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自古以來,物以稀為貴,這條準則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古人很早便意識到黃金、玉石數量稀有,其價值自然珍貴。其中黃金與一般的金屬不同,像鐵、銅都需要透過採取相應的礦石提煉,但黃金因為其屬性奇特,一般以單質形式呈現,即金粒或金塊。

因此,一種特殊的職業應運而生,便是“淘金人”。為了得到金塊,需要不斷從沙石中淘取,其過程並不複雜,但異常艱辛,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淘不到一顆小金粒。而在我國陝西,有人卻在淘金過程中意外發現國寶,這等運氣不禁令人羨慕。

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這位主人公叫做譚福全,出生於我國陝西,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以種田為生。但在農閒之時,他也會在家鄉附近淘金,這是當地一種傳統,即便鮮有人因淘金致富,但依舊有大批人願意加入“淘金”這一行業。1984年的一天,譚福全和往常一樣前往河邊淘金。

這一次他並沒有空手而歸,反而撿到一隻金光閃閃的物品,看外形有些像“蠶”。譚福全也不能斷定該物是否為純金製品,但他清楚金蠶的來歷必然不凡,畢竟陝西這塊地區歷史悠久,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在這片土地上發現寶物的可能性極大,便將其拿回家中。

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儘管譚福全沒有過度聲張,但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他撿到金蠶的事蹟還是被大家知曉,並且一傳十、十傳百,得知這個訊息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也包括文物販子。有一名文物販子率先找到譚福全,有意購買他手中的金蠶,一出口便是八千元,隨後又加到兩萬元。

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的月工資僅有幾十元,萬元戶更是罕見,相當於現在的億元富翁。那名文物販子見譚福全沒有動心,便再次進行加價。反觀譚福全,他清楚對方之所以一次次加價,說明金蠶價值不菲,可能價值幾十萬元也未可知。

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剛開始,譚福全準備將金蠶作為傳家寶傳承與子孫後代,或許在將來可以應急。但文物販子的到來使他改變了這個想法,金蠶的實際價值已經遠超出他的預測,此物關係重大,已經不是他所能掌控。或許,之後還會有更多的文物販子光顧,難免遇到別有用心之人。

再三思量之下,譚福全於1985年將金蠶無償捐獻給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經過相關專家鑑定,金蠶來歷果然不凡,它產生於西漢時期,相距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隻金蠶見證了我國這兩千年來朝代更迭,歷史變遷,雖然表面有部分受損,但依舊不掩其精美。

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金蠶的具體材質為紅銅,然後在其表面進行鎏金工藝,也稱為火法鍍金。這隻西漢鎏金銅蠶長僅有5。6釐米,但極其精緻,可以看出它共有九個腹節,呈仰頭吐絲狀。尤為可貴的是,它的胸腳、腹腳以及尾腳應有盡有,並且儲存完整,沒有因為體態幼小而缺失,足以看出古之匠人精神。

最終,該西漢鎏金銅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專家推測它應該是西漢皇帝為褒獎蠶桑生產的御賜之物,其歷史價值異常重要,體現了西漢時期人們對養蠶這一活動的重視程度,已經初具規模。同時,它的出土對我們研究西漢鑄造、鎏金工藝有極大幫助。

陝西農民撿到一“金蠶”,拒絕文物販子高價收購,上交獲百元路費

直到2017年,西漢鎏金銅蠶於國家大劇院展出,當時正值“一帶一路”會談時期。透過這隻鎏金銅蠶,大家可以得知西漢時期絲綢在東西方交流中佔據重要地位,它既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象徵,也是如今“一帶一路”的歷史見證者。作為“中間人”,鎏金銅蠶實現了古“絲綢之路”與今“一帶一路”的對話。

透過這則故事可以看出,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相當重要。如果譚福全貪圖利益,將鎏金銅蠶賣與文物販子,那麼我國將會流失一件一級文物,甚至有可能被文物販子轉賣到國外,對我國無疑是一大損失,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對我國文物保護事業意義重大。

TAG: 金蠶譚福全鎏金文物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