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開會時說我的分析沒用,我當場這樣懟他!

編輯導語:用資料分析來指導業務問題,非常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資料分析指出某個早就存在的問題,卻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或者業務人員嘗試解決無果之後,就會覺得資料分析是不可靠的。本文就資料分析作用展開討論。推薦對資料分析感興趣的同學閱讀。

同事開會時說我的分析沒用,我當場這樣懟他!

“你做的資料分析有什麼用?”

“有什麼用?”

“什麼用?”

這是一個面試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讓很多同學犯難。要麼不知道從何說起,要麼回答完了被人懟回來。今天我們系統性解答一下。

首先,這個問題凡是直接回答“能幫企業賺錢/省錢”的,都會大機率陣亡。

不是被面試官懟穿,就是在入職後深陷大坑,連試用期都熬不過去。

因為資料本質上就是個參謀,不是真正在一線戰鬥計程車兵。

就像狙擊鏡倍數再高,最後打死人的是狙擊手,是子彈,是步槍,唯獨不是狙擊鏡一樣。想贏得一線戰鬥的勝利,需要的是經費、技術人員、業務團隊和老闆的審批權。資料的作用是排在隊尾的。

其次,直接回答“能幫企業賺錢/省錢”往往會被一句話懟穿

你的分析報告包括沒包括執行方案?如果沒有包括,那落地都不是你做的,憑什麼說錢是你掙的。如果包括,你的方案有沒有資源人力投入,那你怎麼證明是資料分析起而不是資源投入導致的效果?

當然,大部分資料分析報告,壓根就沒有配套的落地方案,這個問題到第一步就已經被懟死了。僥倖活到第二問的,也無法解釋。畢竟資料就是資料,資料能幫助業務但不能替代業務。

當然,也有些同學變身激情澎湃的吹吹哥,大吹一通:“身為一個數據分析師,我的能力真的好強。不需要投經費,不需要做開發,只要拿著我的分析,鈔票就花花的來!”這麼浮誇的說法肯定會被懂行的人直接拆穿。

但萬一遇到的是一樣不懂行的,還真信了這番話,把吹吹哥招進公司,指望著一分析定乾坤。

那吹吹哥會大機率陣亡在試用期,因為根本沒有人會理他。誰會沒事聽一個新人嗶嗶。

沒有經費、沒有開發、沒有銷售,靠二行程式碼一份ppt,能掙個屁的錢。

最後所有吹出去的牛逼,都會煙消雲散。

狙擊鏡,和狙擊手打死人是兩個概念。

資料分析輔助決策,和資料分析師來做決策是兩個概念。

資料分析助力業務,和資料分析就是業務又是兩個概念。

切記切記

那麼,正確的答法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資料分析最大、最直接的作用一定是生產了資料。

這才是真正資料分析師們自己做出來的成績。

不需要花裡胡哨的包裝,資料本身是非常有價值的。就像開車一定要看速度和轉速錶一樣,根本不需要模型,不需要思維,不需要概念,你開車不看速度表試試?就這麼簡單。

一、正確回答

1。 第一順位的回答

話術舉例如下:

填補了空白:

我新建立了5張促銷活動報表,使業務部門可以及時掌握促銷活動的情況;並針對業務部門常開展的3類促銷活動,新設計了標準的分析模板,使業務部門能夠對比歷次活動效果,選擇更適合的方法。

解答了疑問:

業務部門對於使用哪個產品方案意見不一致,我設計了ABtest,對兩個方案進行了資料驗證,資料上支援方案A表現更好。

支援了業務部門決策。(注意,很多時候資料並不是唯一的決策標準。所以即使做過ABtest,也不要把話說死,自吹決策都是我的測試驅動的,會被懂業務的人懟)

驗證了假設:

業務部門一直對XX渠道引流效果有懷疑。透過資料分析,我驗證了業務部門的假設,該渠道確實ROI不佳,且經過多次調整,效率仍然未見起色。

提升了效率:

我提升了跑數效率,把過往3天更新的資料,提升到了隔日更新,獲得了業務部門的好評,提升了決策效率。我設計了移動端報表樣式,提升了報表使用率,使業務部門更廣泛的獲得資料支援。

這四條都是透過資料報表、模型、試驗、分析報告能夠直接實現的效果。

是資料本身在發揮作用,所以可以作為第一順位來講。請注意上邊四句的順序,這個順序就是資料發揮作用的先後順序。

從0到1,新建資料的作用是最大的。

從0到1,效果容易觀察。並且完全沒有資料,兩眼一抹黑的情況,就像開車不看速度一樣,本身非常危險。從0到1的工作是最容易體現成績和最容易被認可的。

在業務舉棋不定的時候,提供資料標準,判斷哪個是70分及格,哪個是50分滾粗,幫助業務從1做到60分,作用是第二位大。

因為沒有資料支援下的粗放經營,就是很容易各種作死,就是很浪費資源。資料分析就是比拍腦袋靠譜。

至於最佳化效率,把業績從60分提升到90分,反而相當難做,實際起的作用也有限。

因為做出超凡的業績,要依賴的往往是不可複製的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業務部門發揮天才的時候。再牛逼的分析模型也沒法模擬喬布斯的大腦,大致就是這意思。

所以小結一下:資料本身就是價值。

資料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結束兩眼一抹黑的狀況,給業務部門提供正確的方向指示上。當然,業務部門如果看到了怎麼樣做效果更好,自然會引發第二步的動作:依照資料結論,進行決策。這就到了資料分析作用的第二步:間接促成業績。

2。 第二順位的回答

話術舉例如下:

發現了業務機會:

透過分析流失使用者屬性,對使用者進行綜合評估,我找出了挽留價值高,挽留難度低的使用者群體。業務部門採納了意見並開展挽留活動,比沒有進行分層挽留前,提升了使用者留存率5%。

發現了業務問題:

透過建立外呼響應率預測模型,對使用者進行評分,我找出了響應率較高的使用者群體。

業務部分採納了外呼評分名單,優選Top50%的使用者外呼,外呼響應率從2%提升到8%,從而節省了外呼人力/經費浪費,提升了外呼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話術很可能引發對方好奇,引出更多的問題,諸如“你是怎麼做出來的”“詳細談談經歷”之類。所以如果真的有經驗,單純交代資料是怎麼做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得以下三點加持:

(1)要講清楚分析的基礎

大部分專案並非從0開始做。

除非是參與一個全新的專案,還沒有任何業務設計。否則業務部門都有一些常規做法。

比如上述的流失挽留,有可能業務部門是在使用者7天/30天/60天不登入的時候固定做喚醒,沒有做區分。資料的作用不是憑空捏出來了,正是因為有之前的資料基礎,所以才能透過分析來判斷好壞,形成經驗。

這些基礎是不可省的。很多面試吹的很大,入職做的一塌糊塗的資料分析師,都是因為沒有關注基礎,結果倒在新環境的爛泥裡。

(2)要講清楚分析方法的結合

大部分專案並非一個模型一竿子通到底。

還是拿上邊流失挽留舉例,至少需要五個步驟:劃分挽留群體,分析使用者偏好,對比挽留方案,預測挽留成功率,監控挽留效果。這裡至少可以拆分出五個分析專題出來。

在實際工作中,儘可能參與全業務流程,搭建一個分析體系,要比指望一個孤零零的模型管用的多。

(3)要講清楚業務配合條件

大部分專案並非資料一手遮天。

比如上邊外呼響應模型,外呼本身話務組水平、外呼產品的選擇、是否配合促銷政策、外呼時間段、外呼時間節點等等因素都會有影響。

這些都是得靠業務部門支援和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單靠資料可算不出來。好的資料分析效果,一定是資料與業務相互配合得到的。

有了這個三點加持,資料如何助力業務,最終產生效益,就解釋的很完美了。

這種解釋方法會顯得很慫,可能有同學不理解,說:“有必要區分的那麼清楚嗎?我就說是我的分析搞出來業績,又怎樣嗎!”。這麼謹慎的區分,除了能規避開頭講述的問題外,還有個更深層的原因:

當人們不瞭解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兩種極端的態度,在沒有問題的時候對它不屑一顧,在出了問題的時候指望它一口續命。這種態度只會讓科學墮落為玄學,讓科學工作墮落為賣保健品的假藥販子。

拋開資料分析運作的體系,去大吹特吹依靠一個神器的演算法模型,一個牛逼的底層思維就能起死回生治病救人,本質是在害自己,是在禍害做資料的圈子持續健康的發展。

資料分析不是太上老君的仙丹,不是一口續命的神藥。資料分析想助力業務,從來都是建立在體系化運作的基礎上的。

先從0到1採集資料,建立資料監控體系;

再從1到60的沉澱經驗,篩選方法,積累特徵;

再從60到90分的建立固定分析模型,持續提升業務效率。

這才是資料分析助力業務的路徑。這個過程看起來很慫,看起來很辛苦,不過確實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實操

大部分同學之所以回答不上來“你做的資料分析有什麼用”,是因為他們倒在了起點——根本不知道業務拿資料有什麼用。

甚至有很多人是工作了2年,連到底有多少業務部門,到底業務部門是幹什麼都不知道的。所以掌握業務部門的工作是一個好的突破口。

為了培訓新人講解“資料分析有什麼用”我之前簡單整理過一個各個企業的業務部門是幹什麼的,讓新人們先理解各個部門的職責,之後在見客戶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清楚,客戶是哪些部門有需求。

之後就可以按照0,1,60,90的方法進行介紹了。

同事開會時說我的分析沒用,我當場這樣懟他!

比如今天要見的客戶,對銷售BI有需求,就可以先問:你們有沒有建立業績監測體系?如果沒有,就講從0到1的重大意義,講那些不做資料化管理的公司的各種亂象。

如果已經有監控,那就講從1到60的各種意義,講透過資料結果怎麼找出渠道問題,怎麼發現新渠道的機會。

如果連這個都有了,就將從60到90的各種炫酷操作,比如如何給渠道開發移動報表、如果做自動跟進提醒,如何打造資料小秘書等等。

這樣一梳理,新人也有能力和客戶清晰的聊上,比他們之前東一句西一句瞎吹一通好用的多。

同學們自己也可以這麼操作,對著上圖,搞清楚自己在服務哪些部門,然後一個個問:

他們的工作有資料報表了嗎,需不需要新建?

他們的工作有評定效益了嗎,需不需要搞個科學標準,需不需要驗證標準?

他們的工作有好壞評價,那好的為什麼好?差的為什麼差,有沒有梳理過原因?

如此類推,不但能從看似平凡的工作裡,整理出資料的用處,連下一步還可以跟他們談什麼都清楚了。當然裡邊是以一個有電商部門的實體企業為例來舉的,大家可以舉一反三,補充更多。歡迎歡迎。

還有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經常你辛辛苦苦做了一堆,被甩了一臉:

“這個很常見啊!”

“業務部門早就知道了!”

“這個不做分析也知道啊!”

“你能不能做出來業務部門一點點都不知道,又有重大意義的分析!”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諮詢顧問,在網際網路,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資料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TAG: 資料分析業務部門資料外呼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