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奇絕 春朝綠雲 參天青

紅牆碧瓦,古木參天,北京城的華貴神韻似乎就是在這一磚一瓦、一樹一木之中千載繪就且流傳至今的。

新的施工圖紙上,一座290米長的隧道被設計在國道109新線高速齊家莊段。而原本的設計圖紙之所以被推翻重來,正是因為門頭溝區齊家莊北側的山坡上一片蒼翠蔥蘢的側柏林被意外發現。林內共有柏樹61棵,其中,胸徑超過30釐米的有37棵。後經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專家現場調查並認定,胸徑大於30釐米的側柏實為古樹。2020年11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門頭溝區政府及區園林綠化局召開多次協調會,決定對齊家莊路段側柏實施全部保護,高速公路線路被要求繞過古樹群。2021年3月,109國道新線高速專案全線施工已開始返崗復工工作,而61棵古老的生命則得以延續茂盛風姿,成為又一個時代的見證。事實上,作為一座有著860餘年建都史的古老都城,北京城內遍佈著蒼老遒勁、嵯峨挺拔的古樹名木,它們大多種植在遼金時期至明清兩代,並以姿態奇絕和典故眾多而聞名於世。而作為彌足珍貴的城市遺產,這些參天古木不僅承載著一段段傳奇往事,更是悠遠歲月的歷史見證。

與見證時代變遷的古樹名木相擁,是北京的幸運。一場春雨落下,天氣就此完成冬春交替。選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踏上一場“萬古長青”的尋找之旅,感受蒼勁古木蔥鬱茂盛的勃勃生機,聆聽隱藏在它們厚重滄桑的樹身中的歷史往事,何嘗不也是生活在這座城中人的幸事。

嵯峨奇絕 春朝綠雲 參天青

古柏林海 記錄悠遠歲月

因柏樹常青長壽、木質芳香,且經久不朽,被古人視為吉祥昌瑞的象徵。歷代帝王們尤愛將柏樹種植在各種祭祀的皇家壇廟以及帝王陵寢等處,以示“江山永固,萬代千秋”之意。在北京的古樹中,古柏佔絕大多數,其中,中山公園社稷壇南門外的7棵“遼柏”、天壇迴音壁外西北側的“九龍柏”、孔廟大成殿前的“降奸柏”、故宮御花園天一門內的“連理柏”等著名的古柏更是因自身的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受到了世人的矚目。

經久不朽

史載,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名為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其基礎上建起了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場所。每年農曆二月和八月,明清兩代的皇帝都要在這裡隆重舉行祭祀社神(土神)、稷神(穀神)的祭典,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期望王朝永存、江山永固。1914年,時任內務總長朱啟鈐將“社稷壇”改建為中央公園,並寫道:“環壇古柏,井然森列,大都明初築壇時所樹。今圍丈八尺者四株,丈五六尺者三株,斯為最巨。丈四尺至盈丈者百二十一株,不盈丈者六百三株。次之未及五尺者,二百四十餘株,又已枯者百餘株。圍徑既殊,年紀可度。最巨七柏,皆在壇南,相傳為金元古剎所遺。”由於社稷壇原為遼代興國寺遺址,這七棵古柏是當年的遺物,距今已有1000年。人們稱為“中山遼柏”,或俗稱“七柏”。

今天,走在中山公園中,一字排列在社稷壇南側紅牆外的這七棵參天遼柏,株株鬱鬱蔥蔥、挺拔蒼勁。它們的樹冠高達20多米,盤曲蒼虯的粗幹周長有6米多。其中最粗一株胸徑達到2米,需4名成人展雙臂合抱,才能圍幹一周;另有一株主幹上有9個分枝,是園內分枝最多的古柏,它的分枝上又再次分枝,宛若千手觀音;而第三粗的遼柏主幹緊倚太湖石,如今樹石相伴,形影不離;更有第五粗的遼柏的部分枯乾纏繞紫藤,紫藤也已近百年,藤粗如大碗,蜿蜒而上,每年四月紫花垂滿枝頭,香風拂面,掩映於鬱郁遼柏間,一剛一柔,別有一番情趣。

而在七棵古柏中,最東邊的一棵古柏尤為奇特。在它粗乾的裂縫中,生長出一棵高大的國槐。槐柏兩樹,枝繁葉茂,情趣盎然。它們已天然共生300多年,是園林中罕見的“古柏奇觀”之一,被稱為“槐柏合抱”。自漢代開始,就有“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的傳說。這種“古樹上又長樹”的現象被古人視為吉祥昌瑞的徵兆。其實,“槐柏合抱”的形成實為大自然的一抹神筆。由於風力或鳥類等媒介,把某種樹木的種子送到樹洞或枝杈中。日久天長,當它們遇到積土、雨水等條件,種子會萌發,長出樹苗,最後慢慢長成大樹,形成了“樹上樹”的奇觀。

嵯峨奇絕 春朝綠雲 參天青

社稷壇南門外遼柏

井然森列

走進天壇,撲面而來的是柏樹林散發的冷冽清香的氣息。歲月磨礪驗證了這些柏樹的長壽,而這些存活的古樹也見證了天壇的風霜歷史。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的天壇,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進行北京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除祭祀文化之外,天壇的另一魅力就是古柏。在明朝遷都時,由於“壇之後,樹以松柏”,柏樹也就成為天壇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600年的歷史演替中,天壇內的柏樹歷經無數風雨寒暑。今天,天壇內有古柏3600多棵。這些古柏鬱鬱蔥蔥的綠冠與祈年殿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瑰麗壯觀,堪稱“世界一絕”。當遊人漫步在丹陛橋上,瞻望兩邊的古柏林海時,頓感莊嚴肅穆,氣象萬千。

“九龍柏”巍然屹立在迴音壁外西北側,它高達18米,幹周長3。8米,是明永樂十八年所植,至今已600年。它的奇特之處是,在其軀幹上突出的幹紋從上往下扭結糾纏,像數條巨龍絞身盤繞,又像擰著捆捆鋼筋,所以得名“九龍柏”。在明清兩代,皇帝率大臣們到天壇的圜丘臺祭天時,正巧要路過此柏,因此稱為“九龍迎聖”。因“九龍柏”這種奇特優美幹紋的古柏,在世界上僅此一棵,故十分珍貴,可謂“世界奇柏”。

以天空為背景,生長於皇穹宇西側的問天柏,近垣而生,兀立挺拔,因樹頂兩枯枝“一前一後、一垂一揚”的氣勢,恰似一名峨冠寬袖,衣帶飄動的古人昂首揮袖,面向蒼穹時抒發慷慨詰言之魄。後因遊客發現這一景觀如滿懷悲憤的屈原之態,故以“屈原問天”題其景,遂有如今廣為流傳的“問天柏”之盛名。“行人不見樹少時,樹見行人幾番老”,歷經600年,問天柏就這樣一直矗立於此。如今這株檜柏樹高11米,胸徑91釐米。

作為天壇敬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壇的古樹為歷史上每次祭天活動詮釋著莊重、肅穆和靜好。至今,它們仍巍然佇立,蒼然如蓋,蓊鬱成林,營造出天壇整體威勢和氣韻。

嵯峨奇絕 春朝綠雲 參天青

故宮武英殿斷虹橋畔“紫禁十八槐”

守候千年 見證世事變遷

“古槐、紫藤、四合院”,說起北京舊時風貌,古槐是一個不能忘卻的記憶元素。在北京的眾多古木之中,“名槐”在造型和樹齡方面從來都不遑多讓。其中,故宮武英殿斷虹橋畔的18棵元代“紫禁十八槐”、故宮御花園的龍爪槐“蟠龍槐”、北海畫舫齋古柯庭的“唐槐”、景山公園內“崇禎自縊處”的古槐等更是因其見證時代故事而受到古今人士的關注。

曠世奇絕

自周代起,皇宮中就已種植槐樹,故槐樹又有“宮槐”之稱。《周禮·秋官》記載: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站在槐樹下面。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後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為三公宰輔官位的象徵,後世在門前、院中栽植槐樹有祈望子孫位列三公之意,槐樹因此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樹種。

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裡的古槐很多。其中,種植於武英殿斷虹橋畔的十八棵元代古槐更是有“紫禁十八槐”之譽。

武英殿位於紫禁城外朝的西部,與外朝東部的文華殿遙相呼應。武英殿作為紫禁城外朝的便殿,明初曾是帝王齋居或召見大臣的地方。明末,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撤出前曾在武英殿匆匆稱帝,建大順政權。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也曾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作為皇帝便殿,經常舉行小型儀典。自康熙朝起,武英殿開設皇家書局,編纂刊印皇家圖書。直至清晚期,這裡都是“殿本”書籍與書版的儲存之處。

位於太和門外、武英殿之東的斷虹橋為單拱石券,橋南北向,長18。7米,最寬處達9。2米。橋面鋪砌漢白玉巨石,兩側石欄板雕刻有穿花龍紋圖案,望柱上之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其用料之考究、雕刻之精美堪稱紫禁城內諸橋之冠。據《舊都文物略》載:“橋北地廣數畝,有古槐十八,排列成蔭,頗飽幽致。”這十八棵古槐古樸蒼勁,氣宇非凡,其中最大的直徑有1米多。

除了“紫禁十八槐”,在故宮御花園的東南角,還有一棵巨大的龍爪槐。龍爪槐別名蟠槐,是用國槐作砧木嫁接而成的槐樹的變種。其樹枝扭曲向下低垂,如蒼龍巨爪,樹冠則大如巨傘。這株龍爪槐覆蓋面積80平方米,樹幹虯曲盤旋,氣勢宏大,樹冠上的幾個大枝似數條巨龍凌空飛舞,無數小枝像虯爪伸縮,所以被稱為“蟠龍槐”。這株蟠槐的樹腰表皮上還有一道明顯的嫁接痕跡,上下兩段樹皮顯然不同,印證了中國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嫁接技術。由於這株古槐枝幹過於繁多、龐大,即使看上去已相當粗壯的身軀仍難以支撐,如今在其枝幹下搭建了一個足有五六十平方米的木架。紫禁城的御花園裡古木奇樹眾多,天一門內的“連理柏”以及萬春亭四周樹根處像人一樣兩足分開站立的“人字柏”等,可謂爭奇鬥豔,但這株“蟠龍槐”仍以其獨樹一幟的巨大“龍爪”,成為御花園裡絕無僅有的一景,而且在北京城裡也堪稱是“龍爪槐之最”。

故事續寫

生長在北海公園畫舫齋古柯庭院西南角假山石上的北海唐槐更是被譽為“國槐”。事實上,唐槐不姓唐,只是因為它在唐代種植,所以人們喜歡稱之為北海唐槐。北海唐槐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日下舊聞考》曾留下了關於這棵古槐的文字記載:“畫舫齋左水石間有古槐一柯,構亭其間,顏曰古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為了觀賞和保護這株古槐,在樹側修築屋宇,並點綴太湖石假山,取名“古柯庭”。“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若尋嘉樹傳,當賦角弓歌。閱歲三百久,成蔭數畝多。底須向王粲,工拙較如何。”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曾作《御製古槐詩》一首來稱讚這棵古樹,猶嫌不足,翌年,他再作《御製古柯庭詩》一首,以示自己對這棵古老樹木的喜愛:“古槐五百年,幾度荊凡閱。春明跡已邈,春嶼夢亦歇。閒庭構其側,几榻皆清絕。樹古庭因古,偶憩輒怡閱。滿院綠瓊蔭,一窗黃夾纈。顧竹如得朋,比榆自多潔。壁間逸史畫,早為傳神設。”今天,唐槐上部的原樹冠部分枝條枯死,在其南側的一個大枝如今形成了新的巨冠,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高達12米,極為壯美!

飽經時代風霜的古樹名木,固守著一處名勝古蹟,述說著一段傳奇,記載著逸聞掌故,併為後人留下眾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印記。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最高峰,景山上曾遍植蒼松翠柏,因而林蔭密佈。而位於景山五亭之一觀妙亭東側山坡上的古槐,原本只是景山萬千古木中一株普通的槐樹,後因明崇禎皇帝朱由檢選擇其作為結束自己生命之所而開始了命運多舛的傳奇故事。據史載,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從紫禁城一路狂奔跑到景山,絕望之中,在山坡上的這株古槐上上吊而亡,正式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清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對曾經吊死過前朝皇帝的這棵古槐妄加罪名,認為是棵“罪樹”,讓人用鐵鏈將其鎖了起來。後人為此撰寫過一副對聯予以嘲諷:“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樹無辜受鎖枷。”後來,古樹曾遭破壞,人們又選擇了一棵樹齡有近200年的老槐樹移栽到原先的地方,古樹和崇禎皇帝的故事也因此得以續寫。

嵯峨奇絕 春朝綠雲 參天青

戒臺寺九龍松

盎然生機 繪就詩意畫境

臨近日落時,伴著拂面的微風,遠方的夕陽西下和耳中的“松濤”之聲陣陣,繪就的是一幅聲與景交融的詩意畫境,置身其間,使人能感受到一片寧靜與安詳。以姿態奇絕和古老樹齡而著稱的北京古松,擁有“天下名松集北京”的美譽,其中,北海團城上的金代名松“遮蔭侯”和戒臺寺的“五大名松”更是因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而得到了歷代文人雅士的贊詠。

巍然佇立

史載,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的秦始皇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禮。行至泰山半山腰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阻住了去路。這時,秦始皇發現半山腰不遠處有五棵非常大的松樹,松樹的樹冠好像一把把張開的大傘,便急忙跑到樹下避雨。結果,密密的樹冠幫秦始皇擋住大雨,絲毫沒有淋溼。秦始皇非常高興,認為這五棵松樹有功,於是便冊封了這五株松樹一個官職—五大夫松。中國曆代帝王們為自己喜歡的植物冊封官職的大門也就此開啟。

北海公園是中國迄今保留下來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具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北海公園團城內承光殿東側有一古松,樹形遒勁古拙,冠如偃蓋,好似撐開的巨傘。據說一年夏天,清乾隆皇帝遊北海,到團城適值正午。因室內悶熱難耐,於是宮人擺案油松樹蔭之下休息。清風拂過,暑汗全消,乾隆皇帝非常高興,於是就效仿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典故,封這棵樹為“遮蔭侯”。乾隆皇帝還特為“遮蔭侯”賦《古栝行》詩一首,以志其事。詩曰:“五針為松三針栝,名雖稍異皆其儕。牙槎數株倚睥睨,歲古不識何人栽。夭矯落落吟萬籟,盤拿鬱郁排千釵……盤桓嘉蔭撫壽客,真堪弟視竹與梅。春朝綠雲參天青,秋夕碧月流陰皚。靈和之柳非倫比,滄桑閱盡依然佳。”

因乾隆皇帝的賞識而留下千古佳名的古松中,除“遮陰侯”外,還有位於門頭溝的戒臺寺古松。清代詩人趙懷玉就曾寫詩稱讚戒臺寺古松:“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遙看積翠影,已覺聞濤聲。入門各相識,俯仰如相迎。一樹具一態,巧與造物爭。”在戒臺寺數量眾多的古松中,又以活動松、自在松、九龍松、抱塔松和臥龍松尤負盛名。

九龍松是一棵白皮松,因其主幹分九枝,如九條銀龍凌空飛舞,故得名。其植於遼代,距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作為北京“五大名松”之一,九龍松樹冠高達20米,主幹周長達6。5米,是北京地區同樹種中最古老的一株,也是中國和世界上的“古白皮松之最”。“寶樹依晴峰,婆娑月影重。葉深藏鸛鶴,枝老作虯龍。”明清兩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為它吟詩賦詞。如今,這棵“九龍神松”雖已鱗片斑駁,霜皮半脫,卻反而愈老彌堅,生機盎然。

蓊鬱成林

抱塔松位於戒壇山門左側,其5米多長的粗大軀幹彷彿一條巨龍,伸出前爪在“護衛”著古塔,故名“抱塔松”。“怒濤夜吼雷雨聲,抱塔龍松啼月黑。”清代詩人李恆良曾在《戒壇古松歌》中用兩句詩講述了抱塔松的傳奇。相傳,“抱塔松”本是天上神龍的後裔,是玉皇大帝派來戒臺寺護衛高僧法均和尚的,它化成青松守立戒臺殿山門前。法均大師常年在戒臺大殿講經說法,神龍也有所感化,法均大師“圓寂”後,安葬在山門下的一座墓塔裡。一天夜裡,驟風暴雨,電閃雷鳴。突然一聲霹靂,一個火球向墓塔襲來,龍松怕雷把法均大師的靈塔擊倒,情急之中,捨生忘死,撲身過去用前爪牢牢抱住靈塔,於是就成了今天這個模樣。

活動松生長在方丈院外,這棵古松樹冠像一把張開的巨傘,枝杈上下交錯,相互牽連,用手牽動一杈樹枝,樹冠上的枝杈也跟著瑟瑟抖動,形成“牽動一枝萬枝動”的奇景。史載,乾隆皇帝曾幾次來戒臺寺併為其留詩。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他第一次來戒臺寺時,聽方丈說這棵松樹動一枝全樹都動,感覺非常好奇,親手搖過,見到奇觀,留詩一首:“搖動旁枝老幹隨,山僧持以示人奇。一聲空谷千聲應,借問神通孰所為。”當時乾隆還沒弄明白這棵松樹會動的原因。時隔15年之後,乾隆再次來到戒臺寺,又為其留詩:“老幹稜稜挺百尺,緣何枝搖本身隨。咄哉誰為挈其領,牽動萬絲因一絲。”意思是萬絲的牽動只因當年牽動的那一枝。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又一次來到戒臺寺,再次留詩:“幹為本自枝為末,末動何因本乃隨。設使喻夫孝與義,倒阿吾實懼乎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把樹和朝政聯絡到了一起。事實上,這棵樹的主幹和枝幹基本相等,而主幹向枝幹方向傾斜造成重心偏移。另外,寺廟坐西朝東,植物朝著陽光的方向生長,西邊有山擋住了陽光,所有枝條都朝東生長。東側樹枝盤旋交錯連在一起,導致了牽一枝而全樹抖動的“神秘效果”。

臥龍松位於千佛閣臺階下,生長在5米高的臺上,主幹橫向生長,幹曲而東探,幹上鱗片斑駁,猶如一條翹首橫臥的蛟龍,隨時都可騰空而起。此樹的軀幹因主幹盤曲發展,形成奇觀。高臺下有一狀似劍的石碑支撐樹幹,石碑上刻有清末恭親王奕訢題名的“臥龍松”三個大字。

自在松位於大雄寶殿與千佛閣之間,樹幹高大挺拔,旁枝自然舒展,枝葉蔥蘢,端莊秀美,舒展的樹冠有如華蓋,宛若神仙逍遙自在。這棵樹沒有任何人工的修剪,也沒有大的斷枝,自由自在,與揹負了太多歷史興衰的臥龍松遙相呼應,別具一番風格。

歲月流韻 書寫名人往事

作為六朝古都和文化名城,北京擁有為數眾多的名人故居。在這些頗為古舊的四合院中,大多還有古樹名木相伴。這些古木不但將其所在古蹟映襯得更為滄桑厚重,同時它們也是所在主人的性格寫照。

歷史見證

因棗樹為“北國佳木”,又“外表多荊棘,內中實赤心”,故而北京的四合院中古棗樹最多。北京最著名的一棵古棗樹是位於東城府學衚衕文丞相祠裡的“文公手植古棗樹”。

1278年,廣東崖山曾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海戰,交戰雙方是元和南宋。史書記載,那場戰爭的最終結局是南宋軍隊戰敗,宰相陸秀夫挾8歲天子投海殉國。訊息傳來,正被囚禁在元大都中的愛國名將文天祥悲痛不已。此時,距離他被捕已經過去了4年。在這4年的時間裡,文天祥被囚禁在兵馬司衙門一間土牢之中。據載,那間土牢不僅十分狹窄,而且地形低窪,囚室陰暗。文天祥雖在土牢中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卻慷慨高歌:“亦知戛戛楚囚難,無奈天生一寸丹。鐵馬行鏖南地熱,赭衣坐擁北庭寒。朝餐淡薄神還爽,夜睡崎嶇夢自安。亡國大夫誰為傳,只饒野史與人看。”獄中生活的艱苦雖然讓文天祥受盡苦楚,但他沒有屈膝投降,相反,他還留下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千古佳話,並將自己的囚禁之所也作為繼續向元朝統治者作鬥爭的地方。

史書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親自向他勸降,只要他變志事元,即拜為宰相。文天祥堅定地說:“天祥是南朝宰相,不能再事二姓,請即賜死。”文天祥的堅貞不屈,令忽必烈為之動容,可是為了震懾南宋餘眾,他還是殺害了這位愛國志士。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文天祥被害於元大都,年僅47歲。文天祥被押至柴市時,態度從容,他對吏卒說:“我事畢了。”向南再拜,就刑。被害之前,他早已作好了絕筆書,繫於衣帶之間。文曰:“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日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文天祥英勇就義後,其遺物與詩篇卻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其中就包括這棵棗樹。相傳,當年聽到南宋滅國的訊息後,被悲傷情緒纏繞的文天祥親手在囚禁自己的院子中培植了一棵棗樹,每日向其傾訴自己的愁思與悲憤。七百多年已經過去,當年羈押文天祥之所,已經成為現今的文天祥丞相祠,而這棵棗樹卻從來沒有被挪動或破壞過,因為人們都相信,這棵棗樹也許正是文天祥的化身。如今,這棵古棗樹已高達10米,幹周長達2。5米,它的樹幹向南傾斜,成45度角。人們附會說,這表示文丞相“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懷念南方故國的愛國精神。

佳話流傳

古代中國的文人愛藤,如位於海柏衚衕的孔尚任故居、朱彝尊故居等,當時都有名藤。孔尚任的住宅當時名“岸堂”,他曾為其賦詩云:“海波巷裡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朱彝尊府的古藤生長在其書房的窗前,故書房取名“紫藤書屋”,後人們叫為“古藤書屋”。而在北京現存的古藤中,要數位於紀曉嵐故居門前的古藤最為著名。

紀曉嵐故居位於珠市口西大街241號,故居硃紅色的大門,掩映在一片茂盛的紫藤中。據佇立在旁的石碑記載,這株紫藤是清乾隆年翰林院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曉嵐親手栽種,至今已越200載。紫藤樹並沒有因為歲月而凋謝,新枝依賴於老根,仍是生機盎然,每年6月,但見架下碧茵蔥鬱,紫花如雲。此情此景,與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所述一模一樣:“其蔭覆院,其蔓旁引,紫雲垂地,香氣襲人。”著名作家老舍曾是這裡的常客,他不僅常來這裡觀賞紫藤,還留有一首觀賞紫藤後的詩,詩云:“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撥魚實且華。四座風香春幾許,庭前十丈紫藤花。”

紀曉嵐故居坐北朝南,共兩進院落,閱微草堂為二進院正房。靠近大門的一間是原來紀曉嵐的客廳—紫藤廳,現在這裡改為紀曉嵐生活用品陳列廳,講述著這位大學士傳奇的人生。閱微草堂前的庭院中有一棵海棠樹,傳為紀曉嵐親植,如今故人雖已不在,但透過植物茂盛的枝葉,錦簇的花朵,彷彿還能感受到紀大學士手持菸袋,靜坐樹下的閒暇時光。海棠樹下,有兩座雕像,其中一位身著長衫,手持菸袋,不難看出是這院子的主人,而端坐在旁邊撫琴的女子則是紀曉嵐深愛一生的女子—文鸞。據樹下的臥碑記載:紀昀年少時曾與其四叔家聰明美麗的婢女文鸞相愛,二人情趣相投,均酷愛海棠,後因良緣化為泡影,文鸞憂鬱成疾,香消玉殞。紀曉嵐在閱微草堂前種下兩株海棠,以寄託情思,並賦《秋海棠詩》一首:“憔翠幽花劇可憐,斜陽院落晚秋天。詞人老大風情減,猶對殘紅一悵然。”

相生相伴 引人駐足仰慕

古剎多名木。除皇城相府和皇家園林之外,歲月悠久的廟宇如法海寺、大覺寺、潭柘寺等也是名木薈萃之地。這些古木當年與古剎相生相伴,時至今日,它們更是以姿態奇絕、傳說神奇而聞名天下。

蒼黛交映

被譽為法海寺五絕(四柏一孔橋、重彩工壁畫、千年白皮松、曼陀羅藻井、梵文經咒佛鐘)之一的30多米高的白皮松,筆直挺立地站在大雄寶殿前方兩側。它們歷經時代洗禮,至今仍“守護”著大雄寶殿內曠世奇絕的壁畫。堪與敦煌壁畫媲美的法海寺鎮寺之寶,鑲嵌在大雄寶殿的粉牆之上,面積達236。7平方米,完成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距今已有570多年曆史,由宮廷書畫官宛福清、王恕等15人所繪。其藝術水平、繪製技術及真跡儲存完好程度等均為中國明代壁畫之最。壁畫筆法細膩,用色考究,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被譽為世界瑰寶。其中水月觀音像更是被美術界認為是珍品。

法海寺中的白皮松被視為北京城現存最年長的白皮松之一,其中,大雄寶殿前方西邊一株白皮松的幹周長為5。56米,東邊一株幹周長為4。42米,按這兩株白皮松的胸圍計算其生長年輪,已有800到1000年曆史。史載白皮松生長之處原為“龍泉寺”遺址,最早建廟時間大約在1191年至1202年間,因此推測白皮松的“年齡”已遠超始建於明代的法海寺。可以說,它們是這座古剎流金歲月的見證者。

歷史記載,法海寺由明英宗朱祁鎮的近侍太監李童主持修建。據寺內現存《法海禪寺碑》記載,李童忽做一夢,受夢中“白衣老人”指點,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作佛門聖地。傳說,李童夢中遇到的“白衣老人”正是白皮松。白皮松多植在宮殿、園林、陵寢、寺廟中,自古就被人視為“白龍”或“神龍”。李童率人前來尋找,果真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龍山麓和古剎龍泉寺。而龍泉寺東邊的翠微山麓有一塊三面有山環抱的寶地。他見此地正與夢景相符,請示明英宗後,倡議向百姓、官員、喇嘛和僧尼募款建寺,終在明正統四年(1439年)閏二月動工修建,到正統八年十月完工,歷時達5年之久。寺建成後,明英宗親題“敕建法海禪寺”。

千年白皮松守護著堪稱世界瑰寶的明代壁畫,而園林養護工人又盡職盡責守護著千年白皮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記錄在法海寺的檔案裡。

蒼勁古樸

千年以來,中國古代高僧們喜用銀杏樹來代替佛門聖樹菩提,故中國古銀杏樹大多巍然聳立在一座座古老的廟宇之中。北京作為六朝古都,遺有大量寺廟,而在這些寺廟中,很多都有古銀杏相伴。

西山大覺寺,是位於海淀陽臺山東麓的一座千年古剎。該寺始建於遼代,時稱“清水院”,後改“靈泉寺”,皆因寺內泉水而得名。大覺寺歷史悠久,古樹眾多,它們以其蒼勁古樸的樹姿,美麗神奇的傳說,吸引著眾多的遊人駐足仰目,讚歎不絕。

銀杏樹,是大覺寺內的主要樹種之一。大覺寺內有一株銀杏樹樹身高大,樹幹高達30餘米,濃蔭遮蔽了大半個庭院,被譽為“西山銀杏之冠”。據載,此樹植於遼代,樹齡已逾千年,人稱銀杏樹王,其樹幹之粗,要六七個成人伸臂牽手方能合圍。清乾隆帝曾為它的雄姿題詩一首:“古柯不計數人圍,葉茂孫枝綠蔭肥。世外滄桑閱如幻,開山大定記依稀。”記載這首詩的詩碑就在寺內龍王堂假山石當中。乾隆帝曾孫愛新覺羅·奕繪也曾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宿大覺寺》詩中提到這棵古樹:“振衣繞佛座,觀樹下層臺。百圍古銀杏,毫末何年栽?羅生子孫枝,各具棟樑材。”詩文描寫得相當生動形象。這棵古銀杏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年)的潭柘寺(時稱嘉福寺)是北京最早的廟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因這裡植被繁茂,古樹眾多,故而又被譽為中國古樹名木的一座寶庫。

在潭柘寺眾多的古樹名木中,毗盧閣前的“帝王樹”和“配王樹”最為著名。“帝王樹”即該寺中軸線東側的銀杏樹,它高24米餘,胸徑296。2釐米,需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平均冠幅18。5米。史載,其植於唐代,樹齡約1300年。“帝王樹”的名號由乾隆皇帝特封,相傳,乾隆皇帝之所以會賜予這棵銀杏樹“帝王樹”的名號,是因為在有清一代,每有新皇帝登基,此樹就會從根部萌發出一枝新幹來,生長速度驚人,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與老幹合為一體。更神奇的是,清朝每一個皇帝駕崩,“帝王樹”的樹枝就會無緣無故地折斷一根。在“帝王樹”西側,還有一棵銀杏,樹高16米,胸徑140。1釐米,平均冠幅15米。因與“帝王樹”相配,稱其為“配王樹”,民間又稱為“娘娘樹”。然而,據植物學家考證,潭柘寺的這兩棵銀杏都為雄株。儘管在這裡靜候了千年的時光,卻從不結果。

古樹就像一位暮年的老人,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有時光留下的滄桑。如今,每年11月左右,潭柘寺還會舉辦帝王銀杏觀賞季。屆時,已經有著上千年樹齡的“帝王樹”將會換上金色的盛裝迎接遊客。

TAG: 古槐白皮松這棵文天祥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