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哥書齋】帶你瞭解“終南捷徑”

我們知道歸隱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大多向往的生活,但殊不知很多人並不是真心歸隱,而只是“以退為進”。讀完下面這段話你就明白了。

自上古以來,中國社會上下一直非常尊崇隱士這個特殊的階層。古代的隱士都是富有學識的人,大概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長隱不仕”,以許遊、巢父、接輿為代表,視權貴如糞土,一生堅持遠離世俗,不與統治者合作;另一種是“先隱後仕”,以伊尹、姜子牙、諸葛亮為代表,胸懷大志,先隱於山野田畝之間,然後得遇聖主,出將入相,成就一番事業;還有一種是“先仕後隱”,以張良、陶淵明為代表,先委身為官,後功成身退,或因不願折腰而辭官迴歸田園。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往往在做官和隱居之間搖擺不定。著名者如東晉的謝安,出身於門第最高的謝氏家族,屢次被朝廷徵辟,卻推辭不就,在會稽郡的東山長期隱居,四十歲才重新出山,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戰中運籌帷幄,大敗前秦軍隊,留下“東山再起”的典故。

到了唐朝,一些庶族文士為儘快在政壇上取得更高的位置,便學習謝安的榜樣,先以隱者的身份退居山林,故作超脫,贏得高士的名聲,同時又與朝廷高官密切交往,不斷擴大影響,期望最終能透過權貴的引薦,得到皇帝的直接任命,一步登天。按詩人王昌齡的話說,是“置遇”,所謂隱居,其實只是“大遇”之前的一場表演。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盧藏用。此人生活的年代比王維早一些,很年輕就考中了進士,卻不去當官,和哥哥盧徵明一起跑到終南山隱居,學習辟穀,練氣之術,儼然神仙。後來接受武則天的徵召,登上朝堂,官至吏部侍郎。這套路數在當時被稱為“終南捷徑”,有人表示鄙夷,斥之為“假隱”,卻被更多人引為成功典範。

——摘自賈珺《松風明月歸輞川》發表在《讀庫2104》

【螞哥書齋】帶你瞭解“終南捷徑”

螞哥書齋,每期一段有態度的文字。

TAG: 隱居官至謝安隱士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