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西方冷戰格局形成。西方以美國為代表,包括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即北約)的英、法、日等國家,主要是資本主義陣營。東方以蘇聯為代表,包括簽訂《華沙條約》的烏克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主要是社會主義陣營。中國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並沒有加入華約。

冷戰雙方除了互相派間諜、互相詆譭等之外,最主要的是軍備上的比拼。而軍備更多體現在核武器上。

核武器發展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兩國的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了。數量上的競爭已經沒有意義,於是轉向了威力上的競爭。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氫彈爆炸模擬圖

我們都知道,原子彈威力不如氫彈,那麼具體哪一點不如氫彈呢?有一個對比很簡單:氫彈是需要原子彈才能引爆的。如果把氫彈比作子彈,原子彈相當於扳機。扳機的破壞力和子彈相比,差距有多大,大家都明白的。

講一下原子彈和氫彈的構造吧,沒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不過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興趣。

原子彈的基本結構,裡面是“炸藥”鈾-235,有一個點火裝置,轟擊鈾,使所有原子核在一微秒之內分裂,從而產生巨大能量。為了避免中子無序散發,在鈾的外面包裹了一層一釐米厚的鈹。到目前為止依然只有這種稀有金屬能不被中子擊穿。

外面再包一層鐵殼,原子彈就成了。說起來簡單,好像看了這篇文章都會造原子彈一樣,其實不然,你們連點火裝置怎麼造都不懂。我更加不懂,知道原理而已。所以我不製造原子彈。讀者們也別造。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國家相關部門贈送給可可托海陳列館的氫彈模型

氫彈,則是最裡面一顆原子彈,這是引信,外面一層氘化鋰或者氚化鋰,這是燃料。這種燃料在原子彈產生的極高溫、極大壓力下發生聚變,生成大量能量和中子。燃料的外面,包裹了一層2釐米厚的鈽-239,再外面是一層1釐米厚的鈾-238,最外面是一層鈹,用於反射中子。

美國人制造的第一顆氫彈燃料用的液化氘,只能在極低溫度下儲存,所以他們首先要製造一個容器來裝液化氘,而且要實現溫度不升高,因此要在外加裝液氮、乾冰,因此造出來的氫彈有兩層樓房那麼高,根本運不走,完全不具有實戰意義,除非用來炸自己。他們這叫溼彈。而中國另闢蹊徑,把氘、氚和鋰-6生成化合物,成為固體,就簡單多了。而且中國鑽研出了“于敏構型”氫彈製造方法,讓氫彈能長期儲存,而國外無法解決燃料衰減的問題,最多隻能儲存12年。因此,在很長時間內,世界上只有中國保留了30顆氫彈,其他國家的都引爆了,沒有庫存保留。

蘇聯的氫彈採用的構造和中國不一樣,很接近美國,但是他們很快實現了小型化,可以用飛機運載進行投彈。我們的核彈爆炸地點設計在羅布泊,而蘇聯的核彈爆炸地點則在新地島。蘇聯在這裡密集試爆氫彈,一次比一次威力大。核彈的威力用炸藥當量來計算,就是相當於多少炸藥爆炸產生的能量。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我獲第一顆氫彈爆炸情形

蘇聯於1952年製造出可以用於實戰的氫彈,這是200萬噸當量的。50年代末期,為了和美國競爭,蘇聯爆炸了30多枚氫彈。

1961年10月30日早上,蘇聯用圖-95戰略轟炸機運送一枚名叫“大伊萬”的氫彈到新地島上空,然後投放。飛機以最快的速度離開了投彈地點,在飛出了250公里後,氫彈爆炸,劇烈的衝擊波瞬間來襲,巨大的轟炸機被氣浪一會兒拋上一會兒拋下,飛行員無法控制高度。恐怖萬分的蘑菇火雲迅速膨脹並盤旋上升,高達70公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電磁擾動傳遍全球3次。

核爆炸後,4000公里以內的所有的飛機、導彈、雷達、通訊等裝置全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美軍駐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島上的部隊電子系統大都受損,雷達無法操作,通訊中斷,一個多小時之後才恢復。

這一枚氫彈是5000萬噸當量的。它讓整個世界都感受到了核彈的威力。其實,原本的計劃中,“大伊萬”是1億噸當量的,後來經過計算,這麼大的氫彈所波及的範圍是半徑1000公里之內,而在距離新地島750公里處就有居民,所以最終減少了一半。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我國氫彈之父

不過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恐怖的氫彈了。在這之後,蘇聯雖然也爆炸過千萬噸當量的氫彈,但是沒有超過“大伊萬”。

我們前面提到,氫彈裡面有一顆原子彈,原子彈和氫彈要用到鋰、鈹之類的稀有金屬,而蘇聯國內這些稀有金屬產量少而且品質不高,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解放後,中國和蘇聯成立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共同開採中國境內可可托海、阿勒泰和喀什等地的稀有金屬礦。因為是股份制,開採出來的礦,屬於蘇聯的那部分由蘇聯運回國內,但是要向中國繳納出口稅。屬於中國的那部分礦產,則以市場價賣給蘇聯,抵扣中國在蘇聯的貸款。斯大林做主給中國的貸款利息非常低,年利率1%,中國主要用來購買蘇聯裝置了,比如拖拉機、飛機等。

二戰後,美蘇兩國的核武器數量加起來已經足夠毀滅地球很多次. . .

則就是鈹礦石,結晶好的是寶石,小編拍攝於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

1954年末,赫魯曉夫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週年之際,主動提出把中蘇金屬公司的蘇方股份賣給中國,讓中國自主開採稀有金屬礦。當時絕大多數的鋰、所有的鈹礦都是賣給蘇聯。

中蘇交惡之後,中國償還蘇聯債務,其中大約35%的債務是用可可托海、阿勒泰的鈹礦(即綠柱石)來償還的。

所有這些鋰、鈹等稀有金屬礦,蘇聯從布林津透過額爾齊斯河船運到今天哈薩克的東方鋰鹽廠提煉成氫氧化鋰,另外的工廠提煉氧化鈹,又運送到其他地方提煉金屬皮、鋰-6,再下一個工廠合成氘化鋰。這樣一步一個工廠,最終組裝成氫彈。為了防止被敵人一鍋端,也防止過多的人掌握核彈的整個技術,英、美等國都採取這種流水線作業。

TAG: 氫彈蘇聯原子彈稀有金屬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