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典故:各鄉鎮地名的由來!(永新人請收藏

永新:

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屬安成郡。治所在今江西永新縣西北三十五里沙市。隋開皇中廢入泰和縣。唐武德五年(622)復置,屬南平州。八年(625)又廢。顯慶四年(659)復置,屬吉州。治所即今永新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永新州。明洪武初仍降為縣,屬吉安府。民國初屬江西廬陵道。1926年直屬江西省。

永新典故:各鄉鎮地名的由來!(永新人請收藏

禾川

:以禾水縈繞得名。唐顯慶二年(657年)始,歷為縣治,並築土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改築磚城。民國設禾川鎮,1958年改公社,1969年復設禾川鎮。2001年東里鎮併入。

石橋

:宋代建村,以溪水環繞,初名環滸,後產石灰有名,村東有日暉橋,易名石灰橋,簡作石橋。1950年屬石橋、官田等鄉,1958年設石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8年改置鎮。2001年日光鄉併入。

坳南

:鄉名源於該鄉西端的坳南村。民國時坳南稱道三鄉,解放初屬拿山區,公社化時期坳南的隸屬關係和鄉域變化比較複雜,1983年更改成此名,2001年原曲江鄉拆分,部分曲江鄉村莊併入坳南。

曲白

:因境內山彎水曲而得名,白沙塘則因一口白沙水塘而得名,兩鄉合併後鄉名取原曲江鄉之“曲”與原白沙塘鄉之“白”組合成“曲白”,成立於2001年12月,是由原曲江鄉(除公益村、早禾田村劃入坳南鄉外)、白沙塘鄉合併而成。

才豐

:鄉域古時曾分屬“才德鄉”和“霸封鄉”管轄,合稱“才封”,後改為“才豐”。解放前才豐屬文洲鄉、開化鄉。解放初分屬華光、洲湖、清安、才豐四鄉,1984年複名才豐鄉。

在中

:鄉以在中村得名,在中村因坐落於兩山之間(株木山)一衝間而得名,在中鄉村莊主要集中在伊洋公路兩旁。“兩山形成一衝,一河一道貫穿全鄉”,是在中鄉的基本情況,解放前在中屬鷗田鄉,解放初屬畔中區,1958年由畔中分離出幾個村組成在中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至今。

煙閣

:鄉名源於境內的煙閣村。

龍源口

:鎮以龍源口村為名。1950年屬秋溪、湴塘等鄉,1958年屬泮中公社。1960年析置秋溪公社,1968年易名龍源口公社,1984年改置鄉。2001年與泮中鎮合併設立龍源口鎮。

三灣

:鄉名源於鄉內的三灣村。2000年上級決定將寧岡與井岡山合併成立新井岡山市,打算把三灣鄉從永新縣析出歸新井岡山市管轄。

澧田

:始由裡、田二姓建村,故名裡田;後禾水改道靠近裡田,附近盛產大豆,形成豆市,易名澧田。1935年設澧田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鎮。2001年江畔鄉併入。

龍門

:以河流龍門溪為名。1950年屬龍門、黃岡等四鄉,1956年合併為龍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鄉,1997年改設鎮。

臺嶺

:鄉名來自區域內的臺嶺自然村,解放前夕屬禾麓鄉。1960年臺嶺併入龍門,1972年劃為出,1983年改為臺嶺鄉。

沙市

:明宣德年間陳姓自今湖南省攸縣徙此定居,初名沙溪,形成集市後易名沙市。1950年屬沙市、張南等四鄉,1956年合併為沙市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改置鎮。

龍田

:鄉名來自於鄉域的龍田村,龍田解放初屬潞江區:1984年龍田公社改為龍田鄉,1998年12月鄉政府遷至榮天村。

文竹

:村前有大片竹林,開門見竹,因名門竹,雅稱今名。1950年屬文竹等鄉,1958年設文竹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設文竹鎮。

高溪

:鄉以鄉政府駐地高溪村取名。

埠前

:因處古驛站高冢鋪前名鋪前,後諧音稱今名。鎮以駐地名。1950年為埠前、高賢等四鄉,1958年設埠前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改設鎮。

高橋樓

:駐地原有一座高拱石橋,故名高橋,鎮亦因名。1950年屬高橋、白沙等五鄉,1958年設賽英、大沙二公社,1968年合為高橋公社。1984年改置高橋樓鄉,1997年改設鎮。

懷忠

:古為驛站,名木柵鋪。民國時期懷忠鄉駐此,村以鄉名。1949年為懷忠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改設鎮。

蘆溪

:其名源於鄉境內古竹村的蘆溪自然村,該村祖先有人在村旁小溪邊搭棚起爐,以打鐵謀生,故名“爐溪”,後來才逐漸演變成了“蘆溪”。

蓮洲

:原名楊橋鄉,因鄉政府駐地楊橋村而得名,那裡有一條溶江河,過去有一座橋在上面,岸邊是楊柳依依,古人贈別,常攀折楊柳枝條為念,取名楊橋。1984年因境內蓮洲書院遠近聞名而改稱為連洲鄉。

高市

:以鄉政府駐地高市村為鄉名。

象形

:鄉駐地因其村(象形村)處於形似大象的山邊,故名“象形”。民國時期象形屬愛信鄉,解放後象形、蓮塘兩地經過多次拆分和合並,2001年底兩鄉再次合併成為為象形鄉。

還有典故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趕緊擴散給更多人知道吧!

TAG: 19841958公社2001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