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璵璠

60後如何看待95後和00後?哲學視角如何看待網際網路社群文化和消費主義?

這兩個極具反差的話題,出現在近日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擎和小紅書COO柯南的對談影片裡。

他們談的是小紅書社群的發展和選擇,小紅書注重真實生活體驗還是遍地“濾鏡照騙”?提倡美好生活還是引導“消費主義”?

有社群運營人士表示,社群的活力和生產力,都在於“人”,而因為人的複雜性,社群總會出現“雜音”,有“雜音”的社群不一定不是好社群。社群本身就是在進化中前行,只不過伴隨使用者規模擴張,治理難度會隨之加大。

過去一年,小紅書上線《社群公約》、整治虛假種草,告訴使用者,社群反對“炫富”、反對虛假、提倡真誠。柯南解釋道,當社群構建出一套使用者認可的規則後,就可以讓生態繼續發展壯大。

成立執行8年時間,小紅書從最初的跨境購物指南變成年輕人聚集的生活方式社群,如今,還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的“情感樹洞”。

現在的小紅書依然面對難題,社群逐漸壯大,如何掌握好“社群共治”與使用者參與感的平衡,如何在保證圈子獨特感的同時,吸納多元文化?這些問題,幾乎是所有社群產品成長路上都要面對的。

小紅書的破圈與認知夾角

過去一年,圍繞小紅書的爭議多了起來。“小紅書是不是消費主義?”“小紅書上的人是不是愛炫富?對普通人不友好。”

小紅書COO柯南承認,走向大眾的小紅書正面臨挑戰,“這個社群不算增長得特別快,也是因為它需要慢慢地融進更廣大的中國使用者。”

挑戰在於,小紅書出現了內外認知的夾角。比如,劉擎就問柯南,“小紅書說的美好生活是什麼?”這也是柯南的思考:“什麼是美好生活,誰的美好生活,一線城市的下午茶就是美好生活嗎?”

劉擎提到,“美好”一詞,最早在古希臘哲學中的定義是“特別強的美德”,指擁有勇敢真誠、友善審慎的品格。但來到現代,美好及美好生活,慢慢地從品格導向,轉向為成功(學)導向。

如果“美好生活”被理解為“看上去美好的生活”或“美化過的生活”,小紅書就容易被貼上“炫富”、“消費主義”的標籤。

“消費是生活的一部分,且它是客觀行為。上升到主義其實跟你是不是把這個行為應用到極致,有一定相關性。小紅書上有非常多的消費類內容,如果消費的內容大密度出現,是不是過於極致?然後消費主義這個詞就出現了。”柯南說,“美好生活不是小紅書社群來定義的,而是由多種多樣的使用者,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生長出來的”,

小紅書社群,只是希望客觀地呈現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在多元觀念混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反消費主義行為,出現在小紅書。

有使用者在社交平臺提到,

著名社會學家思想家鮑曼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在小紅書比豆瓣還火

。“一開始覺得很魔幻,在小紅書這個帶有消費主義色彩的社群,大批使用者居然在反思和批判消費主義。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合情合理,人只有物質消費生活富足了,才有精力和意識去自我反思。”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小紅書上有關《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的推薦筆記

這與劉擎提到的“後物質主義”一致:美國戰後的第二代,一生下來就生活在相對繁榮的世界裡,這一代人對物質沒有特別強烈的感受和概念。“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最近,小紅書上流行“戳戳繡”,這是一種耗時、花心思的手工。年輕人花十幾個小時,“戳”出來一個小小的杯墊,可能“價效比不高”,但自己手工做出來的成品就有了不可替代的價值。

在劉擎看來,這是典型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消費思維。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小紅書上“戳戳繡”的新手引導分享

“當社群體量足夠大的時候,社群就更像是現實社會的對映,社群氛圍一定會出現‘雜音’。”一位曾經的社群運營負責人陳涵告訴深燃,

有“雜音”的社群,不一定就不是好社群

,只是,伴隨使用者規模不斷擴張,內容、觀念不斷豐富,治理工作的難度也在加大。

他分析,社群生態治理往往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標準,告訴使用者社群反對什麼,第二步是挖掘社群大多數人認可的價值,告訴使用者社群鼓勵什麼。

從公開資訊看,小紅書也走了這兩步棋。

2021年上半年,小紅書上線了《社群公約》。其中一條是“避免炫耀遠超常人的消費能力”:是否對別人有用將是判定炫富行為的重要標準。

2021年年底,小紅書對“代寫代發、虛假宣傳”的品牌和線下實體商家,連續進行了三輪重點整治。

小紅書告知使用者,

社群反對“炫富”、反對虛假、提倡真誠

。柯南解釋,“公約”是小紅書與不同型別的使用者反覆討論、修改,最終成形的。社群就是在治理中前行,當社群搭建起底層邏輯和規則後,就可以讓生態自行發展壯大。

在劉擎看來,這屬於社群共治的嘗試,社群利於怎樣的品格和生活方式的長成,最終怎樣的品格和生活方式便會成為主流,好的社群,應該讓不同的鮮花和草自由生長。

年輕人,在小紅書社群“生活”?

不少老使用者和創作者感覺到,經過過去一年,小紅書的內容和評論區都在發生改變。

他們對小紅書最初的印象,是它的種草屬性。其實最初的小紅書,脫胎於跨境購物指南PDF,分享的是跨境購物的經驗和攻略。小紅書最早的基因也是,以真實體驗為基礎,實用、有用的分享。

內容實用,一直是小紅書區別於其他社群最大的特點之一

。”資深社群產品經理松明發現,小紅書上的內容多為經驗、攻略、測評類,純娛樂的內容較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使用者把小紅書當成搜尋引擎使用的原因。

比如,很多年輕人經歷人生中的第一次,都會去小紅書“取經”。領養寵物、找工作面試、結婚、懷孕、考公、裝修,都能找到“參考答案”。

再比如,喜歡新鮮感的年輕人,會到小紅書上尋找多樣的生活方式。

在小紅書上,你能看到“獨居”的快樂,在週末吃“冬天的第一頓烤肉”;也能看到“斷舍離”的極簡生活方式,使用者們發起“客廳物品不超過10件”的挑戰;還能看到住“毛坯房”的年輕人,花最少的錢、住最溫暖的家。

小紅書上總有新玩意,除了風靡一時的露營、滑雪、衝浪,現在,

“飛盤運動”成了最流行的戶外運動,相關筆記在小紅書上有3萬多篇。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正在興起的飛盤運動圖源 / 小紅書

陳涵注意到,其實其他社群和平臺上也有飛盤相關的內容,但總給外界一種感覺,這些新的生活方式是從小紅書流行起來的。

他分析,原因在於,小紅書的使用者普遍熱愛生活、會玩,也願意把生活經驗、美好體驗分享出來,而小紅書的運營團隊也能更快地發現、捕捉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小紅書能迅速成長為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聚集地。

每一代人的生活經驗很大程度上來自家人或周圍的熟人,這也使得,柯南在向劉擎介紹小紅書時,將自己的使用者定義成社群的“居民”。

而如何讓居民更願意分享,也是小紅書從一開始就關注的。柯南說,分享,是小紅書最初還是跨境購物指南形態時就挖掘出的核心,而友好則是主動培養的第二個氣質。“我記得我2015年加入團隊時,小紅書其實就非常關注怎麼維護評論區的氛圍。很多使用者以為創作者是代購,下面的評論也不是很友好。

所以我們在評論區主動去引導良好的互動氛圍。比如,怎麼更友好地尋求幫助

。”柯南稱。

如今,看小紅書筆記的評論,也成了一些“居民”的愛好。在他們眼中,

逛評論區的感覺,就像來到一座新城市,會喜歡去逛它的街道,感受當地居民的狀態。

小紅書上有一位名叫“嚴佳芬”的90歲奶奶,喜歡分享自己烘焙的糕點。奶奶曾是乳癌患者,一次刷到小紅書上有病友,便釋出影片鼓勵對方。很多年輕人把她的筆記評論區當作情感樹洞,問候關心奶奶,也講述自己的煩惱。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小紅書創作者“嚴佳芬”的評論區

據松明分析,這有創作者個人魅力的功勞,也是因為年輕人對小紅書社群價值觀和社群氛圍的認可。

過去一年,小紅書迅速成長為年輕人潮流生活方式集合地、成為一部分年輕人的“情感樹洞”的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居民”入駐。

官方資料顯示,小紅書目前月活過2億,超7成為90後用戶,男性使用者已達30%,近五成三線城市及以下使用者。社群的內容生態也不侷限在消費類,逐漸覆蓋美食、家裝、出行、知識、生活方式等。

社群,誰說了算?

從1996年貓撲成立算起,中國網際網路社群已經走過了26年。從PC端向移動端,社群產品幾乎貫穿和見證了中文網際網路的發展全過程。

從最早的貓撲論壇、天涯社群,到2000-2005年成立的百度貼吧、豆瓣、虎撲、2005-2010年間扎堆出現的AcFun、bilibili、新浪微博,再到2010年之後,長出的新生代社群知乎、小紅書和即刻,“每一個活下來的社群產品往往都具有同一種特質——

圈子有強烈的個性,使用者有極強的認同感

。”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稱。

這符合現代社會學家滕尼斯的說法,社群的形成來自成員之間具有強烈的認同意識,他們共守傳統價值、共享生活方式、共通社交聯絡,是人的有機集合。因此,網際網路社群是線下社群的線上呈現,透過內容驅動,解決“人-內容-人”的連線問題。

“早期使用者奠定的氛圍,決定了一個社群產品一半以上的成敗。”王超認為,與其他社群在初期都以男性使用者為主不同,小紅書起初積累了一批有品位、有分享欲、總結經驗能力強、互動友善的女性使用者群體,十分難得。

柯南稱,“小紅書是線上社群,但不是虛擬世界,我們只是把人們線下的生活在線上進行呈現,但它依然是真實的。”而

小紅書社群的活力,就來自於“人”的多樣性,以及把人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搬到了社群裡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有些使用者發現,現在的小紅書越來越接近一個真實社群的樣子。前段時間,有使用者發現所住小區隔壁樓有個房間一直髮出玫紅色的燈光,感覺很詭異,就發了條筆記求解。就在評論區各種猜測的時候,“玫紅色”房間主人前來回復,“這是我家,我在給孩子種白草莓,這是補光燈。”真實世界裡的鄰居,交流的空間變成了小紅書。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房間主人和原帖作者“聯動” 圖源 / 小紅書

人類學家項飆曾在對話節目《十三邀》中談到“附近的消失”,人們只關心極近處的自己和極遠方的世界,卻不關心周邊和附近。如今,

“附近”似乎開始在線上社群重建。

當我們談論社群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在《十三邀》中,項飆談“附近的消失”話題

社群,就是在進化中前行,未來的小紅書們,將繼續面臨挑戰。

王超認為,理想的社群將和能夠自發進化的城鎮一樣,由不同型別的人群組成小規模的組織,在城鎮中,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設施,與同頻的人互動,在維持調性的同時,城鎮與居民共建理想社群。

日本社群設計界第一人山崎亮在《社群設計》中提到,設計一個社群,不是設計只讓100萬人來訪1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好的社群,就是要讓那些定義它的人,願意一直重訪、共同治理。

*題圖來源於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涵、松明為化名。

TAG: 小紅書社群使用者消費主義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