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記憶|延平:探訪“閩江第一殿”!太平鎮太平真君殿

曾任延平區文聯常務副主席和方誌委副主任的劉光舟老先生長期致力於延平歷史文化研究,在其所著的《延平三千年》中,他對他家鄉延平區太平鎮真君殿作了記載與收錄,書中將該殿定義為“閩江第一殿”。

閩北境內各類古寺古廟不少,而這其中真正有著實物研究價值的又有幾座?近日,記者帶著疑問一路沿316國道而下,探訪這座神秘的“閩江第一殿”。

今年72歲的胡祖登是延平區太平民俗研究人士,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一同前往真君殿。

太平鎮古時稱太平裡三寨,開基於唐末宋初,開跡為蔡氏、肖氏。明朝鄭汝惠遷入太平,始有鄭氏宗族。明末崇禎年間,楊氏遷入太平。

八閩記憶|延平:探訪“閩江第一殿”!太平鎮太平真君殿

人物花鳥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太平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鎮內仍有眾多儲存較為完好的古蹟。”胡祖登一路走,一路介紹。真君殿地處延平區太平鎮劉家蛟坑村,始建於宋代(978年),重修於明正德丙子年(1516),清雍正六年、道光八年、同治元年均有修整。殿內奉祀道教祖師之一的許真君,村民因緬念祖師斬蛟龍治水之功德而出名,因此殿在蛟坑村又稱蛟坑宮。

遠觀真君殿,看起來雄姿依舊,矗立在藍天白雲之下。

步入殿內,環顧四周,令人感到驚詫與震撼。大殿由前殿和古戲臺兩部分組成。前殿為宋、明兩代建築合成,後戲臺則為清代整修補充。看到這些精美無比的建築結構,用手觸控大柱,被千年香火烘烤的木頭還留有氤氳,歷史彷彿一伸手就能觸及。

抬頭仰望,宋代藻井,鏤空雕嵌,構思巧妙,精美絕倫。建築是凝動的音樂,藻井則被看作一曲樂章中十分巧妙、複雜的一組裝飾音。其存在有無,美觀與否體現匠人的用心程度與結構功力。而藻井藏於建築內部,房梁之下,位置相對隱蔽。能否被探訪者發現,也同樣考驗著遊客的欣賞水平,恰如只有耳朵最挑剔的樂迷才能鑑賞大師作品中易被忽視的細節。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推崇“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樣,為了表現這種宇宙觀,古人對室內的“天”也給予了特別的改造,因此“穹然高起,如傘如蓋”的建築內部裝飾——藻井,應運而生。如同西方教堂建築中的穹隆頂代表上蒼一樣,中國建築內的藻井也就代表了天體的縮影。

八閩記憶|延平:探訪“閩江第一殿”!太平鎮太平真君殿

清代的藻井精巧華麗,華麗得就像衙門裡的官服

胡祖登介紹,藻井四邊八角原先嵌有呂洞賓等八仙神像,可惜被人給盜走了,盜撬的痕跡還在,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宋代時有八仙之說,但是人物的組成沒有定型,直到明代吳元泰《東遊記》書出,八仙群體才穩定下來,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八仙雕像究竟是明代後補的,還是宋代原始雛形的,由於沒了實物,如今無法解讀藻井的故事。

時間在這一刻定格,從宋代到清代,每個時代的工匠們懷著虔誠的信仰,一絲不苟地打造著心中的神壇,彷彿聽到木槌敲打雕刀的聲音,不緊不慢地在千餘年的時空裡迴盪,而殿中央的師祖一言不發地看著百世輪迴,朝代更換。

進門處的古戲臺,每年趕上廟會,請來了閩劇戲班,方寸縱橫萬里,瞬息上下千年,時間在古戲臺上濃縮。“這個戲臺已經存在二百八十年了,戲班子換了一批又一批。”胡祖登不由感慨,村裡的老人都來了,把殿堂坐得滿滿的,臺上臺下和諧融洽,看什麼戲文不重要,能搖晃著身子聽那熟悉的腔音就夠了,享受的是大家一起的悠然。

八閩記憶|延平:探訪“閩江第一殿”!太平鎮太平真君殿

雕樑畫棟,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來到後臺,看到了邊廊的牆上竟然寫滿了文字,細看之下,落款日期竟然有:雍正,乾隆,咸豐,同治,光緒,時間跨度百餘年,簡直就是清代年號的排序表。文字上看到戲班的來路與名號:劇頭慶福班、福省聚興班,洋裡合順班等等。從演出劇目的數量上可以推算出當時的演出天數,可以想象到那時候此殿的輝煌,這些都是難得的史料,傳遞出的內容相當豐富。

真君殿是延平區內歷史最悠遠、儲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築。具有傳統文化與古建築工藝的研究價值,也有著厚重的美學欣賞價值。1990年,真君殿列入了南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供稿單位:閩北日報

作者:廖晨星 林秀桂 鄭斌 文/攝

TAG: 藻井真君殿延平區太平鎮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