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農村娃兒的勵志故事,黃龍500年一翻身!

豫東平原一個偏僻的小村裡,一個年青小夥兒不甘心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懷揣著藝術的夢想,雙腳幾乎走遍了中原鄉村田野的每一條阡陌小道,用一臺簡陋的相機捕捉改革開放帶來的每一個變化……若干年後,他的那些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真實記憶,彌足珍貴。

今天,面對成千上萬不甘平凡、懷揣創業夢想的年青人,他那些刻骨銘心經歷帶來的啟示就是:不管命運置你於何處,只要有夢想,荊棘也會變成鮮花;只要去奮鬥,夢想終會變成現實。從今天起,文藝雲開始連載長篇紀實文學《在大地上行走》,歡迎您的關注。

第一章 初涉照相

一、黃龍500年一翻身

沒有遇見張學渠之前,張培林根本不知道“照相”是幹什麼的,也不知道傳說中的“照相機”到底長什麼樣子。

張培林的老家在河南省鄢陵縣城西一個叫做“崗底張”的村子裡。在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上,鄢陵縣雖然只是一個小點點,但和它有關的歷史故事卻不少,譬如中學課本里《晉楚鄢陵之戰》、《唐雎不辱使命》等篇幅裡都說到了鄢陵。

豫東平原平均海拔只有幾十米,生活在這裡的人很少見到山,沒有見過山,就想象不出山的雄偉。他們習慣把比平地高一些的地方叫做“崗”或“陵”,張培林老家村子的背後,就蜿蜒起伏著這樣一條高高的土崗,古書上稱這條崗為“龍形崗”,老百姓則叫做“黃龍崗”,“鄢陵縣”的“鄢”是指古鄢國和鄢姓,“陵”大約指的就是這條崗。

“鄢城半枕其上,西自王嶽村入本(縣)境,東至韭菜園入扶(溝縣)境。上有蔡河故道,即舊志所載長堤……”“東逾扶溝,上下數百里,起伏蜿蜒,布精結秀,沿崗上下,邑鎮村落官民塋兆不可勝計……”這是古代地方誌書上對這條崗的記述。

老百姓的口頭傳說,更給這條崗塗抹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小時候,張培林就常聽村裡那位鬍子花白的老爺爺講:“黃龍崗下邊,本是一條沉淪的黃龍,東西橫臥120多華里,南北寬4到5華里。黃龍每隔500年就會翻一下身,每翻動一下身軀,崗上就有奇人出現………”

小時候,張培林和小夥伴們可沒少爬這座崗。在上面割過草,放過羊,逮過野兔野獾野刺蝟,摘過老樹上的野棗和柿子。特別是秋季的柿子長紅後,像一盞盞小燈籠掛在老柿樹的樹杈上,好看極了。

老輩人都說,崗底張是一塊少見的風水寶地。緊挨黃龍崗的北邊是古老的汶河,像母親溫暖的懷抱環繞著小村。汶河是清代康熙年間開挖的,源於長葛夾崗潭,匯接鄢陵扶溝兩縣交界處的大浪溝,全長近40公里,汶河裡長年流水不斷,河水裡生長著鯽魚,鯉魚,鰱魚等不少魚類,水底下生長著泥鰍,河蚌等,河兩岸草木茂盛,物產豐富,風景宜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崗底張村的土地有三種不同的土壤,崗北坡地與黃水淤集後留下的粘土相似,耐旱;龍形崗上的土地是沙土,耐澇;崗南邊的土地是蓮花土,不澇不旱時正好。

鄢陵鄉下有一個土語叫“顧把兒”,意思是一群人團結得很好,凝聚力很強,辦啥事心都很齊,一人有事全體幫忙。崗底張全村兩千多口人,清一色的張姓世家,老祖爺明初時從山西洪洞縣遷移到龍形崗下建村,繁衍至今,全村人幹啥事心都很齊,很“顧把兒”,外村人提起崗底張來都很佩服,言必稱“老虎張”。

崗底張村中間長著一棵大槐樹,古樸蒼勁,一摟多粗,枝葉茂盛。村裡那位白鬍子老爺爺說,這棵樹至少有二、三百年了,他說他小時候好像樹就這麼大。

說起這棵大樹,村裡的人滔滔不絕,會給你講很多傳說和故事。

村裡的人大多姓張,祖祖輩輩都傳說是當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那一年,官府派人到處張貼告示說,三天後開始遷民,不想遷走的人黎明前到大槐樹下,其他的人統統遷走。三天以後天還沒亮,大家都早早來到大槐樹下,誰知道這個時候突然來了很多官兵,把樹底下的人團團圍住,強迫遷走。

故土難離啊,有人看著大槐樹上的老鸛窩痛哭不已,樹上的鳥兒尚有個窩兒可以藏身,樹下的人卻不知道窩兒在哪裡?有人見大樹下陳年灑落的樹籽已經長出了小樹苗,想到此一去不知何年才能看到故土,就偷偷拔了一棵小樹苗揣在身上。

人們帶著這棵小樹苗不知道走了多長的路途,最後被官府的人帶到了鄢陵縣龍形崗下安了家,也把那棵小樹苗栽倒了新家門口。每當人們想念老家時,就來看看那棵樹苗,給它澆水灌溉,精心培育。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過了一年又一年,過了一輩又一輩,時間長了,那棵樹也越長越大,除了枝繁葉茂之外,還生出許多故事。

快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在灶房裡忙著蒸年饃,因為太窮,老奶奶家裡蒸的都是紅薯面窩窩。一鍋饃蒸熟揭開鍋蓋時,老奶奶突然發現不對勁:鍋裡的黑麵窩窩不見了,全是白亮亮宣騰騰的白麵大饅頭,比平時蒸的饃要多出兩三倍。

老奶奶平時樂善好施,不願意隨便占人家的便宜。她趕緊把鍋蓋重新蓋上,燒了一炷香,反反覆覆禱告說:“大仙啊,俺知道您這是可憐俺,想接濟俺過年吃頓白麵饃。俺不管這是誰家的東西,求您趕緊還給誰家送回去。俺家雖然窮,日子苦些,但也不佔人家的便宜。過日子誰都不容易……”

老奶奶禱告完,回到灶房,再掀開鍋蓋時,鍋裡面那些多出的白麵大蒸饃不見了。過年的時候,老奶奶家裡的案板上又出現了兩鍋排包好的肉餃子,老奶奶還是堅決不要,禱告一番,原封不動地還給人家了。後來,村裡的人都說大仙就住在老奶奶家的大樹上。有人說是“狐仙”,也有人說是“貔大仙”。老奶奶經常給大仙焚香祈禱,求大仙保佑家人安康。

這棵大槐樹樹身下面有一個黑乎乎的窟窿,有人說裡面藏著一隻碗口大的金蟾,長著粗大的嘴,暴突的大眼睛,全身疙裡疙瘩的蟾鈕。金蟾是鄉下民俗故事裡大家讚不絕口的財神爺,能闢五兵,鎮兇邪,促長生,庇佑人發財致富、大富大貴,碰見人家有困難時,總會出來相幫……

這些神奇的傳說和故事,張培林從小就聽別人經常講起,故事裡的那位老奶奶其實就是張培林的親奶奶,大槐樹下面就是張培林的家。(原創首發)

鄢陵農村娃兒的勵志故事,黃龍500年一翻身!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葛國楨,河南省許昌廣播電視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特聘文史資料撰稿員,作品散見於《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散文家》《炎黃春秋》《時代報告》《西部散文選刊·原創版》《東方散文》《牡丹》《金山》等,出版有散文集《燕子飛來》《九萬里風鵬正舉》《我的鄉土我的村》等,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鄢陵服務平臺線上編輯,如有侵犯請與管理員聯絡刪除

TAG: 張培林老奶奶崗底大槐樹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