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需要

博山的故事

替你吆喝買賣的請點選:

博山商戶有福了!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瑚山東北部有個黃草坡,黃草坡東部以下有個山峪叫葫蘆峪。峪的上部是兩個大而圓的山坳,兩個山坳皆為“環壁懸崖”。上坳是柏樹四季常青,下坳是石塢亙古不變。兩者緊密連結,就形成了丫丫葫蘆的形狀。峪的中部至尾部由疏闊而狹窄,漸次瘦長而弛緩東去,形成了丫丫葫蘆的把子。整個形狀恰如一個倒置的丫丫葫蘆,其上端倒掛於黃草坡東部邊緣的懸崖上,其尾部與辛莊村北頭交匯,逐漸隱沒於村莊的林木街衢中。其陽是北嶺,其陰是北封山嶺。

瑚山東面村莊的百姓,只要抬頭西眺,就看到瑚山,也就看到葫蘆峪。客從東邊來,走上宋家坊嶺,就看到瑚山,也就看到瑚蘆峪。

蔭柳村東自古就有南北通衢大道,是博山去周村、赴濟南的必經之路,商賈行旅南來北往,車馬貨運絡繹不絕,無不見葫蘆峪之景觀,口耳相傳不脛而走,葫蘆峪因此而聲名遠播!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峪中景物繁多,特點各異,主要有窪地、果樹、礦洞和石塢。

峪中的窪地。

進峪,一般是自辛莊村北頭的峪口,也就是丫丫葫蘆的尾部。進峪口沿山路上行,爬陰坡崖頭,走陽坡小路,小路窄窄仄仄,崎嶇不平。或碎石絆腳,或荊棘扯衣,或枝條打臉,需小心翼翼。

峪口至中部的上端,即第二個山坳的下端,也就是整個的葫蘆把子,全是先人開墾拾掇的窪地。峪底的地都叫窪子。大的不過半畝,叫大窪,次之叫二窪,丁點的叫小窪。還有的根據形狀命名。又細又長又有彎的叫梱山約;中間荊棘亂石,地在兩邊的叫衩褲腿;說圓不圓說方不方的叫榔檔柚。窪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卻還算得上是良田。一般種雜糧穀物,高粱穀子居多,春種秋收歲歲如此。

山坡上種柏樹,柏樹是常青樹;地頭堰邊種果樹,果樹一年一榮枯。大多是杏樹、桃樹、棗樹、柿樹、山楂樹等。

春夏兩季有花:仲春二月,杏花如雪,楊柳風微燻,杏樹枝輕曳,花瓣空中漫舞,地上落英繽紛,粘衣不溼杏花雨是真情感受;暮春三月,桃豔如火,紅雲般燦爛,雖無人面相映襯,卻依舊是桃之夭夭,笑在春風裡;孟夏時節,棗花盛開,花雖小微卻十分密集,滿樹泛著米黃色彩。花香沁人肺腑,蜜蜂嚶嗡飛舞。倘若此時從樹下走過,簌簌衣巾落棗花是最生動的描寫!

夏秋兩季有果:五月端陽節,綴滿枝頭的麥黃杏熟透,入口即化滿嘴流蜜;八月中秋節,真就是大紅棗兒甜又香了,圓鈴棗的碩大,躺棗的軟綿,小棗的崩脆,吃啥啥味道;九月重陽節,應該是漤了柿子去趕集了。

真是“峪中松柏爭茂,桃杏橫生,群鳥翔集,啁啾不絕”。不管何時進峪,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感受!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峪的中段有若干個重晶石礦洞。這些礦洞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辛莊村民開鑿的。

重晶石俗名白石頭,廣泛應用於石油、天然氣鑽探泥漿的加重劑。應該說當年的重晶石開採,是葫蘆峪對辛莊村民的惠予!

開採者都是青壯年。用鐵錘鋼釺打眼放炮開山,然後用撬棍鐵鎬循裂紋劈石,再用鐵錘鑽鑿將粘在重晶石上的渣石剔去,然後將純重晶石抬出洞外賣掉。當年博山城裡的有關單位駐村收購,南學校、辦公處都曾是收購地點。

檢渣者都是婦女小孩。從重晶石上剔下的渣石中,還有一些細碎的重晶石,開採者嫌小就不要了,婦女小孩就把渣石從洞中用筐子挎出,再檢出細碎的重晶石,分數錢一斤賣掉。相比當時二分錢一斤地瓜,三分錢一個燒餅,這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了。

黑洞、獾洞和水洞三個礦洞各具特點。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黑洞。位於峪的中下部,陽坡路旁。洞口呈橢圓形,寬一米餘,高一米半餘,洞長^近五十米。洞的寬窄大小和形狀方向,根據重晶石儲存形勢而定。洞的基本走向是東北下行,少見平坦路徑,多是七高八低,常有拐彎抹角。西面有時會有小的慢坡,東面也常有凹進的牆窩。狹窄處剛能過人,寬闊處竟如無廊大殿。盡頭是一個向下的小洞。此洞有若干組合開鑿,打了兩年餘,出重晶石近百噸。

自五十年代未以後,就再也沒有開採。六十年代中期以後,就變成了半大孩子們尋幽探密的好去處,星期天經常光顧。洞中黑咕隆咚,沒有照明設施是不行的。有時偷了大人的電石燈照明,有時撿了鞋匠剪下的膠皮照明。

電石燈最好,但是家中電石有數不敢多拿,且家裡有人下煤窖才有電石燈。只好用膠皮,膠皮就太難受了。一是味難聞嗆人,二是油焰大燻人。若是到了洞底再返回來,三五個孩子都是黑眼圈黑鼻子黑嘴巴,擤出的鼻涕都是黑的。若是走到半路膠皮滅了,洞中烏黑,伸手不見五指,嚇得嗷嗷叫著往外跑,腳下凹凸不平石塊亂滾,有的就絆倒了,或是蹌破了手,或是磕破了膝蓋。

出來後就發誓再也不鑽洞了。但是不長記性,另一個週末又來了,還是帶了些膠皮。冬天探洞最佳,裡面暖和;秋天探洞不好,洞裡有淤泥,容易溜倒。

後來,洞口即被護山棘、花紅果條遮掩,逐漸的就沒有人再去光顧。時間一長,隨著當年鑿洞人的年事巳高不斷故去,黑洞的過往也就變得有些模糊了,其神秘感也就與日俱增了起來。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獾洞。自黑洞沿陽坡路往西上行,約二十米左右,於小道左下方就是獾洞。洞口己被碎石亂塊擁堵大半,只剩下了一溜橫著的大劈縫,大約兩米餘,最高處半米左右,人若進洞,需匍匐而行,洞深不足十米。礦洞閒置後,因鄰村桃園一孫姓獵人從洞中拿得一獾,人們就叫它獾洞。

捉獾一般有三種方法。

一是拿著手電筒、鋼叉、火柱,直接進洞。先用手電筒罩住獾的眼晴,然後用鋼叉或火柱猛刺。順利時一頓亂捅亂刺後,就可以把半死不活的獾拖出。獾尖嘴利爪,會用嘴咬人,也會用爪子撓人。不順利時,即使拿住了獾,獵人手上臉上也會留下血乎溜拉的傷痕。

二是用煙火燻。先將柴禾亂草搗進洞內,然後點火煙燻,煙越大越好。待獾受不了火烤煙燻外逃,守在洞口的獵人,或順勢用叉猛刺,或迅疾用麻包蒙上抱住。此時必須眼疾手快動作麻利,才能逮住,不然獾就逃逸了,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

三是下套子。事先看好獾行走出沒的蹤跡,從洞口開始下套子,然後在它的必經之路上,連續下幾個套子才有可能套住,一個套子是沒有把握的。並且套子得用鐵絲,鐵絲太細了也不行,獾有時為了逃命拼命掙扎,連套子都帶走了呢。

這應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了,當時也不是年年都有,次次成功。這也是說時易捉時難的事。據說獾油治療燒傷燙傷效果最佳,獵人吃了肉就把獾油儲藏起來,一旦有人討換,就忙拿出救急。當年的獵人現在還有獾油的存貨呢!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水洞。自獾洞上得堰來,沿陽坡山根小路西行不足十幾米,即是水洞。一個三角八喀砬,極不規則的洞口,且有巨石胡亂的遮擋。最高處近兩米,最寬處三米餘。原礦洞是南北走向,沿漫坡下行,盡頭略有東拐,長約十五米,最高處約五米。西面有坡崖,人可攀緣到上面蹲坐,東面洞壁相對較平直。

進洞兩米即是水面。洞內無泉,水源來自雨季山坡上流下的雨水。故水的榮枯漲落隨季節而變化。雨季水漫至洞口,水色渾濁;秋季至初春,水退落二米餘,水色清澈見底;暮春至初夏,水退落三五米,是水枯季節。

盛夏時節,洞內洞外兩個世界。洞外酷熱,洞內涼爽。若是節假日就有青年人來洞內納涼,爬山出了一身臭汗,進洞後剎時頓消。洞口有一近似方石,可作桌几,又用亂石壘成座位。或是打牌消遣,或是小酌怡性。也有人在洞內亮亮嗓子唱上一曲。水洞是個天然音箱,經過音箱的加工修飾,音色更圓潤,更優美,若是唱銅錘花臉,音色則更渾厚更雄獷。最愜意的還是一個人在洞裡坐坐,觀水色清澈見底,享洞內深邃幽然,身上涼爽,心內安靜,這才是最佳狀態!不過在裡面待時間不宜過長,時間長了寒溼二氣過重,骨胳會受傷。

春季十年九旱,每一年的這個季節都會泉涸井榦,有的村民就到洞內挑水飲用。尤其是遇上紅白公事,用水量大增,到了井中無水四下淘,淘也淘不出來的時候,管事的大總就安排忙公事的青壯年到洞內挑水,五六個人每人二三擔,就滿足了公事用水。當此時,老人們就有了“幸虧有這條水洞”的慨嘆!山後面的張家峪也曾經翻過嶺來挑水。

最令人慨嘆的是,洞中囤水己有六十餘載,不管春旱時間多長,水洞從來沒有乾涸過。洞中蓄水因歷年皆有消漲,故一直沒有腥腐氣味!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峪的上端便是兩個葫蘆。

第一個葫蘆是頂端的柏樹林。

這個葫蘆的南、西、北都是懸崖峭壁,東面是石塢,——十幾米深的大哈巴嵌。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都難以進入,即使進得去,也需費一番周折,所以鮮有人至。整個一個山坳,就是四季常青著滿滿的柏樹。

第二個葫蘆便是石塢。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石塢開口東向,口高十餘米。南北兩面天然石壁支撐,西面天地交觸,三面皆與地面弧形相接,頂篷狀若穹窿。東南方砌石為垛作便門,正東面壘石為堰以遮擋。南北長二十餘米,東西最寬處近七米,面積可達一百平米餘。塢內寬闊空曠,無陰暗壓抑感。

塢內西面微有慢坡,其上有景可觀。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老虎推磨,——一鐘乳石形狀奇特,若磨盤式樣,下有磨道,老虎依偎其旁,狀若推磨轉圈。有資料形容“虎形威猛雄壯,面部表情卻又憨態可掬”,描寫頗為生動。這也就是有人稱石塢為磨盤洞的由來。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鍾乳擎天,——鐘乳石大小不一,有的小如茶盅,有的大如碗口,有的精緻光潔,有的形狀粗糙,皆天地相接。唯此兩枚最大,有資料形容“勢若雙臂擎天,頂天立地,氣貫若虹。”口氣頗為雄豪!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巨龍沉睡 , ——一近六米、蜿蜒曲折的長條石,俯臥於地上,人們就敷衍出了這樣的名字。雖有其名,卻無其勢,真得有些牽強了!

東面南北狹長,地面坦蕩若砥。此處是看峪者存放工具和柴禾的所在,也是遊山者休憩用餐的地方,還是驢友們打牌消遣,飲酒聊天的場所。

——相傳同治年間,捻子入博北上,搶財掠物氣勢洶洶,若干村民曾在此處躲反避難。——健在的老人們講說,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中共淄川縣四區區中隊,曾於此駐紮備戰。在區中隊從此處赴崑崙的一次戰鬥中,辛莊的一名區中隊戰士壯烈犧牲。——一九五八年春天,辛莊、桃園、李芽三處小學,聯合組織瑚山春遊,曾在此組織聯歡活動。

石塢自古有之,閱盡人間世事,經歷滄桑變遷,不可盡述。

注:△老百姓把造反隊伍、散兵遊勇、土匪盜賊皆稱“反子”,進山避躲叫“躲反”或“跑反”。△辛莊村西曾有古道通周村。古道,一溜西山根村莊自南而來,辛莊是其中一段,至磁窖務匯入大道。△建國前的淄川縣四區,即崑崙區。

大美博山之瑚山 葫蘆峪

還有個北石塢,原是看峪者居住的地方。十年前己坍塌,地下巨石打垛,十卡車也拉不盡,地上懸崖峭壁,如刀削一般。如此而已!

外村的人都叫葫蘆峪,而辛莊人從來不叫葫蘆峪,而是叫合峪。一是辛莊人靠的太近,又在峪中耕種採摘,所謂不識葫蘆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主要的還是辛莊蔣、呂兩姓的先人,合作開發了此峪,所以名曰合峪。合,土語讀huo,因為此名凸顯了合作之意,至今辛莊人仍然叫huo峪!

原先山的褶皺帶裸露,葫蘆形狀清晰可見。由於幾十年的綠化,植被豐饒茂密,部分地遮蓋了葫蘆的形狀,使之變得有些模糊了,這應該算是美麗的遺憾吧!

有關說明:

1。石塢,用石頭建築,供守衛用的堡壘。這是詞典的釋義。而老百姓把這種天然形成的洞穴就叫石塢。如此的石塢,瑚山範圍內有三個:葫蘆峪石塢,大椿峪下龍王洞石塢,水錢峪高臺石塢。

2。文中照片作者是呂姣姣。

呂姣姣,原籍博山開發區辛莊人。於二O一三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攝影專業。現於濟南大學泉城學院任教,執教攝影專業。

TAG: 葫蘆石塢辛莊重晶石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