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頭圖 | Google I/O

2022年談起生態互聯,會不會太晚了些?當然,但如果是谷歌的話,相信很多人不會介意。

北京時間5月12日,谷歌I/O(開發者大會)拉開帷幕。和往屆一樣,人工智慧仍是這家科技巨頭的重點,在兩個小時的活動當中,谷歌回顧了過去一年在AI演算法和大資料模型等方面的進展,並演示了基於這些突破延伸出的應用。

不過,在大會的後半段,谷歌卻搖身一變成為硬體廠商,著重介紹了5款硬體裝置,除常規迭代的Pixel手機外,還包括去年缺席的智慧手錶、全新一代TWS耳機、能夠為實時對話提供翻譯的AR眼鏡,以及將於今年秋季釋出的平板電腦。

在硬體裝置“爆肝”式的更新下,頂著主角光環的Android 13在本次I/O大會上徹底淪為配角。

“哪臺裝置用上去最順手,就該使用哪臺裝置”,Android產品經理Lisa Ma表示,如今的Android系統已經具備多裝置之間無縫相容的能力,Android 13在多裝置互動層面擁有很多升級。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谷歌在2018年之後重提“生態互聯”這一概念,四年前,谷歌想透過Pixel Slate和Chromebook打破平板電腦和膝上型電腦之間的互動邊界,卻成功打造出兩款模稜兩可的產品,致使兩條產品線雙雙潰敗。

今時不同往日,如今的谷歌已經擁有足以支撐起互通服務的“Fast Pair”框架和已經十分成熟的“Matter”智慧家居標準,只不過如今的消費電子領域,生態互聯早已不是什麼新潮概念,甚至已經顯得有些落伍。

更重要的是,生態互聯意味著使用者生活中產生的一切資料都暴漏在廠商監視下,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數字生態時會格外謹慎,這也是本次谷歌I/O大會反覆強調資料隱私保護的原因。

而當谷歌談起隱私保護時,似乎確實沒有什麼說服力。

乏善可陳,卻留有驚喜

手機作為智慧互動最核心的環節,自然是本次谷歌I/O大會的重中之重。

考慮到Pixel 6/6 Pro是谷歌有史以來銷量最好的手機,谷歌又推出了保留同樣設計語言的廉價版Pixel 6A。不同的是,谷歌沒有延續以往A系列處理器減配策略,在這款手機上搭載了與旗艦機同款的自研Tensor晶片。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對於這款晶片,此前業界早已給出過評價,它是三星半導體“定製晶片”服務的作品,採用了與Exynos相同的CPU、GPU架構,且電源管理、儲存控制器等大功能模組均為同源,在實際表現上大概略高於驍龍888晶片。

作為一款次旗艦機型,Pixel 6的綜合素質只能算勉強及格。不過,作為一家軟體巨頭,谷歌自然沒有興趣執著於在硬體堆料上與終端廠們一較高下,這次Pixel 6A的核心看點依然是原生Android 13。

與以往的升級相比,Android 13只能算是一個小改版,在UI設計和互動邏輯上,與Android 12並無太大區別,但結合智慧家居標準“Matter”的進展,Android還是給使用者留有了想象空間。

該標準透過一組標準化API將所有不同的的智慧家居生態系統互聯起來,並利用單獨的Wi-FI網路通道進行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Matter”並非是谷歌一家獨有的,它是一個由CSA聯盟發起的,並得到了包括蘋果、谷歌、亞馬遜、華為等一眾行業巨頭支援的智慧家居的通用標準,旨在解決行業內生態割裂、標準混亂的問題。

這意味著使用者將來甚至可以透過Siri去喚醒Google Assistant讓Amazon Alexa去播放音樂。因此,在這屆I/O大會上,谷歌在硬體產品上牟足了功夫,希望在這項標準實施前搭建起自家的終端生態鏈。

為此,谷歌還發布了首款主動降噪耳機,並確認Pixel watch的真實性。值得一提的是,將於秋季釋出的Pixel Watch需要與Google賬戶直聯,這意味著Wear OS將無法像以前一樣與iPhone相容,能夠看出強調系統開源的谷歌,如今也在執著於打造自己的閉環生態。

就目前谷歌方面透漏出的資訊來看,這兩款產品並無太多領先於行業的突破,甚至是很多功能在競品中早已是標配的存在。但這倒也沒有令人太過於意外,畢竟在硬體方面落後行業一兩個世代,算是谷歌的常規操作了。

不過,谷歌畢竟是谷歌,在產品創新上還是能給人帶來驚喜。本屆I/O大會上,最重磅的產品當屬全新的AR眼鏡。

透過展示短片,可以看到這款AR眼鏡在使用者使用時,鏡片上會實時展示出對話的翻譯文字,就像是給真實世界添加了字幕,這對於聽力障礙人士格外的友好。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雖然谷歌沒有透漏這款眼鏡的釋出時間,但它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AR應用真正該有的樣子。

谷歌沒有時間了

其實透過這次硬體的集中釋出展示,我們不難看出,除了那個炫酷的AR眼鏡是作為AI技術的落地應用外,其他的硬體產品基本都是谷歌為了打造生態互聯而服務,其中甚至不乏多款尚未釋出的“半成品”。

向來以軟體應用聞名的谷歌,為什麼這次在硬體產品上如此心急?想要回答這一問題,就不得不從上文提到的“Matter”智慧家居標準說起。

早在2019年,CSA聯盟的前身Zigbee聯盟就聯合亞馬遜、谷歌、蘋果等業界巨頭成立了一個名為“Connected Home Over IP”的工作組,簡稱“CHIP”,但面對新舊標準之間複雜的相容性問題時,這個原定於2020年釋出的首個業界規範標準毫無意外的跳票了。

兩年後,Zigbee聯盟更名為CSA聯盟,把“CHIP”更名為“Matter”,並制訂下準確時間在今年下半年釋出這一標準。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這個訊息很快引來了智慧家居行業的鼎立支援。

試想一下,如果你經營的家電公司現在要生產一款智慧電動牙刷,你需要考慮的可能不是如何開啟市場,而是如何完成橫跨ios和不同Android定製OS之間的適配工作,最後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耗時費力地開發一款APP。

但有了“Matter”智慧家居標準,產業鏈廠商將無需再考慮這些問題,他們只需要做好產品本身足矣。

而對於蘋果、華為這些生態鏈十分成熟的終端廠商而言,他們也可以憑藉齊全的智慧終端產品在市場內平等競爭。但對於谷歌來說,它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自家的Pixel手機,而這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閉環生態鏈。

生態鏈背後最大的意義是使用者龐大的資料。谷歌可能永遠都不會親自下場做冰箱、空調這些智慧家居裝置,但這些裝置在日常使用中所記錄下的龐大資料需要手機、電腦這些計算中心完成統計並上傳。

在“Matter”智慧家居標準即將落地的背景下,如果谷歌堅持以繫結Google賬戶的形式發展生態鏈,這無異於自絕於市場,但如果把這終端硬體業務讓給他人,又意味著無法實現使用者資料的採集。

而使用者資料關乎著谷歌近年來業務發展的命門——人工智慧。

無論多麼演算法、模型吹得多麼天花亂墜,現階段的AI技術都離不開海量的資料作為支撐,如果失去資料的支援,谷歌的AI應用可能將會發展的舉步維艱。

透過這次I/O大會就能夠看出,谷歌對於人工智慧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主業本身,比如作為賴以生存的基石,谷歌這次對搜尋功能進行了兩項重大升級,其中一項名為“Lens”的搜尋工具,為使用者提供對某一物體拍照,就能在本地尋找結果的功能,這相當於為真實世界提供了一個“Ctrl+F”功能。

另一項新功能叫“場景探索”,比如掃描超市上的貨架,手機中就會出現針對每一款產品的評價和相關資訊。此外,谷歌還把地圖介面升級為“沉浸式檢視”,使用者可以在看到城市內任何一處街景的真實視角。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這些應用的革命性應用的升級,很好地展示了谷歌在AI領域中領跑於行業的地位,但如果不能及時地獲取高質量資料,這些應用就無法完成後續的更新。

基於此,谷歌迫切地需要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由智慧終端組成的生態鏈,但谷歌的競爭力如何呢?

毫無疑問的是,憑藉GMS服務的龐大使用者群體,谷歌的硬體裝置可能不缺市場,但想要與蘋果等成熟生態鏈相競爭,短時間內仍然不太現實。

舉個例子,谷歌這次著重介紹了“Fast Pair”框架,該功能能夠大幅簡化裝置之間的設定流程,方便Google生態鏈下的終端快速連結。實事求是地說,它在功能設計上甚至相較於華為都要遜色得多,後者的多屏協同和“一碰傳”的門檻幾乎簡便到“有手就行”。

何況現實是,谷歌真正的競爭對手是生態互聯更加成熟的蘋果。

谷歌提隱私?別鬧了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一個問題,本次I/O大會上,谷歌提及資料隱私保護的次數,好像有些過於頻繁了。

幾乎每次介紹一件產品或者應用時,谷歌都會把配套的隱私保護方案拿出來說一下。比如谷歌為語音助手新增了一項名為“Look and talk”的新功能,使用者只需看著Nest Hub Max的螢幕開始說話,就可以實現喚醒。

谷歌用“半成品”硬體連結一切,這是個偽命題

緊接著,谷歌又強調了這一功能的安全和隱私性,這個功能在預設狀態下是不會開啟的,而啟動後助理將由AI來協助確認使用者是否“直視”機器,而不只是看向大概的方向。啟動後機器將保持臉部識別與聲音識別的功能,以確保它僅為使用者自己提供個人資訊。

對於資料隱私保護,谷歌幾乎為其疊滿了“求生BUFF”,但這些並不是無用功,而是與谷歌發展生態互聯的戰略密切相關。

由於現階段跨生態相容性較差的問題,使用者往往會選取一套生態鏈下的終端產品使用,但這也意味著使用者的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大部分資料,都會上傳到一家公司的伺服器內,因此在涉及生態鏈應用選擇時,大部分使用者會處於隱私保護的角度而格外謹慎。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鑑於AI業務需要海量資料的支撐,谷歌不可能捨去終端產品這一資料入口,因此谷歌格外強調目前為保護使用者資料所作出的努力。

那麼谷歌的實際行動如何呢?今年2月份,谷歌宣佈,計劃效仿蘋果公司推出“隱私沙盒”,限制Android手機的跨APP資料跟蹤。

可問題是,這項計劃將在兩年後執行。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谷歌所謂的“隱私沙盒”計劃,就像很多人的減肥計劃一樣,只是說說而已。

從技術上來講,禁止APP追蹤使用者資料毫無難度,那麼谷歌為什麼不及時跟進呢?因為這家公司本身就是使用者資料洩露的最大受益者。

蘋果去年推出讓使用者選擇決定是否允許應用廠商跨APP追蹤使用者資料。毫無意外,絕大多數使用者選擇禁止APP跟蹤其資料。這一舉措重創了Facebook等公司的廣告收入,FT的一篇報道曾提及,因為蘋果的APP資料跟蹤新政,導致Facebook的收入降低98億美元,這還只是幾個月內的損失。

但是,數字廣告不會因此消失,大量的數字廣告主將預算從ios平臺轉移到Android平臺。過去一年,谷歌的廣告收入增長超過40%,實現612億美元的營收。同樣,三星、華為、小米等Android陣營廣告收益當可類比。

這些公司廣告收入暴增的背後,是無數基於使用者資料的精準推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I/O大會上,谷歌表示今年晚些時候,會在Android 13上推出一項“我的廣告中心”功能,使用者可以自主選擇看哪一種型別的廣告……

儘管谷歌反覆強調隱私保護,但如此“口嫌體正直”的表現,恐怕難以換取使用者的信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谷歌的“生態互聯”試問又從何談起?

TAG: 谷歌使用者生態Android智慧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