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職業選擇的年齡因素

法律職業選擇的年齡因素

隨著司法職業選擇門檻的增加,賽道切換變得成本更高,那就意味著在選擇賽道的時候應該更加審慎。

而賽道選擇的時候,其實年齡的因素格外大,很多時候甚至約定性的。

比如45歲之後辭職就很少了,因為他的黃金時間不多了,而他花在前一個職業的成本卻非常大,比如他幹20年法官或者檢察官,他就覺得不太想放棄,他就有點想等退休了。

當然退休如果也不能自由擇業的話,反而會迫使他們在高齡辭職,反正都拿不到退休金的話,他們也就索性不等了,這也是一個變數。但應該不會應當大局。

年齡為什麼如此重要?

這主要有幾個因素:

1.可塑性

年齡越小,就越容易改變,也就是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反正啥都沒幹過,幹啥也就是啥了。

相反的,如果一個職業做久了,很多思維就容易固化,很多觀念就不容易轉過來。

有一個老哥退休之後幹律師,打贏了一場官司,當事人給拿了一條煙。他還對人家說,這個我不能拿的。後來一想,不對啊,我都幹律師了,還呵呵笑。

有些思維是潛意識,不是一天形成的,而一旦形成了又不容易改變。

而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認定一個行業,就一直積累,就可以不斷積累這些潛意識。

當然一定是一些好的潛意識,不是潛規則,不是陋習,而是一個行業所特別需要的品質。

比如,律師的即席表達能力都很好,往往要強於司法人員,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們在法庭上的發言經常要被限制,不讓他們念稿,法官會要求他們將書面意見聽後提交法庭,當場說要點,目的當然是壓縮開庭時間。但是如果需要表達複雜的內容呢,那就只能脫口說,打腹稿,甚至即興發揮。時間長了,就養成了習慣,一開口就滔滔不絕,洋洋灑灑,而且往往還能夠抓住重點,聽得人津津有味,因為如果讓人聽不進的話,也就不讓再說了。

所以是壓力,讓他們錘鍊了表達能力。這個表達能力不僅是在法庭上管用,在開會的時候,在溝通的時候,在講課的時候就讓他們佔了優勢,就會顯得很有水平。

同樣的人來到檢察機關,習慣於書面開庭,念稿開庭的話,那他就不可能有動力來鍛鍊自己的即席表的能力。以為法官不會打斷他,給同行一個面子。

而這個面子把他害死了,讓他沒有了進化能力的適當壓力,變得越來越依賴於書面文稿。特別講究三綱一詞,一提出庭就是三綱一詞,重要的案件領導層層審定,把標點符號都給確定了,你在法庭上還怎麼發揮?

但我就納了悶了,你再厲害的領導能夠未卜先知的預料到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旦發生變化,你這層層審定的三綱一詞還有什麼用?唯一的用處就成了捆綁公訴人的鎖鏈,不僅讓他們在法庭上動彈不得,而且在成長的道路上也同樣收到了束縛。

不直播則已,一直播就露怯了。

其實幾次影響力比較的直播下來,雖然都顯得公訴人發揮不好,但是它其實有一個知恥而近乎勇的功效,也就是讓他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需要一些更加從容的、自由的發揮空間了。

但是現在的普遍做法是,乾脆敏感案件就一律不直播了,不是迎難而上,不是在壓力下成長,而且乾脆不要壓力了。而沒有壓力雖然一時風平浪靜,但長久來說無異於慢性自殺啊。

2.風險承受力

年輕才能經得起失敗嘛。

這個經得起的不是經濟成本,而是時間成本。

一個行當幹不好,但是隻要還年輕,就有時間從新開始。

但是45歲之後就不好說了,再加上職業門檻,從一個行業能夠順利到轉到另一個行業,能夠上了道,都50了,而能夠積累一下有所起色,那都60了。

雖然都到了退休年齡,但是在這個新的行業中不過是一個晚輩,誰會願意在60歲的時候還做個晚輩呢?還要仰年輕人的鼻息,看40歲人的臉色。

雖然在體制內,50-60之間也基本是下行通道,也註定要看年輕人的臉色。

但是由於體制內超級穩定性,可以不用那麼委屈,而且之前積累的職業經驗也不會浪費,不管職務高低,畢竟也是前輩,也多少可以得到年輕人的尊重。

但是如果到了中年之後再重開職業,那麼在體制內的經驗就很難自動的轉換為體制外的經驗,雖然人生閱歷是有通用性的,但是專業能力和行業思維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這就決定了,雖然年齡不小,但是其實沒有什麼經驗,很多事情都要問人,都要重新學習。

而且這個時候記憶力其實是減退了,我自己都有感覺。

而且特別害怕也就痛恨考試,但是為了重新選擇職業你免不了要經歷一些考試面試,你那個時候就會覺得與年輕人競爭,真的很殘酷,很不人道。

中老年人真的不適合考試了。

因為年齡的週期決定了你應該要輸出的時候了,你怎麼還在輸入呢,而且還是一些基礎性的輸入。

這個學習效率就決定了轉行之後的成長速度其實不會特別快,你原來的經驗用不上,而固有的思維還是經常影響你在新行業中的判斷力,讓你更為艱難。

這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風險承受能力下降的原因。

你沒有那麼多時間重新開始,重新積累,重新考試,你不僅時間不夠,而且精力也不夠,而且重新調整思維方式的成本也特別高。

這就像裝修一個新房要比,裝修一箇舊房容易得多。

裝修舊房首先要做拆除工作,不僅要重新刷漆,甚至要重新安排管線,要重新挖溝,弄得面目全非,推倒重來就相當於扒了一層皮。

沒有人想扒自己的一層皮。

所以越是上歲數就越是不想動了。

3.生命投資成本

痛苦不僅是除舊佈新的痛苦,痛苦還來自於對之前付出的捨不得。

因為人最寶貴的職業黃金期就只有那麼多,我之前說過是二十年,本科就是從23-43歲,研究生就是26-46歲,大體就是在45歲終結,能上道就上道了,上不去也就這樣了。

這種積累是不可替換,不可重來,其實是一次性的,你付出了足夠大的力,就期望它能夠開花結果。

否則之前春耕夏耘不就白忙活了一場。

而且即便是按照長期主義的立場來看,你二十年來的不斷積累,也應該是要見到亮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你捨得走麼?

果樹伺候了這麼多年,要結果了,你捨得把它連根拔起麼?

再種啥你不都要伺候幾年,才能出成果嘛。

與其如此,為什麼不多等一會兒,萬一呢。

這個等待就很容易滑倒了50歲,這個時候你再想走,豈不是更不現實了,就這樣吧,還有幾年了就退休了。

這就好比生產裝置的更新換代,很容易產生路徑依賴,既然一條生產線能賺錢沒什麼要換,即使戰略形勢已經發生了改變了,但是前期的投入不願意放棄啊,不願意割肉啊,最後就被套牢,諾基亞和柯達都是前車之鑑。

所以我們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並不是看它現在怎麼樣,而是要看它幾十年之後怎麼樣,要看它的潛力。尤其是看它的進化規則對你是否適合,能否發揮你的最大作用,這個適合也不是一時的和短期的,你要從生命的終點考慮職業選擇的合適性。

你要從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從這個角度考慮你目前職業的適應性。

比如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公平正義,甚至改變司法體制面貌,那在外邊是很難推動的。

而你想實現財務自由,放飛自我,讓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發展,那體制外可能就更加的適合你。

但是不斷如何選擇,你都需要及早的做出選擇。

就像跑馬拉松補充鹽分一樣,不是等你抽筋的時候才來補充,而且是要提前補充才能避免抽筋,因為身體有一個吸收的過程。

同樣的,

對新行業也有一個適應過程,能力也有一個提升過程,經驗也有一個積累過程,這三個過程指的無非是時間,你是不是能夠高瞻遠矚的提前預見到行業的趨勢和適合自己的賽道,你就可以獲得比同行更加充分的發展機會。

這就像創業公司能夠抓住視窗期一樣。

這個視窗期有一個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機遇期,也有一個年齡以上的機遇期。

我個人認為這個機遇期,大概就在30-35歲之間,這個時間能夠抓住確定一生的賽道,那一切都還來得及,之前的投入也還不夠大,精力上還是比較旺盛的,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之前的積累雖然不能完全用的上,但是可以變換一種形式對外來職業更有力,但是如果之前積累的太多,這種有力就會打折扣,而且年齡優勢就會極大降低。

所謂青春是稍縱即逝的,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這種職業選擇的視窗其實是稍縱即逝的。

法律職業選擇的年齡因素

法律職業選擇的年齡因素

TAG: 職業時候積累但是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