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名橋 懸磁橋:奉化經鄞江往餘慈重要通道,商賈行旅往來絡繹不絕

寧波名橋 懸磁橋:奉化經鄞江往餘慈重要通道,商賈行旅往來絡繹不絕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誌》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懸磁橋的前世今生。懸磁橋亦作懸慈橋,位於鄞州區鄞江鎮懸慈村。南北向跨鄞江支流清源溪,連通清源東路、庵前路,橋西距鄞江鎮至張家墊村公路約200米。為舊時從奉化經鄞江往餘姚、慈溪的重要通道,商賈行旅曾往來其間絡繹不絕。

清源溪,亦稱“紺溪”,《民國通志》作“懸慈溪”,源自奉化溪口雪竇山商量崗、虎嘯崗和鄞州奶部山。源自商量崗的南坑溪和源自奶部山的洞坑溪流會於石鼓,經雪岙(薛墺)、皂莢山下至夾江口;源自虎嘯崗的裡村溪經裡村、過鵓鳩嶺下至夾江口,二流匯為清源溪,經蘆王、清源(禪巖)、金陸,出鄞州鄞江鎮懸慈浦獅山下,注入鄞江。清姚燮《四明它山圖經》載 :“清源溪,一名‘永豐堨’。永樂間立坊於繆家衖,題曰‘清源’。”

寧波名橋 懸磁橋:奉化經鄞江往餘慈重要通道,商賈行旅往來絡繹不絕

懸磁橋內廊

懸慈村歷史悠久。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罷郡置州並縣,將鄞、鄮、餘姚3縣併入句章,縣治設於它山之左,即今懸慈村一帶。

懸磁橋橋名來源有二說 :其一,源於溪流水聲。清徐兆昺所撰《四明談助》載:“溪中多亂石,流水至此,恆有微漣清漪,琮琮琤琤。昔人評古磁雲:‘色如鏡,聲如磬’。是水湛然鏗然,有如冰鑑之懸秋也,故曰‘懸磁’。”溪名“懸磁”,村、橋亦從之而名。其二,源於歷史傳說。宋時金兵南侵,孝子張無擇負母逃避,至該地聞金兵將至,見有一井,為避兵亂懸慈母於井中,逃過一劫,後人感其孝,立廟祀之,廟名“懸慈”,溪、村、橋皆以廟而名。

懸磁橋始建年代不詳,現橋重修於民國時期。民國《鄞縣通志》載:“懸慈橋,縣西南鄞江橋南懸慈村。橋上建屋與鄞江橋相似。民國六年三月十二日,毀。由里人劉寅甫發起修建,五年而工竣。為洞者五,長十四公尺,闊三·六公尺,上構屋五楹。跨懸慈溪之下游。北通鄞江橋,南通北坑嶺,東通鮑家磡。其西堍、東堍有二聖殿,有文昌閣。前有亭凡三間,亦同年所建。”

寧波名橋 懸磁橋:奉化經鄞江往餘慈重要通道,商賈行旅往來絡繹不絕

懸慈橋系懸臂木樑廊式平橋,橋下原有4墩5孔,後為暢通排水拆除石橋墩,改用一水泥架支撐橋面。現橋全長21。80米(含兩端橋亭),寬5。70米,高4。60米,跨徑12。60米。南北橋臺用塊石砌築,橋臺頂端縱向對置8根寬厚的條石,懸臂伸出承接梁木。梁木為長約10米的整根柏木,一跨過溪。樑上鋪設木板橋面(現加鋪一層水泥),其上縱向豎6排方形木柱,柱頂榫卯結構置木樑架,覆以青瓦屋頂。溪面以上建橋屋5間,橋北岸連建石柱橋亭2間,橋南岸連建石柱磚牆橋亭1間,全橋共計有屋8間。橋面兩側原有木板橋欄,昔日洪水漫過橋面時拆除。橋屋中間為過道,過道兩側屋柱間設有木凳供人歇息。

北橋亭為沿溪通道,亭內地面設有上橋踏階6級。亭石柱上刻有橋聯4副。其中兩副為陰文隸書聯,其一為:飛虹弌曲映獅峰,紺水千尋回象麓。其二曰:入座盡是風塵客,過橋皆成萍水人。此聯為抒情,看匆匆過客,嘆碌碌人生,寫盡世間常態。另一幅為陰文行書聯,聯句為: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民國《鄞縣通志》載,橋北原有二聖殿,供奉武聖關羽和醫聖華佗。今殿堂已蕩然無存,唯所遺聯句尚印證著千百年來民間大眾對武聖、醫聖的尊崇。還有一副為陰文楷書聯:望駝井對孝廟風景依稀,接大嵐通剡溪行蹤絡繹。此聯既標明瞭懸慈橋所處的地理位置,又簡述了此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南橋亭南牆為磚砌,開月洞門。亭內地面設上橋踏階5級,兩旁立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鄞縣正堂告示碑一塊;民國四年(1915年)懸慈茶會碑一塊。亭牆石柱上亦刻有陰文行書橋聯2副。其一為:地近詩人高尚宅,亭鄰佛氏永豐庵。其二撰:停車邂逅成知己,立馬斯須別故人。

2005年5月,懸慈橋被鄞州區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點。

寧波名橋 懸磁橋:奉化經鄞江往餘慈重要通道,商賈行旅往來絡繹不絕

TAG: 清源懸磁橋陰文橋亭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