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被問產品Sense不要怕,給你1個實用案例輕鬆入門

編輯導語:作為一個產品經理,一定對“產品Sense”這個詞不陌生。面試時,面試官會問;工作中評價產品經理的時候,產品Sense也是考核的指標。很多人即使從事產品經理很久了,仍然會不得法門,遭遇職業瓶頸。因為這是個很務虛的概念,不像一板一眼的技能,學會了就能透過證書的形式體現出來。為了讓各位看官更好的理解“產品Sense”,本文會透過新零售這個案例由淺入深的進行分析,帶你輕鬆入門。

面試被問產品Sense不要怕,給你1個實用案例輕鬆入門

一、啥是產品Sense

要想理解產品Sense,首先要明白,什麼是Sense。Sense的英文解釋是感覺,即視、聽、嗅、味、觸五覺,抽象化解釋是理解力,判斷力。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五覺的能力既有天生的,比如喜歡香味,討厭臭味;也有後天練習獲得的,比如品酒師的品酒技能。而產品sense,也是如此,一部分是天生的,只是還沒有被啟發,還有一部分是後天的,而後天的部分,則需要持續練習。

從先天基因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人天生就有利他基因的,這個是從遠古時期就保留下來的基因,只有利他才能在艱難的遠古時期存活下來。比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就是一個利他帶來心情愉悅的感覺。利他是同理心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同理心則是產品sense的必要條件。而同理心則是基於你的學識認知,在生活中獲得的使用者經驗。基於以上推導,我們得出,所謂產品Sense,就是基於你的經驗,得出的對產品的洞察力。

二、產品Sense如何養成

雖然我們知道了啥是產品Sense,但是概念還是比較抽象,感覺還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下面我來用一個案例為引子,幫助大家打通“產品Sense”的任督二脈。

這個案例是是我1年前晉升答辯時,用來闡述方法論的一個分析案例,當時也是得到了大家的共鳴。

首先來看兩張圖:

面試被問產品Sense不要怕,給你1個實用案例輕鬆入門

面試被問產品Sense不要怕,給你1個實用案例輕鬆入門

第一張圖,是從改革開放後廣泛分佈在全國的小賣部的某張圖片,應該是陪伴很多人的服務形態了。

我們接觸過無數的小賣部,也都直接買過東西,小賣部給我們最直觀的感覺是什麼呢?產品擺放亂,找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貨架上產品迭代慢,找了一圈沒有我們要的東西。

不過這種模式也有優點,因為小賣部基本由個體戶經營,投入較低的成本,小賣部就可以快速開起來,開店門檻低。小賣部很像我們對於創業最初的野望,簡單,直接、成本低。

第二張圖,是711的一家門店,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產品陳列井井有條,即使沒有店員告訴我們商品在哪,我們也能找到。並且即使店面很小的情況,我們也能找到逛店的樂趣。

其實小賣部和711都是滿足我們場景的存在,都旨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可是為什麼711可以作為亞洲最大的零售集團,甚至在中國也是知名的便利店品牌,開了7千餘家店,而小賣部卻沒有知名的品牌,生死由天呢。

對於711來說,使用者體驗和運轉效率是711可以迅速擴張並建立品牌的根本。

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店,是711的口號,也是對我感觸最大的點。為使用者提供便利,是利他的產品化體現。

我一直認為,研究711,是理解利他,理解同理心,理解產品sense很好的切入方式,這裡建議學有餘力的讀者可以閱讀一下《零售的哲學: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自述》、《零售心理戰:不要為顧客著想,而是要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兩本書,從零售的視角,去理解使用者、理解業務、理解市場。

從小賣部和711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做好零售,無非就是理解好“人、貨、場”這三個概念。當然從馬雲提出新零售後,人貨場的概念就一直被反覆提及。

我簡單的說下我的理解。

這裡說的“人”,不是簡單的自然人,而是自然人產生的需求。比如一個人可以既喝酒又抽菸又燙頭,你在分析煙、酒、理髮店的時候,就不能把這個人分別分析進去,而是要分析這三種產品對應的需求。

因為人是多變的,受環境影響的,單單分析人得到的往往不是答案,而是要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去分析。而需求受兩種因素影響,也就是“貨”和“場”。

“貨”代表產品。你的產品,是滿足使用者哪類需求的,解決的是使用者哪些痛點。“場”代表的是使用者的體驗場景,線上還是線下,在某個場景下完成某些行為,這個行為可以是停留在你的產品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瀏覽,也可以是購買。使用者在體驗場景下發生什麼行為,和場景的引導是有正相關作用的。

結合上面小賣鋪和711兩種零售的發展形態,我們發現,這兩種零售形態是兩種產品時期的產物,小賣鋪是產品的前期,711是產品的中後期。根據這兩種時期,我們可以拆解出“人貨場”的聯絡:

面試被問產品Sense不要怕,給你1個實用案例輕鬆入門

產品前期,由於產品是稀缺資源,就會由產品提供方來確定在什麼場景下使用者會產生需求,使用者會需要什麼產品。這個時候的業務模式是粗放式的,先有使用者場景,然後我們定製產品,最後才是觸達使用者。

到了產品中後期,使用者的場景發掘愈發困難,則需要透過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精細化挖掘,然後根據需求去匹配產品,最後在合適的場景下促成使用者交易。

理解了零售業的變遷過程,其實也就對使用者、產品、市場有了初步的概念,而產品sense,就是在許許多多這種生活中的場景中,不斷的被挖掘和總結出來的。

今天的例子只是一個引子,希望可以讓你對產品sense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產品Sense的養成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練習,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多去觀察使用者,多去觀察市場上的產品。

然後將一些自己的感悟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當中。比如你正在運營一個抖音號,就可以把抖音號的作品當成產品,用“人貨場”的理論進行拆解。拆解的過程,是我們對使用者、對產品、對場景的一次深度思考。完成這一過程,你會發現,你的思維會湧現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產品sense!

宋恆達,微信公眾號:產品自由之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深扎教育行業,以產品的視角探尋教育的本質。喜歡以閱讀去不斷破圈,也享受破圈帶來的認知提升。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TAG: 產品SENSE使用者711小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