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效用理論

商品滿足人的慾望和需要的程度稱為效用。某種物品效用的大小完全取決於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物品時的主觀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給人帶來的效用不同。根據衡量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總效用(TU)是指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所獲得的效用總和。邊際效用(MU)指消費者在增加單位商品增加的效用。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指的是隨著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量的增加,消費者從此商品得到的滿足度隨之下降。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需求量和價格成反比。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取得商品的效用,消費者願意對邊際效用高的商品支付較高的價格,即消費者以邊際效用為標準支付購買商品的價格。依據效用理論,當有機肥能夠為農戶帶來高的效用時,農戶將願意購買有機肥。施用有機肥的邊際效用為正時,施用有機肥的總效用一直在增加。當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總效用最大時,他將願意施用有機肥,也傾向於將施用意願轉化為施用行為。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農戶行為理論

目前,西方學術界存在三種不同的關於農戶行為的學說。以西奧多。舒爾茨為代表的理性小農學說;以波耶克為代表的農戶行為非理性學說;以恰亞諾夫為代表的自給小農學說。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1)理性小農學派。該學派認為農戶在權衡了長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之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做出合理生產決策的人稱為“理性的小農”。之後的學者提出農戶雖然貧窮,還是有機會做一些風險投資。

(2)非理性學派。該學派認為農戶在進行行為決策時,只追求成本最小,而不考慮利益最大。

(3)組織生產學派。該學派以恰亞諾夫為代表,農戶生產不考慮市場需求,農戶的生產是以滿足自身消費為目的的,主要是為了滿足家庭自給需求,不考慮利潤的最大化。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綜上所述,農戶是“有限理性經濟人”,農戶的施肥行為決策是在追求風險約束和農業生產成本雙重約束下的農作物收益最大化。農戶施肥決策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農戶施肥決策行為的選擇除了收益和成本外,還將受到農村公共環境、農戶自身文化理念以及政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環境外部性理論

經濟學家對外部性理論沒有統一的界定,外部性理論概念較模糊。外部性理論是指在沒有市場交換的前提下一個單位的生產行為影響了其他單位的生產過程。農業生態環境的外部性主要是外部的經濟性,指某一個經濟主體因自身的生產行為對他人產生益處,但沒有得到受益者的補償。由於農業生態環境屬於公共物品,環境保護者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可以讓所有人受益。對於受益者來說這是無償享有的,對於環境保護者來說他們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卻沒有得到補償。由於農業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受益者可以享受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好處,卻不用付出代價。在此情況下保護環境的人變少,農業生態環境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施用有機肥增加了自身的生產成本,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這是導致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難以將施用意願轉變為施用行為的重要原因。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指不屬於任何集體或個人的產品。奧地利和義大利的一些學者用邊際效用價值論來論證政府運用財政手段來干預市場經濟是合理且互補的,形成公共產品理論。薩繆爾森之後對公共物品又進行了定義,指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對別人消費該產品或勞務並沒有影響。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公共物品有三個特徵:消費不存在競爭、效用相連性、受益非排他性。與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私人產品是由單個消費者擁有和使用,自己的受益不允許他人所得並且不可分割。農業生態環境主要由土壤、水、大氣組成,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屬於公共物品,農戶的農業生產行為會消費農業生態環境,但不會對其他農戶消費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屬性使得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存在破壞農業生態環境的行為。農業生態環境屬於公共產品,農戶施用有機肥會增加農業生產的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對自身效益的提高並不明顯。因此,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屬性導致農戶在生產過程中不願意施用有機肥。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安根團隊摘自張丙昕: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與意願悖離影響因素研究)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有機肥施用理論研究

TAG: 效用農戶生態環境施用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