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馬拉雅的一點思考

Time

對喜馬拉雅的一點思考

Time flies

歲月的洪流,捲走了青春,捲走了年華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春去秋來,青春年華剎那方休

1。他們不是最早的進場者,但是已經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提升最快的平臺。

2。碎片化、同質化、非標化等劣勢讓知識付費模式備受質疑。

3。對於喜馬拉雅的危機來說,上市固然要緊,但是理清發展戰略才更為急迫。

——鋅刻度特約記者 楊宇良《喜馬拉雅的迷局:估值240億,卻不知何去何從》

1

有人說知識付費產業的外延很窄,尋求突破式發展更是難上加難,但事實卻未必。

作為一個優質付費內容的有償分享平臺,喜馬拉雅的使用者品牌感知度,是透過頭部資源與口碑營銷完成的。譬如,英文、讀書、相聲、財經、通識、音樂、心理、美食、健身等內容的黏性很強。

然而,當公知網紅PGC熱潮逐漸退卻,如何重新賦能UGC形成社交類聲音分享,可能會沿襲國外成熟模式獲得合理預期。

2

在社交網路這個江湖,我們怎樣能夠匯聚出UGC對於品牌的聲量?

(1)進行故事上面的營銷然後帶出產品

如果我們投放的是故事化的營銷的話,很多讀者其實很容易就生產UGC,比如褚時健當時做勵志橙的時候,就將褚時健的傳奇一生作為一個故事然後最後引出來勵志橙。所以我們可以在很多自媒體的文章的時候談起褚時健,或者說褚時健一生這個傳奇的故事的時候,都會談一談勵志橙的成功,所以很多自媒體大量的展現了這類的文章,你說故事類營銷導致的UGC傳播效果大嗎?簡直太大了。

(2)從各個自媒體入手,然後多去轉發一篇文章最後導致UGC聚焦

就好比去年網路上面盛傳著一篇文章就是《百度已死》,起初我認為這篇文章真的是一個比較老掉牙的內容文章,簡直沒有什麼心意嘛。後來我發現我周遭很多人在轉發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這文章原來挺火的,然後我也寫了一些自己對於百度的看法, 後來我看到了很多人撰寫關於對百度這幾年的看法,所以你說如果品牌在各個自媒體上多去加大投放讓讀者在任何自媒體平臺都可以看到你的內容,他們就會加入這個隊伍來幫你傳播,即使傳播的內容有時候可能會比較low,但是他們也心甘情願幫你去傳播。

(3)人格化很強的自媒體更加容易引起UGC的生產

我們經常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一些比較官宣的媒體賬號的時候其實讀者很難有意向產生自己的內容,但是人格化很強的自媒體確實另外一番的效果,比如咪蒙最後的一篇文案《寒門狀元之死》,咪蒙就是一個人格化非常強的自媒體,這篇文章傳播之後反響巨大,但鑑於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咪蒙選擇了主動的登出賬戶。人格化的自媒體在做內容文案的時候起到的銷售轉化效果超級好,咪蒙每次撰寫的軟文文案內容帶貨率特別的高,而類似一些官宣形式的自媒體帶貨效果很低。最近不知道大家聽過口紅一哥李佳琪,他的直播效果特別的明顯,帶貨效果我就不說了,人紅成這樣,貨物賣的自然不用說,所以我們的產品在有人格化的自媒體上投放,越容易有話題,也就越容易產生UGC。

3

在消費場景的培養方面,喜馬拉雅應該繼續深耕自己的優勢,在文化跨界的領域,重新定義閱讀方式,形成聽與讀的互動,打造更多線下社群有聲空間,開拓多元化區塊,鼓勵更多使用者參與,形成一個“有聲交流”的社交圈。

(1)商圈(小型電子聽讀裝置+展板活動廣告)

考慮佈局本地的特色商圈,大型購物商場裡設定喜馬拉雅的有聲空間。

(2)高校圈(報告廳+讀書會+有聲課堂+電子聽讀裝置)

建議喜馬拉雅能走進各大高校,結合每一所高校的學生使用者與高校組織,形成新的社群有聲空間。

(3)文化場所(發起、參與、協辦、推廣)

在各類文化活動中參與、滲透。

(4)公益(政府公益和民間公益)

公益是有聲空間的一個良性傳播途徑。若能把握好公益的尺度,將會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拓展。

5。城市專屬線上電臺(本地特色電臺調頻+商業活動互動)

若能有自己的專屬線上電臺調頻,將會是新的閉合圈。

4

對於人工智慧方面的理解。實際上,機器學習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聲紋大資料,可以對喜馬拉雅高達4。8億使用者進行更加全面細緻個性化的人物聲音畫像。鮮活的人物背後的聲音故事,也許將成為打通硬體產品形成有聲產業生態的關鍵。

另外:曾經考慮過,若能在本地城市的關鍵群聚點上有“喜馬拉雅”的線下體驗店,或許會形成線上線下共同打造的閉合圈。或許會是年輕群體的吸引點和商業接洽的互動點。

新知號自媒體:鋅刻度)

end

主筆:雪舞一方

責編:QGY的Simon李

排版:

雪舞一方

TAG: UGC媒體喜馬拉雅有聲褚時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