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逝者跨時空對話,這麼遠又那麼近……

陳曦

“如果有個直達天堂的電梯,我一定不顧一切去看你。”這首火爆抖音的神曲唱出了不少人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之情。如果有可以和已逝親人進行跨時空對話的“黑科技”,相信對活著的人不啻為一種巨大慰藉。

在日前結束的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人工智慧讓每個人說的每句話、乾的每件事,甚至記憶、情感、意識都能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下來放在網盤或者其他雲端,其思維方式可以被機器學習,並且透過技術進行還原,與後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與逝者跨時空對話,這麼遠又那麼近……

慰藉人心的“天堂來電”

“這種模擬已逝的人與後人進行對話的事情在國內外都有過嘗試。

天津大學智慧與計算學部博士生導師王龍標教授介紹說,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許多人的生命就此定格在那個瞬間。

由於災難發生得非常突然,很多遇難者都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這讓不少遇難者家屬悲傷欲絕,情感上難以接受。日本就找了一些科研人員,收集遇難者生前儲存的聲音,模仿逝者的口吻寫了遺書,並且透過語音合成技術,還原出逝者的聲音並且讀給家屬聽。

家屬聽了以後都非常感動,覺得了卻了自己的一個心願,很多人也因此放下悲傷,鼓起勇氣,勇敢去面對未來的人生。

與逝者跨時空對話,這麼遠又那麼近……

影迷在語音合成技術活動中合影

在國內比較廣為人知的嘗試就是2016年,在張國榮誕辰60週年紀念活動上,其團隊公佈了一段“張國榮”與粉絲的對話實錄影片。

張國榮作為一個時代的巨星,影響了千萬粉絲,當“哥哥”熟悉的聲音響起,很多粉絲當場落淚,“張國榮”最後一句“永遠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只希望你們開心快樂地生活”也一掃很多粉絲心頭多年的陰霾。

這段影片透過機器和人工雙重蒐集全網內張國榮原聲和採訪資料,合成出張國榮生前的聲音,並且在錄製影片之前徵集粉絲的發言和想對哥哥說的話,一起完成與偶像“互動”影片的錄製。

這段“來自哥哥”但又“不是哥哥”的語音回覆,音質完全來自於哥哥,但內容又並不能在任何一段哥哥生前的語音記錄中找到,是一封根據哥哥生前講話風格編寫的,來自2016年的、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答哥哥粉絲信”。

“以上的這些嘗試都只停留在模仿逝者語音、語言方式層面。

王龍標說,已逝者說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員事先編輯好的內容,雖然目前在技術上計算機也能自動生成文字和文字,但是模仿的效果目前還不是很理想。

比如像日本那個案例,目的就是鼓勵生者更好的生活下去,如果內容編輯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這些嘗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和後人“對話”。

“天堂來電”需過這些技術關

為了讓哥哥“原音重現”,百度利用大資料與深度學習、語音合成技術,將哥哥在影視、電臺和各種渠道留存下來的原聲進行建模,並透過合成帶有一定情感的聲音模型合成了這封“答粉絲信”。

透過語音合成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的語料生產和自動化的資料標註,並充分發掘了深度學習技術在大資料上的處理能力,極大地擴充套件了語音合成系統所能使用的合成語料庫的體積,使得語音合成系統包含了一定的情感,且更接近“張國榮”原聲。

“無論是目前已經能夠實現的模擬已逝者單方面的說話,還是未來要想實現跨時空對話,目前的技術首先都離不開逝者生前大量的資料收集。

王龍標說,計算機要學習某個人,必須要先大量收集這個人的各種資訊,在這個人生前就要把他寫的文字、聲音、影象、腦訊號等透過各種形式儲存下來。

比如模仿寫作風格,必須要收集他以前寫過的書信、文章等,模仿一個人的語言,就需要通過錄音瞭解他的口音、發音習慣、習慣用語、語言邏輯等。

資料收集得越全,機器會模擬得越相似,這就和夫妻相一樣,兩夫妻朝夕相處久了,互相潛移默化的在行為方式、語言習慣等方面都出現了高度相似。

在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一般來說,模擬逝者語言需要語音合成、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如果要想做成更有感情的語言,還需要做情感計算。

具體來說,就是把情感因素透過計算機的方法識別和表達出來,比如這個人的語言、寫的文字、各種肢體動作都代表什麼情感,然後讓機器去模仿生成情感,寫具有情感的文章,生成具有情感的語言,或者一些表達情感的肢體動作。

實現“隔空對話”難度不小

如果需要對話,那麼還需要語音對話技術,需要機器對對方的語言進行判斷識別,並且理解,自動生成文字。目前比較常見的智慧音箱應用的就是語音對話技術。不過很多時候,這些智慧音箱回答的問題似是而非,只有對於那些設定好的問題,如天氣預報、開啟電視機、放一首歌曲等問題的時候,這些智慧音箱才能準確的完成對話和指令。

王龍標表示,

要想實現機器和人之間良好的互動,就需要機器能模仿人的思維和情感,這樣才能讓機器的回答更聰明一些,更個性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與逝者跨時空對話,這麼遠又那麼近……

據報道,目前瑞典科學家正進行研究,透過在大腦植入微型裝置,讓使用者得以上載及下載自己的思想。

王龍標表示,目前的情感計算,大部分是基於資料驅動的機器學習技術。如果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模擬人的意識、情感,這還涉及到腦科學的範疇。不過

人的大腦非常複雜,人的意識、情感感知、理解與產生的生理機制目前的研究還非常粗淺,因此獲取人的意識、情感並且記錄儲存下來目前還很難做到。

而且人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讓機器認識情感,並且能夠擁有情感,還能在對話中,透過對方的話語進行判斷,和對方進行情感的交流,在目前階段還無法實現得很好,這也是目前科研人員努力的方向。

讓逝者“精神永生”面臨風險

雖然儲存一個人的資訊可以讓他“精神永生”,而且這種“隔空對話”能給生者帶來極大的安慰,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是個人資訊放在網盤或者其他雲端的安全性,個人隱私資料會面臨丟失的風險。

王龍標表示,不排除有些人會惡意利用這些逝者的資訊,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利用逝者資訊,模仿逝者的聲音,同時把自己的意圖加入進去,假冒逝者的想法去操控活著的人。

此外,這種透過人工智慧實現的“精神永生”還可能涉及到倫理問題。這有點像克隆技術,未來透過晶片技術達到模擬逝者思維的目的,甚至透過基因編輯的方式去儲存複製人的思維,這些做法很可能賦予機器人自主意識。他們可能會有自己的思想、喜怒哀樂等情感,那麼這樣的機器人還能稱之為機器嗎?

而且當這些機器人被賦予了“生命”,那麼他們不受控制做壞事又怎麼辦?目前機器人的倫理標準還未明確,當未來的技術足夠先進,這方面的風險也需要充分考慮。

編輯:劉義陽

稽核:管晶晶

TAG: 情感逝者語音對話張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