餘秋雨的一封信震驚了老師

餘秋雨剛上學的時候,以你為一封信震驚了老師。那時候,剛開學,老師讓孩子們寫“上下東南西北,甲乙丙丁——”,為此餘秋雨特意寫了封信給老師,說這些字太簡單了,他不想寫。

餘秋雨的一封信震驚了老師

老師看到後,驚訝至極,因為這才是大約7歲的孩子,怎麼就能寫這麼連貫而且語言豐富的信呢?

原來,餘秋雨一家人原本是生活在上海的,戰爭迫使他們一家搬遷到鄉下農村生活,他的爸爸媽媽因為能識文斷字,就被村裡的鄉親們邀請,常常給大家寫信給遠方的家人,也給村裡的鄉親們讀遠方的家人寫來的家書。

年幼的餘秋雨便每夜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看著媽媽趴在小桌子上,幫鄉親們寫信,幼小的心靈就這麼被文字浸潤起來,漸漸的便也學會了寫字,甚至到了7歲,他就能代替自己的媽媽給鄉親們寫讀信了。

餘秋雨寫給老師的信,便正是在這一個個幽靜的夜晚,看著媽媽寫字而學會了寫很多字。

後來,餘秋雨回憶說,要談論自己和其他作家的區別,大概從寫信開始,他心裡就一定會有一個讀者吧,文章的那頭,他知道一定會有一個人在等著他書寫的文字,那個人也一定在期待這些文字能傳遞過去一種思念。

餘秋雨說,這大概就是他的文章能備受廣大讀者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我在十幾歲懵懂的年紀讀到餘秋雨的書,第一本就是《文化苦旅》了,他寫敦煌道士塔,寫陽關送別,寫自己在小旅館和其他的客人一起擠在大通鋪房間裡,寫他在昏黃的路燈燈光下完成一篇手稿,第二天就貼上郵票,找一個郵筒發出去,接著繼續前進。

這種艱難的旅程,也正是餘秋雨在心裡始終覺得會有一個聲音、一個人在遠方等著他,而這次行走,文章那頭等著他的,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普普通通的人,而是整個中華文化。

記得在敦煌的沙漠裡,餘秋雨望著漫漫黃沙,想要追尋那幾個江洋大盜運走敦煌文書的車隊,卻在縷縷沙椎間號啕大哭,透過文字,我也哭得一塌糊塗,滿腔憤懣和無奈甚至無處捶胸頓足,每一夜都是在這種天地之間的呼喚中夢去。

而今我知道,我對文化的酷愛就從那些紙張、那些文字、那些吶喊中被滋養起來,一年年到今天,遇見《文化苦旅》還能引起我心底的顫動。

餘秋雨的一封信震驚了老師

多年後,一位同學問我在讀什麼書?

我說,你讀讀《文化苦旅》吧。

他竟有點驚訝地望著我說,有很多人在批判他呢。

哦,我說,那就不讀了吧。

餘秋雨的一封信震驚了老師

至今,批判的人早已隨風逝遠,被批判的那個人卻一如既往的引領著我們探尋文明的奧妙。

我想,正如孔子所講給他的弟子們的那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走在遠方的人,不會寂寞,不會孤單,書本連線了我們,文字溝通著我們,氣息感染著我們。

餘秋雨的一封信震驚了老師

TAG: 餘秋雨文字鄉親們苦旅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