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東與壽陽縣交界,總面積1。3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75戶,251人。後溝古村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地貌,區域內溝、坡、塬、灘縱橫交錯,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67米。對於古村的地型,當地有“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的說法。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的起源無明確記載,古村觀音堂內儲存的一塊明朝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古碑上,有“年代替遠,不知深淺”的描述。據當代在後溝發現的一塊唐代墓誌銘推算,後溝古村始建年代約為公元819年前。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是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儲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完整的村政設施、等級分明的居住格局、防患未然的倉儲制度等,是北方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堪稱“農耕桃源”。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廟宇星羅棋佈,神廟系統相當完善。方圓僅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廟13座,神塑48尊。觀音堂、關帝廟、真武廟、文昌閣、魁星樓、河神廟、山神廟等廟宇依風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將佛教、道教、儒教囊括為一統,這一現象在全國也屬罕見。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民居建築以窯洞為主,其特點是依崖就勢、隨形生變、種類繁多,有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窯中窯、窯上窯、裡外窯等。同時窯洞與廂房、影壁、儀門等又組成規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成了後溝村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後溝古村獨立完整的排水系統,為古村所獨有。排水道從村東北、西北的高處起,穿村過院,勾連各家各戶,最後經村西南、東南出水口匯入龍門河中,全長3000餘米。而且是“明走暗洩”,地面只留排水口,水道則深埋地下,有些地段甚至從村民的房屋下穿過,但從未出現過坍塌堵塞的情況。其設計之精巧、建造之堅固堪與一流的水利工程相媲美。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2003年元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宣佈後溝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古村落農耕文化遺產保護取樣地。

2005年7月,亞洲太平洋旅遊組織、中外旅遊品牌推廣峰會組織委員會、世界華僑華人聯合總會一致推薦後溝古村為“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

2006年6月和2008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先後授予後溝古村“山西曆史文化名村”和“山西省旅遊名村”稱號。

2006年12月,中國國家旅遊局、農業部授予後溝古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

2007年1月,山西省農業廳、山西省旅遊局、山西省觀光農業協會授予後溝古村“山西省最佳觀光農業示範點”稱號。

2007年4月,晉中市環保局、晉中市外事旅遊局授予後溝古村“綠色景點”稱號。

觀音堂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觀音堂坐落於後溝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與村中玉皇殿隔河相望,俗稱南寺。全寺佔地面積490。1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20間;依次由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構成,為長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廟,是一座保留著明、清建築風格且儲存較為完整的磚木結構建築。觀音堂大殿面闊五間,主祀觀音及送子、財神等塑像;其斗拱木雕龍首鳳喙為民間寺廟所少見,簷板真金貼繪龍紋和梁間龍紋彩繪為明清兩代盛世佳作,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觀音堂始建年代不詳,據寺內壁龕中儲存的古碑記載,明朝天啟六年(1626)曾重修,後又經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國等時期數次擴建維修,始成今日之規模。

真武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玄天宮(真武廟)坐北向南,坐落於後溝村北高阜處,為村中最高建築,和觀音堂子午相對,與村南山崗上的魁星樓遙相呼應。玄天宮原稱玄武廟,是北方正神安天玄武大帝的宮闕。中國道教中,玄武乃龜蛇結合的形體,傳為玄武大帝的胃、腸所化,故玄武帝神通廣大,道法無邊。宋時因避帝祖名諱而改“玄”為“真”,故後世又稱真武廟。玄天宮始建於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補修,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清末民國時期亦曾維修,毀於文革“大破四舊”中,2005年5月重建。

古戲臺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古戲臺古稱樂樓、樂亭,是酬神娛人的場所。這是一座前棚後殿的磚木結構古建築。其前後銜接自然和諧,造型穩重大氣,吊柱暗懸,鬥欄明紋,簷角平緩,耳牆樸實,磚、石、木三雕俱精,捲棚頂弧線優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古戲臺始建年份不祥,但從其遺存的部分構件工藝看,當不晚於清乾隆朝,清咸豐七年(1857)重修,文革初期“大破四舊”中曾遭部分損壞,2005年5月重修。

山神廟

觀音堂坐南朝北,真武廟坐北向南,榆次後溝古村裡的那些神廟

山神,由遠古先民自然崇拜衍化而成,為管理一方(座)山域之神,司山固脈靈、林豐草茂之職。古時,狼狐較多,經常出沒山村,傷害幼兒及豬羊家畜,故當地民俗祭祀中對山神祈求又多了一項職能:鎮山巡徑,驅獸護民。後溝山神廟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移址重修於嘉慶十九年(1814),毀於公元1963年間,2005年5月重建。

原標題:【遊山西,讀歷史】——走進榆次(後溝古村)

你若喜歡,

可點

在看

分享

行走山西

TAG: 後溝古村觀音堂玄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