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張燕生: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將達世界發達國家

【專家談】張燕生: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將達世界發達國家

張燕生,

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2021年4月15日,在“新發展格局與‘十四五’大趨勢——2021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基礎研究在科技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他認為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將會有明顯增加,未來二三十年內,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比會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未來十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將會明顯發力

張燕生提出,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作用,主要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和強度;二是有效發明專利授權增長;三是全員勞動生產率或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從研發投入角度看,過去五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規模達到2。44萬億元人民幣,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展比較快。

“十四五”科技創新和動能轉換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將會較快增長。目前,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仍是非常平緩的增長曲線。未來十年,基礎研究投入將會明顯發力。未來二三十年內,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比會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中美科技競爭是人才的全球競爭和產業鏈的全面競爭

張燕生表示,中國的科技創新要把中美兩國的科技較量轉化成為激勵中國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把科技創新置於第一動力和核心地位,重點之一是推動全方位開放合作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講,“十四五”時期,要加強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加強科技創新的自立自強,建立激勵科技創新機制和科技創新的生態,這些對我國未來的科技發展非常關鍵。

張燕生表示,中美兩個國家在科技創新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從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平臺到開發試驗研究等各個環節,而且體現在人才的全球競爭和產業鏈的全面競爭。我國要想跨越發展陷阱,就要重視科技創新的基礎研究,建立培養世界一流大學、一流的科研院所、一流企業、一流品牌等,把我國的創新鏈推到世界前沿。

下一步,我國的科技創新將在中美科技較量日益白熱化的情況下加快推動。因此,中美科技能力競爭中,如何推動全方位國際合作,如何吸引全球優秀人才,構建更有活力和更有創造力的世界大腦,進而推動我國的科技創新,是當下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創新和動能轉換,如何避免落入“薩繆爾森陷阱”,是“十四五”科技創新和動能轉換值得深入考慮的問題。我國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貿易結構的進步,會和美國、歐洲、日本形成越來越多的競爭。

對此,“十四五”時期我國的技術、產業、貿易進步如何與美日歐形成更高層次的互補性結構,形成一個“我不動你的核心乳酪,你也不能動我的核心乳酪”,從而形成雙方合作的基礎。

科技創新將是“十四五”開局的新亮點

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人員的發明成果,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十四五”已經開始,無論是基礎研發還是開發技術研究,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這是非常關鍵的。

從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可以看出,我國的進步是非常快的。“十四五”開局,一個關鍵的地方是科學越來越具有重要地位。

科技創新將是“十四五”開局的新亮點。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動能也會一步步向創新驅動轉變,從貼牌轉向自主智慧財產權。我國會一步步走向科技創新的前列,相信“十四五”開始我國會有非常大的全方位的發展。

文章選自新京報,2021年4月19日

CCG 縱覽

TAG: 科技創新十四五我國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