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遊”既無“研”也不“學”?業內人士揭秘背後亂象

隨著“雙減”政策落地,中小學生課外時間得到進一步解放。作為一種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於一體的校外活動,研學旅行市場走俏跡象明顯。某平臺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暑期“研學遊”人數同比增長超650%,親子游訂單中研學類產品佔比近七成。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親子旅遊、研學旅遊也受到了不少家庭的青睞。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研學專案既無“研”也不“學”,且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活動設計粗製濫造,情況究竟如何?

多部門發文推進研學旅行工作

不少家長支援孩子參加此類活動

近幾年,教育部等部門曾發文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但研學旅行要遵從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則。

對此,不少學生家長表示支援。一名家長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就參加了美術寫生的研學活動,“會帶著孩子走進歷史博物館,在瞭解歷史文化的同時,還能用手中的畫筆畫一畫歷史,挺有意義的。”

活動大多由旅遊公司組織

業內人士揭秘背後諸多亂象

目前的研學旅行大致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學校組織、由教師和學生確立研學主題和設計行程;第二種則是由旅行社或研學旅遊公司設計路線和方略,並組織學生研學旅行。後者是目前研學旅行專案中主要採用的方式。

因此,研學旅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學旅行公司開發的產品質量以及活動實施的效果。

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

在國內某旅行社工作了十多年的張穎(化名)告訴記者,今年國慶期間,研學類旅遊專案受到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青睞。

不過,張穎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專案是同行之間互相抄襲、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和實踐性,幾乎等同於春遊、秋遊或夏令營等活動。“反正發一個方案出來,照著抄就行了。”

虛假宣傳、亂收費

張穎透露,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後,部分培訓機構並沒有按照要求退還學生家長此前繳納的課時費,而是將原本的學科輔導改成研學類專案,透過帶領學生研學旅行,抵扣此前繳納的費用。部分培訓機構甚至以研學之名行補課之實。

另外,張穎指出,不少研學專案中,部分人均收費數千元的活動,參觀的其實是一些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所謂聘請的“專家講師”其實只是培訓機構的員工。“一上來說這是某位研學導師,孩子不會去想這個人專不專業。萬一講錯了,就是誤導孩子。”

魚龍混雜、過度逐利

據瞭解,不少旅行公司開發研學產品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非教育類相關專業出身,這也使得部分研學產品缺少應有的教育意蘊。

此外,四川某旅行社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研學市場,學校是各方爭搶的資源。部分學校相關負責人會選擇回扣高的旅行社進行合作,從而不顧研學專案的質量。這也導致部分學校開展的研學專案變成普通的旅遊活動,食宿條件也不理想。

多地出臺標準以規範研學旅行

專家:監管機制應繼續完善

為規範研學旅行,各地相繼出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

日前,江西省釋出了《中小學研學旅行》地方標準,涵蓋了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認定規範、課程設定規範、組織實施規範、評價規範等。江西省教育廳廳長郭傑忠表示,下一步,江西將遴選一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起豐富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目前研學旅行存在的問題主要與服務標準不統一、課程缺乏教育理論、團隊建設不完善等因素有關。儲朝暉強調,規範研學旅行,相關部門還要細化監管責任,完善監管機制。

“目前社會上確實有以夏令營或素質培訓等名義開辦的各種各樣的機構。”儲朝暉表示,“這些機構的人員素質、資質以及機構本身的專業資質缺少要求,相關的管理沒有跟上,特別是對這些機構的登記、核查以及開展業務的情況,缺少規範和監督。”

——————————————————————

資訊來自網路,侵聯刪。

光華青少年研學旅行發展基金

光華青少年研學旅行發展基金是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專為緩解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壓力,真正體現研學旅行公益性原則,促進研學實踐教育的均衡發展,倡導全國中小學校重視研學旅行並支援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而設立。

光華研學旅行系列公益活動是致力青少年人才培養的長期專案,旨在倡導中小學校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促使全體青少年都能享受免費的研學旅行實踐教育。

TAG: 研學旅行活動規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