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大雁屎都成了災民爭搶的“美味”,估計魚蝦和野獸早就已經變成肥料了吧。那麼,飢腸轆轆的人到底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這還真就不好講了。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處於農耕社會。農耕對比遊牧與漁獵好富裕很多,究其原因在於幾畝薄田就可以養活一家人。而遊牧和漁獵則不完全做不到這樣,他們必須有大量的幅員作為支撐。

由此可以看到,農耕要比遊牧和漁獵,具有更高的抗風險能力。因此,農耕地域的發展,要普遍好於遊牧與漁獵地區。

可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古人還是沒有辦法徹底戰勝大自然,他們依舊長期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

一場天災人禍下來,受傷的全是老百姓。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在影視作品中,例如前些年拍攝的《1942》這部電影便是以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為故事背景,裡面“易子而食”的故事情節,並非導言杜撰,而是真正的發生過。

河南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一般來說,這個地區還是比較富裕的。在唐宋時期,河南一直作為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國內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下面咱將以河南饑荒為例,分析為何災民不去捕魚打獵?

在1942年,河南省發生了大旱災,直接導致了夏秋兩季絕收。而且,在大旱之後,又緊接著遭到了蝗災的侵擾。

這倆事兒連在一起,就導致了河南的百姓早早吃完了家裡的存糧。按照記載,河南的老百姓們,並沒有在家裡等著餓死,他們也採取了措施來對抗災難。

乾旱持續時間很長,起初發生乾旱,造成夏季絕收的時候,已經有部分人存糧告急了。他們是最貧窮的一批人。於是,其中的一批人選擇去借糧食,還有一批人,在糧食告急的時候,就已經出去抓魚了。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周邊的小河與池塘,裡面的水除了被太陽蒸發之外,很大的一部分還被用作了灌溉之用。不少的池塘與小河,基本都被抽乾了。裡面的魚蝦,在那個時候,基本上已經被吃光了。

夏季絕收以後,最先缺糧的一群人,走上了沿街乞討的這條路。我想說的是,這群人是最容易活下來的那群人。

因為在這時候,別人還有不少糧食,乞討的競爭壓力也小。不少人在河南當地要不到飯之後,逃荒到了臨近地區。

要知道,這時候境內的魚蝦與池塘,在第一輪交鋒中,基本上都已經被幹掉了。

緊接著,不少有存糧的人,捱到了秋季。結果秋季也沒有收穫多少糧食,這期間,已經陸續有一批人扛不住了,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使勁往外遷徙。要知道,河南地區多是平原,不少人跑了很遠,跑到了附近的山上,去採集野菜、順便再打打獵。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兩個耕種季下來,由於乾旱,地裡的植物基本沒有生長多少,小動物們也基本都斷了糧食。災民沒有上山之前,小動物們還可以啃一啃樹皮,吃一吃草根,好歹留著一口氣。

但災民亂竄,山上唯一的那點資源,基本也就告急了,在災民採集野果野菜的過程中,他們還能輕易捕捉到小動物,不過此時的小動物,也是被餓得跑不動,渾身皮包骨頭了。

在這種情況下,等到這些資源被用得差不多的時候,也就是大面積災荒爆發的時候。災民的眼睛裡面,盯的不是錢,而是食物。但凡是有點吃的,基本都會一擁而上。

基於以上大環境,咱們再聊聊捕魚和打獵的事情。

在以上大背景下,災區的小河小池塘裡面的魚蝦,基本已經告罄了,連窩在淤泥裡面的泥鰍,基本上也都被挖出來吃掉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再想要捕魚抓蝦,他們就需要走很遠,走到大江大河旁邊來做這件事。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當他們走到了大江大河旁邊,面對的是水流湍急的河面或者是海面,因此,他們還需要製作船隻還有專業的工具,理論上才有機會捕捉到魚。

既然問題聊到這裡,一個世代以耕種為專業的人,集齊了船隻和漁具,就能夠下海捕魚抓蝦?正常來講,他們恐怕連將船順利地劃到深水區,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除此之外,每個地方的資源,都有一個限度。即便是災民有錢,他們在漁民的手裡購買魚蝦,也會因為大量災民的湧入,導致這個地方承載不了這麼多的人,從而導致這個地區也變成一個災區。

說完了捕魚,再說打獵。

結合上文可以知道,災民起初是有餘糧的,但這個地區的兔子狐狸老鼠們,是沒有存糧的。因此,小動物們是最先感到壓力的一批。

他們或許早早的就已經逃離這片地區,跑得慢的,基本上都被下鍋了。在這種情況下,災民要想上山打獵,首先就要找到一片適宜動物生存的山林。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可在古代,山林可不是誰都能進去捕獵的,這些都屬於國家的資源。再退一步說,災民們啥都不管了,官府也開放了林子,裡面還真的生存著不少小動物,那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災民要拖著幾天沒有吃飯的身體,跑到林子中打獵。一來他們缺少工具,二來他們大多是農耕能手,打獵本就不擅長。

別說他們了,就說那些常年打獵的人,都不敢保證,每一次都能夠有所收穫。

眾所周知,人在餓肚子的時候,最節能的方式,便是待著。如果待著不動,沒事嚼一嚼草根,喝上點水,也能活下去。

哪天運氣好,在搶上一坨大雁屎,補充一下營養,活下去或許真有可能。可如果盲目地選擇跑進林子裡,折騰一圈要是沒抓到小動物,那麼他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巨大的能量消耗,將導致他再也沒辦法堅持下去。即便是幾個人合夥抓到了老鼠或者兔子,基本上也都是餓得皮包骨頭的那種,補充的能量還不如消耗得多,反而得不償失。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從以下可以知道,災害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去捕魚或者打獵,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不是常說嘛,旱災之後多是蝗災,那移動的蝗蟲,不就是活動的蛋白質嗎?

災民完全可以嘗試著吃蝗蟲。如果單純這麼來看,還真的是一條路。不過,古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認為蝗災是天神在懲罰他們。針對與蝗蟲,他們不會吃,也不敢吃它們。

一直到唐朝時期,又發生了一次蝗災,李世民外出考察民情。為了鼓勵災民對抗蝗蟲,也為了在一定限度內減少餓死的人數,他當場吃了幾隻蝗蟲。

災民受到了鼓舞,後來才有了捕捉蝗蟲的做法。

雖說蝗蟲可以捕捉,但如果作為食物來說,基本上可以算是杯水車薪。

蝗蟲會飛,古人沒有工具,不容易捕捉。除此之外,他們對於蝗蟲的烹飪來說,並沒有太好的辦法。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在旱災之後,多會伴隨著蝗災,那麼災民為何不可以捕捉蝗蟲充飢呢?

蝗蟲雖然多,但畢竟是長著翅膀的,災民想要捕捉蝗蟲,首先就要有工具。否則,就要花費很多的力氣。

其次,即便是抓到了蝗蟲,它們也沒有很好的烹飪辦法。油炸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殺滅蝗蟲體內的寄生蟲。

可災民又往哪裡去搞食用油呢?

單純用水煮蝗蟲的話,是很容易生病的。可即便是這樣,災民也無法靠著蝗蟲來度日,因為蝗蟲飛過來之後,多是數萬只,一天之內,方圓數公里的範圍內,就吃光了。

吃光之後,蝗蟲就飛走了,只留下一臉無助的百姓。

古代飢腸轆轆的人是去捕魚還是去餵魚?古人是如何避免大雁屎被搶的

綜合以上原因可以知道,只要是一個地方遭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趁著手裡有糧食,抓緊轉移到不遭災的地區。

一旦是旱災擴散,餘糧吃完,方圓數里之內,將再也沒有可以吃的動物。當草根樹皮都被吃光,連大雁屎都成了搶手貨的時候,就別再琢磨這捕魚抓蝦等不切合實際的事情了。

TAG: 災民蝗蟲打獵捕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