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走在文安古城一隅的辛莊,撲面而來的清風裹挾著泥與火的特殊氣息,那是陶,來自於兩千年前的拙樸工藝。一抔泥土,普通人腳下的塵埃,於製陶匠人而言,是創作的源泉。他們用靈巧的雙手,經過千百次的揉搓,為泥土塑形,用心與愛給予它們靈魂和生命,同時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清同治六年(1867年),季汝仲出生在山東東阿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聰明伶俐,少年時就學得了一手製陶技藝,十里八村遠近聞名,十六歲自立門戶。6年後,季汝仲攜三歲幼子季元祥逃難至文安縣辛莊落戶定居,建窯燒陶維持生計。由於手藝純熟,花樣不斷翻新,成品精緻、美觀、耐用,產品經銷京津冀等地。除了尋常百姓家,還曾被中華民國總統府大批次購進。季元祥自幼從父學藝,耳濡目染,十四歲已成為製陶高手,是唯一的傳承人。季元祥傳子季建青,季建青傳外孫劉鐵錘,劉鐵錘傳子劉美樂。劉美樂,已經是辛莊製陶的第五代傳人。2009年,該技藝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輩是燒窯的,我小時候經常看他們做罈罈罐罐,大人們能把一坨泥巴隨手做成一個罐子,看著很輕鬆,自己學起來才知道是一門手藝,得讓心沉下來,把功夫放慢了,讓日子實在了……。”年逾花甲的劉鐵錘,一直說自己不認得什麼字,可說起製陶的學問,全是踏實的大智慧。

【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製陶的原材料是隨處可挖的黃膠泥,就在地下十米左右,文安窪遍地都是。輔以鉛粉、銅粉、鐵粉等金屬粉末就會燒製成彩釉。比如加銅粉是綠,加鐵粉是紅,加鉛和石粉是米色,加鐵和鉛粉是紅色。取黃膠泥晾乾,碾軋後放入高泥漿池攪拌成糊狀,過濾流入低泥漿池內,摻水成泥狀,開銑取出後,眾人排成圓圈用腳踩泥,踩踹時哼著遠古時傳下來的號子,聽一聲呼吸就有感覺,世間最打動人心的是自然和淳樸。接下來搖動木輪開始製作了。黃泥在匠人手中翻轉,心靈與指尖的融合,泥與火相生的結晶,造出萬千之器,兼了百般妙用,入了尋常人家,秉承千年遺風,登了大雅之堂。

【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從化工的角度來說,燒製陶器屬於矽酸鹽工藝,泥料、溫度,含有稀有金屬成分及數量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顏色、光澤也會不同,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只有泥質、工藝、火候都達到上乘,成品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正是這樣的精緻苛求,才使它成為華夏文明最初的一道曙光。從遠古至今,陶器,這些經過烈火熔鍊的泥土,有著涅磐重生的堅毅和華美,一直是中華兒女重要的生產和生活器皿,鐫刻著人類豐富的精神情感和文化脈絡。

現代工業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也帶來了浮躁和喧囂。在失去其物用的優勢後,陶器將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能夠守候它的為數不多的人,是懂它的人。

【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穿過辛莊斑駁陳舊的小巷,駐足於捏泥製陶的手工作坊,看匠人歷千年終不悔,以赤子之心賦泥以魂。一種穿越時空的寧靜祥和油然而生,傳承千年的生活態度彷彿迴轉過來,那顆心,拙樸而沉靜。

閱讀連結

【匠人故事】匠心獨具,匠人天下記文安辛莊陶藝工藝的創作始末

作者簡介:劉雨梅,現供職於文安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自少年時酷愛文字,為廊坊文學院簽約作家,河北省作協會員。

TAG: 製陶辛莊季元鐵錘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