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來歷與吉祥信仰_《山海經》

鳳凰來歷與吉祥信仰_《山海經》

鳳凰來歷與吉祥信仰_《山海經》

鳳凰也叫做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與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總稱為鳳凰,常用來象徵祥瑞。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有著一身無與倫比、光輝燦爛的羽毛。鳳凰一般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因此常常有帝王將是否出現鳳凰當成上天是否認為自己是聖賢之君的方式。

鳳凰來歷與吉祥信仰_《山海經》

據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鳥》的註解,鳳凰的特徵是:

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先秦重要典籍《山海經·圖贊》中說,鳳凰身上有五種像字紋一樣的圖案:

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凰性格高潔,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其種類繁多,不同的種類其象徵意義也不同。傳說中鳳凰共有5類,分別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鸞、黃色的鵷鶵、白色的鴻鵠和紫色的鸑鷟。

鳳凰也叫“不死鳥”。這是因為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槃”。如此週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

鳳凰不僅能夠死後再生,相傳也能知天下之治亂興衰,是我國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古人曾分出5個等級,以鳳凰的5種行止標誌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和“百鳥朝鳳”當成盛世的象徵。

我國的“五帝”之首黃帝也期盼過鳳凰的出現。我國雜編古籍《韓詩外傳》記載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

天老是黃帝的輔臣,相傳他見多識廣,熟悉各種祥瑞之物。於是,他為黃帝描述出的鳳凰,也就成了後人對鳳凰的最初的印象:

夫鳳之象,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

天老不但描繪了鳳凰的長相,還告訴了黃帝鳳凰送來祥瑞的5種現象。黃帝馬上反省了自己:“原來是這樣!以我的所作所為,怎麼配得上鳳凰出現呢!”於是,黃帝便穿上黃袍,戴黃色冠冕,祈求鳳凰的到來。

沒多久,鳳凰便遮天蔽日飛來。黃帝叩頭再拜,說:“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凰便棲於黃帝宮殿東園的梧桐樹上,以竹為食。

其實,黃帝見到鳳凰的傳說在河圖洛書之前就有。據說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6個字。

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

與《韓詩外傳》記載相近的,亦有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3大部落,72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這就是龍。

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的妻子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也仿照黃帝制定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對漂亮華麗的大鳥。

造字的倉頡替這兩隻大鳥取名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我國文化對鳳凰的崇敬從文字演變上也可以看出來。在甲骨文中,“鳳”與“風”兩字是同一個字,其字形是一隻頭頂“辛”形符號的飛鳥。

我國古代的東夷族崇拜鳥,舜帝時期就以鳥為官名。但這個“鳥”的實質指的是與雨水有關的風,也就是鳳。儘管不一定有風就有雨,但云雨必須依靠風來行走天下,風是輸送雲雨的自然力量,因此同樣會被渴望雨水的古人所崇拜。

由於風沒有具體形象,無從刻畫其形狀,聰明的古人便借用飛鳥的形象來描述風。自然中的“風”與鳥類的“鳳”有4點相似之處:

其一,鳥善鳴,風也善鳴,風是許多自然聲音的創造者。其二,風與鳥都會移動;其三,有些鳥為候鳥,季節性遷徙,風也有季節性。其四,鳥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方,突然飛起,轉眼消失,風也是來無蹤去無影。

所以,甲骨文“鳳”或“風”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拂過耳旁的風聲;其三,它的形象類似於飛鳥,來去無蹤;其四,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行雲布雨。

風既有柔順的一面,也有威猛的一面,柔則清涼拂面,怒則飛沙走石、毀屋折樹,而鳳凰作為百鳥之王,可以象徵祥瑞,也是上天旨意的傳達者,同樣值得敬畏。

由於鳳凰是百鳥之王,因此常常也用來象徵女性中的傑出人物。我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相傳在她出生之後,曾有條烏龍搖頭擺尾地向西山飛去;幾乎是同時,一隻鳳凰也伴著彩霞飛來,在東山頂上長鳴一聲,然後向北方飛去。這叫龍鳳呈祥,是出貴人的預兆。

廣元城中的鳳凰山上坐落著一座鳳凰樓,高42米,樓閣14層,與鳳凰山連成一個整體,遠看形似一隻鳳凰回首。到夜間,樓閣上彩燈通明,又恰似一隻閃閃發光的金鳳凰,被譽為“川北第一樓”、“川北明樓”。

這座鳳凰樓也與女皇武則天有關。據說,624年武則天出生時,有一隻鳳凰繞房一週,然後向東山飛去。武則天的父親當時是利州都督,馬上將東山更名為鳳凰山。

武則天在14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為才人,因此鳳凰樓只修了14層,而且鳳頭回望南方,象徵武則天想念家鄉。唐高宗繼位,武則天執掌朝政42年,因此這座鳳凰樓高42米。

鳳凰樓的風格既古樸典雅,又富麗華貴。它遠眺恰似鳳羽,色澤金黃光亮。樓內梯步呈方形,盤旋而上,直至樓頂。樓層分南北錯落各半,因此,從樓裡下部仰視,鳳凰樓則是25層。

從外面看,那自上而下逐漸由北而南翹起的簷角,形成既往北飛、又回首南望的美姿,給人以靈動飄逸的感覺。象徵著武則天雖北入唐宮,卻又難捨故鄉蜀地之意,是造型獨特,宏偉壯觀的天下名樓。

由於鳳凰也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因此也就有了以鳳凰來比喻恩愛夫妻的典故。在這些典故之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司馬相如為卓文君彈奏的那一曲辭賦,《鳳求凰》了。

司馬相如原是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門客。在梁孝王死後,司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可是家境貧困,無以為生。他一向跟臨邛縣令王吉很有交情,便到臨邛縣去做客,受到王吉的禮遇。

王吉告訴司馬相如說,臨邛當地有位富人,名叫卓王孫,他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孃家守寡,與司馬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

後來,卓王孫聽說司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也是縣令的好友,就宴請了他,並順便發了一百多張請帖,邀請了很多縣中的官員與有名望的人。於是,司馬相如就帶上自己從不離身的珍愛之物綠綺去了。

這個“綠綺”是我國的四大名琴之一,是別人轉贈給司馬相如的禮物。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

這篇《如玉賦》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這張“綠綺”是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司馬相如得“綠綺”後,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宴會開始,卓王孫帶領眾賓客向司馬相如敬酒,少不了說了許多奉承話。

正在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王吉向大家介紹說:“相如先生是當今第一名流,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琴也彈得很好。今天有嘉賓美酒,何不請相如先生彈奏一曲呢?”眾人聽了,齊聲叫好。

司馬相如推辭了一番,便彈奏起來。他先彈了一支短曲,後來看到竹簾後面有一個影影綽綽穿白衣服的女子在聽琴,知道是卓文君。

原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聽說司馬相如來做客,早就想見識一下這位大才子。她本來就喜愛音樂,聽到琴聲,就偷偷地躲在簾子後面看。

司馬相如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彈起了一曲《鳳求凰》,透過琴聲,向卓文君表達了自己愛慕的心情,正像曲中的唱詞所言: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何日見許兮,慰我彷徨。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這一首表達相如對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追求。白話文的意思是: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見了她的容貌,就此難以忘懷。一日不見她,心中牽念得像是要發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迴旋高飛的鳳鳥,在天下各處尋覓著凰鳥。可惜那美人啊不在東牆鄰近。

我以琴聲替代心中情語,姑且描寫我內心的情意。何時能允諾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與你相配,攜手同在一起。如果無法與你比翼偕飛,百年好合,這樣的傷情結果會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

司馬相如接著彈奏吟唱: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這一首寫得更為大膽熾烈,暗約文君半夜幽會,並一起私奔。白話文的意思是:鳳鳥啊鳳鳥,回到了家鄉。行蹤無定,遊覽天下只為尋求心中的凰鳥。未遇凰鳥時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門後心中所感?

有位美麗而嫻雅貞靜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處雖近,這美麗女子卻離我很遠。對她的思念之情正殘虐著我的心腸。如何能夠得此良緣,結為夫婦,做那恩愛的交頸鴛鴦?但願我這鳳鳥,能與你這凰鳥一同雙飛,天際遊翔。

凰鳥啊凰鳥,願你與我起居相依,形影不離,哺育生子,永遠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兩心和睦諧順。半夜裡與我互相追隨,又有誰會知曉?展開雙翼遠走高飛,徒然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傷。

《鳳求凰》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熔《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徵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司馬相如的這一曲《鳳求凰》彈奏完畢,賓客們無不歎為觀止,而深懂琴理的卓文君也聽出了琴聲中的意思,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產生了敬慕之情。宴畢,司馬相如又透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透過僕人送給卓文君一封求愛信。

卓文君不愧是一個奇女子,她接到求愛信後激動不已,但她知道父親不會同意這門親事,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來,投奔了司馬相如。倆人連夜乘車回到司馬相如的家鄉成都。

倆人回成都之後,面對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面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一段被人樂此不疲傳頌的美好愛情,就成了後世人們追求愛情自由的典型代表。

鳳和龍雖然都是祥瑞之物,但兩者的形象和內涵截然不同。龍給人威嚴而神秘,不可親近,只可敬畏;鳳象徵著和美,安寧和幸福,乃至愛情,讓人感到溫馨、親近、安全。

但當龍和鳳在一起時,就成了既威嚴又和美的象徵,因此“龍鳳呈祥”不僅在古代的皇家裝飾上很受歡迎,也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傳統吉祥圖案之一。關於這個吉祥紋飾的說法,是有來歷的。

相傳在春秋時代,東周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有個小女兒,生來愛玉,秦穆公便給她起名叫“弄玉”。弄玉生性自由爛漫,喜歡品笛弄笙,秦穆公疼愛她,便命工匠把西域進貢來的玉雕成笙送給她。自從有了玉笙,公主吹笙的技藝更加精湛。

弄玉長到十幾歲時,已經是個姿容無雙、聰敏絕倫的女孩了,秦穆公想招鄰國的王子為婿,但弄玉不從,堅持對秦穆公說:“如果對方不懂音律,不是善奏樂器的高手,我寧可不嫁!”秦穆公疼愛女兒,只好依從公主。

一天夜裡,公主倚欄賞月,用玉笙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神往。正吹得起勁,一陣嫋嫋的洞簫聲和著公主笙樂響起。一連幾夜,笙樂如龍音,簫聲如鳳鳴,合奏起來簡直就是仙樂一般動聽,整個秦宮都聽得見,以至方圓百里。

秦穆公很好奇,向弄玉打聽,公主說也不知道是誰在附和,只知道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秦穆公馬上派出大將孟明尋找吹簫人。孟明一路走一路打聽,一直找到華山腳下。

當地有一位樵夫告訴孟明說:“我聽說華山中峰的明星崖隱居著一位少年,名叫簫史,他很會吹簫,簫聲不僅動聽,還能傳到數百里之遠呢。”孟明連忙到明星崖找到簫史,將他帶回了秦宮。

當時正值中秋,秦穆公見簫史的簫也為美玉所制,非常高興,便請來公主,兩人一見鍾情,便合樂起來。一曲不曾奏完,殿內畫著的金龍、綵鳳卻都好像翩翩起舞起來,眾人聽得入痴,齊贊說:“真是仙樂啊!”不久,弄玉和簫史就成婚了。

成婚之後,夫妻倆每日琴瑟和鳴,相敬如賓。簫史教弄玉用簫吹鳳鳴,弄玉教簫史用笙吹龍音,學了十幾年,真的把天上的鳳引下來了,停在了他們的屋頂上。不久,一條龍也來到了他們的庭院裡欣賞音樂。

這時,簫史感嘆說:“宮中的生活雖然富足,可我更懷念在華山幽靜的生活啊!”弄玉笑著回答說:“如果你已經厭棄了榮華富貴,我願與你同去享山野清淨!”說完,夫妻二人又合奏起來。

片刻之後,龍飛鳳舞,天上祥雲翻騰。弄玉乘上彩鳳,簫史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龍鳳呈祥而去!

後來,人們為紀念弄玉和簫史的動人故事,就用“龍鳳呈祥”來形容夫妻間比翼雙飛、恩愛相隨、相濡以沫、百年好合的忠貞愛情。

龍鳳呈祥也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描繪了龍與鳳相對飛舞的畫面。龍為鱗蟲之長,鳳為百鳥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龍鳳相配便呈吉祥,習稱“龍鳳呈祥紋”。同時,龍紋和鳳紋分別作為吉祥圖案發展了很長時間:

最早的龍紋見於紅山文化中的玉器,並有多處發現,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該玉龍長26釐米,身體卷屈,長吻前伸,有兌成對稱的鼻孔,所以有人認為龍頭是由豬形演變來的,從而與原始農業生活有密切關聯。

最早的鳳紋還是鳥紋,多見於牙骨器的雕刻上。有一件鳥形匕,用象牙製成的,條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鳥,柄端成鳥首,鳥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狀,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繩懸掛。

還有個被稱為雙鳳朝陽的牙雕碟形器,表現一對相向的雙鳥,勾喙,圓眼,抬首嚮往;中間飾以五環同心圓,上有火焰狀紋飾,如太陽光芒。也有人認為不是太陽而是鳥卵,或稱為雙鳳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義。

原始時代的鳳紋文物還有個雙鳥紋骨匕,用獸肋骨刻成。柄部有兩組鳥首紋樣,每組以一圓居中,分別可出兩個反向的鳥首勾喙大眼,頭頸外伸,有儀有爪,形成連體,因又稱連體雙鳥紋。

到了夏商,龍已經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工藝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蹟。在商周以及戰國青銅器的紋樣中,有不少交疊纏繞的小龍,以這些特徵命名的為蟠螭紋、蟠虯紋等。

大體上在宋代以前,龍多與虎結合作為龍紋,有威武之意。宋代以後多表示天子、權力;在民間,則表示吉祥、喜慶、勇猛、神威等。在商代青銅器紋樣中,龍紋並不十分顯要,但有多種變化,如卷龍紋、雙龍紋作為主要傳承紋樣。

鳳紋是在商代後期出現的,比鳥紋更加華美,頭上有冠,有的是長冠,垂直於頸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狀;有的是多齒冠;呈羽毛狀。捲曲的羽尾有的顯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體幹分開。作為主要傳承紋樣。

到了西周時期,鳳紋已經是當時的流行紋樣之一了。周代鳳紋動態作回首卷尾狀。西周穆王時的鳳紋,頭上冠羽飄動,身後羽尾飛舞,頸上,頭上冠羽飄動,身後羽尾飛舞,頸上有垂鱗狀羽片,腹前有渦旋狀的翼紋,十分優美,應是此時期的代表作。

鳳紋作為青銅器的裝飾,在周代極為盛行。周代的紋樣,也大量採用鳳紋。這主要是因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為主要目的,而獸面紋能充分體現祭祀活動的威儀。

作為祥瑞的鳳鳥,自然佔據獸紋的主要地位。周代倡導禮治,宣揚社會的秩序和美好,作為“見天下大安寧”的鳳鳥,更能充分表現這種社會觀念。所以,周代昭、穆時期鳳紋大量流行,以致有學者將那段時期稱為“鳳紋時代”。

在傳統紋樣中,除了保守的北方燕國地區將饕餮紋作為主要紋飾之外,其餘各國都在應用龍紋。此時的龍紋多做交纏穿插狀,仍為蛇形長體,有交龍紋、多頭龍紋等,有鳴叫狀、飛舞狀。

當時的饕餮紋簡化,向漢代的俯首紋過渡,而龍紋和鳳紋,已是漢代四神紋中青龍和朱雀的雛形,向定型化轉變。

漢代的龍紋多為單體,四肢勁健,體為游龍形,作行走狀。頭揚,有的身有翼。常作為四神之一,與白虎、朱雀、玄武配位系列圖案。

漢代的鳳紋也是單體,或竚立,頭有高冠,孔雀尾;或做飛舞狀,展翅揚足,稱為舞鳳。一般為四神之一,稱為朱雀,鳳鳥口中多銜珠。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龍鳳紋大體仍傳承漢代紋樣的特點,變化較少。龍紋和鳳紋多是作為四神系列圖案單獨應用,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受外來文化影響,當時的鳳紋的羽尾誇大如鱗片狀。又受佛教影響,鳳常常立於蓮花之上。這一時期的工藝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

隋唐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時代,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折時期。龍紋至隋唐時代已完全成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出現於墓室石刻、碑石之上,其身份以通天神獸為主;另一類廣泛出現於實用器皿、建築構件之上,其身份以吉祥瑞獸為主。

龍紋這兩種基本含義本來就是緊密關聯、難以截然分開的,但至隋唐以來,龍紋含義的重心明顯偏向於後者。唐代的墓室壁畫十分發達,但其主要內容均以墓主人生前生活為題材,龍紋多以龍虎相輔、四靈、十二生肖俑及天象的組成部分出現,像墓主人乘龍昇天的傳統畫面則不再盛行。

與此相反,在隋唐的實用器皿上,龍紋出現極為普遍,並多與蔓草、花卉及各種動物組合出現。這說明龍紋在當時基本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

隋代龍紋可以河北趙縣安濟橋欄板上的石雕龍紋為代表。著名的趙州石拱橋建於隋大業年間,由當時的名匠李春設計建造,也是我國第一座石構坦弧敝肩拱橋。

趙州橋的望柱、仰天石、欄板上皆有雕刻,其中以龍紋最為精美,共有奔龍、對龍、交頸龍、穿石龍等多種形式,其中奔龍為單龍飛馳圖案,龍巨首吐舌,體軀舒展,姿態奔放雄健,頗具六朝遺風。

對曲身飛騰的雙龍,分持火珠與寶相花抬爪相對,圖案具有佛教藝術色彩與吉祥含義;交頸龍為一對行龍兩頸相交,皆口吐蓮花,十分精美;而最有特色是其中的穿石龍圖案,圖中雙龍巨首碩角,軀體若獸,龍的首、尾兩端從石中探出,龍身中斷隱沒石中。

龍紋的工匠既表現了龍穿巖引水、變化莫測的神通,又彌補了欄板短小無法表現龍之長軀的缺憾,處理手法輕靈巧妙,具有強烈的審美情趣,而這正是隋唐龍紋所具有的時代風格。

隋代日用器皿上的龍紋以龍柄瓷壺最具特色。以龍為造型的器鋬早在東周時代就已經出現,而六朝匠人巧妙地將這個傳統的藝術手法運用於陶瓷藝術,到了隋代,以龍為柄的陶瓷工藝日趨成熟。

1957年陝西的李靜訓墓出土曾出土一個白瓷雙龍雙聯瓶,瓶為雙體,似渾圓的龍軀;雙柄自瓶體伸出而為龍頸,龍頸直豎突出表現了龍的渴態;雙柄上端為一對龍首,探入瓶口,吸引瓶中之水。雙龍造型質樸洗練、憨態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鳳首、龍柄是隋代瓷壺的常見造型,如與上壺同出一墓的白瓷龍柄鳳首壺,壺高27。4釐米,一側為形態若雞的鳳首,另一側為首入瓶口的龍形柄。最為精美的隋代龍鳳紋壺當數河南汲縣出土的青瓷鳳頭龍柄壺。

這個文物的壺蓋是戴冠鳳首造型,器柄為一完整的四足之龍,龍下足立於瓶底,一對上足支撐於瓶身,龍首探入瓶口,造型極其生動。壺身佈滿中亞風格的圖案紋飾,與我國傳統的龍鳳紋相映成趣。

龍鳳合璧都是我國傳統中具有陰陽相輔含義的吉祥紋像,隋代則迅速向世俗化、審美化發展,充滿了清新活潑的生機。

唐代時,龍鳳紋的種類又多出了雲龍紋、魚龍紋。雲龍紋的龍,龍體中間仍很粗大,頭小尾細,四肢突出,多位三爪尾從後肢穿出。一般作圓形適合紋樣,並以朵雲紋填飾作為陪襯。唐代雲紋多運用於陶瓷、玉雕和銅鏡上,以銅鏡上的雲龍最為精彩。

魚龍紋則是指龍首魚身的一種變形紋樣,因為它基本仍屬魚形,因此以龍魚稱之。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和魚常有相連的關係,魚化龍或鯉魚跳龍門就是這類傳聞的記述。

唐代的鳳紋,多為展翅舞蹈狀,因此稱為舞鳳紋。在此之前直到唐代,鳳紋大多是表現朱雀或站立或展翅,頭頂花羽,昂首挺胸,動態各異,長長的花冠,捲曲的魚尾形態十分優美,常與龍陪襯使用。

宋代的龍紋,其形象發生了巨大變化,即由漢唐以來的走獸形,粗體細尾,四足如獸狀,轉而恢復到漢以前的蟒蛇形,身體修長,四足粗短,可以盤足起狀。

宋代繪畫中的雲龍圖,定窯、磁州窯的龍紋以及緙絲百花攢龍紋,大體都呈蛇蟒狀。龍紋多單獨應用,或與雲水相結合。

宋代的鳳紋已作飛翔狀,不似漢唐時期的佇立姿態。雙翅伸展,魚尾飄動,或作羽毛狀,或作卷草狀,但已不若當代的華麗。此時的鳳紋多於鸞相配,雄鳳雌鸞;或為鳳凰,雄鳳雌凰。

元代的龍紋基本和宋代相似,龍足的肘彎處一般飾有三條帶紋,以加強其動感,並用以填飾裝飾面的空間。有行龍,如元瓷上所飾的龍紋,動態優美,生動勁健;有團龍。

在龍紋組合上,除宋代所見的雲紋和水紋外,龍與鳳的結合是此時期的特點。自原始至唐宋,裝飾上的紋樣,多於虎紋相結合。自元代起龍與鳳開始成對,寓意帝室,在建築彩畫石雕上多以龍鳳相配,作為宮殿的裝飾紋樣。

元代的鳳紋應用很廣,陶瓷、銀器、銅鏡、石刻等均常見,而以陶瓷的鳳紋最為突出。形式多樣或單隻或成雙,作飛翔狀,雙翅伸展,羽尾飄動,顯示其矯健生動的藝術特色。

龍紋發展到明代,其藝術形象已經定型化,即“行中弓,坐如升,降如閃電,升靦腦”。

明代的龍紋嘴較長,多為閉合狀頭上的毛向前飄伸,顯示其力量。明代時也出現了正面龍,一般表現為坐龍、團龍,龍的爪呈輪狀,組成圓形,稱為輪爪,這是宮廷器物服飾所用的龍。

明代的民間也流行用龍,但其含義和皇家不同,往往是表示威武、力量和作為求雨的工具。在裝飾上,也多用龍紋,反映在刺繡、印染、木雕、漆器等工藝上,只是形象簡樸,而且不能用五爪龍。

明代的鳳紋多作飛翔狀,頭大,細頸,展翅,羽尾飄動,形式優美。在工藝美術中,鳳紋多用於陶瓷、染織、金銀器、石刻、木器、漆器中。此外,也作成鳳冠、鳳釵等器物,為婦女的高貴飾品。

清代的龍鳳紋,基本上繼承了明代的格式,但應用極廣泛,在陶瓷、染織、刺繡、漆器。金工、雕刻、彩畫、剪紙等各類裝飾中,均大量採用。有龍鳳合用,也有龍鳳單獨用。鳳有如意高冠、三尾羽、五尾羽或多羽。

清代的龍紋已完全程式化,並賦予了吉祥意義。龍的裝飾形式有多種多樣,有行龍、坐龍、升龍、團龍、蟠龍等;有對龍和子孫龍,有草龍,有柺子龍。龍自古被人視為神物,隱喻祥瑞。

清代的鳳紋,其形象大體與明代相似,只是裝飾更為華美,並組合為吉祥意義。鳳紋與牡丹組合,稱為鳳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鳳紋與百鳥組合,稱為百鳥朝鳳,是廣繡中常見的裝飾題材。

明清以來的龍紋和鳳紋,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含義。封建統治階級以龍代表皇帝,以鳳表示皇帝,作為身份的象徵等。在民間,龍鳳則另有意義。人們以龍象徵威武力量,以鳳代表美好。

龍紋的歷史十分悠久,其形象的演變,大體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河南濮陽蚌飾龍開始,到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多於水器銅盤相聯絡,春秋戰國時期的龍,多作蟠繞狀;

第二階段的龍紋漢魏六朝時期,龍作走獸狀,與白虎、朱雀、玄武相結合,成為系列圖案,代表方位其含義與陰陽五行結合;

第三階段,隋唐兩宋時期,龍從走獸形象過渡到蟠行形象;

第四階段的龍紋是在元明清時期,身軀漸長,脫離獸身成為蛇體的龍,多於鳳相配用,代表陰陽,或為統治者所用,代表帝王和皇后,以體現王權。

龍和鳳,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者之間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以至於美好的互助合作關係的建立,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

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是很好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鳳的取材物件主要是鳥禽,而鳥禽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溫暖,喜愛陽光的,因此,鳳凰又稱“太陽鳥”、“陽禽”、“火精”,所謂“丹鳳朝陽”、“鳳鳴朝陽”、“火鳳凰”。

龍的取材物件多為“水物”、“水獸”和“水象”,從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龍和鳳的配合、結合、對應,反映著古人的陰陽觀。

出土的商代和戰國時期的玉飾、玉佩,有的龍銜鳳,有的鳳馱龍,有的龍在鳳下,有的龍鳳同體,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陰陽是不同的、相對的,又是相關的,誰也離不開誰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成為龍與鳳關係的美談。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歸來後感嘆老子是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對自己的學生們說起老子的話:“我知道鳥是那種能飛的動物,魚是能遊的動物,會行走的動物可以捕捉到,會遊動的動物可以用網捕撈,會飛的動物可以用弓箭捕捉。但是像龍那種能乘著風雲飛上天的動物,我就不瞭解了。老子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條高深莫測、難以企及的游龍啊!”

道家學派經典著作《莊子·外篇·天運》也記載這件事說:當年,孔子曾專程赴洛邑拜見老子,相互交流,互取其思想之道。但當孔子歸來後,卻閉口不談與老子的見面,整整3天沒有說話。

孔子的弟子們很奇怪,問他說:“您跟老子談了些什麼呢?為何歸來後久久不語呢?”

孔子感嘆說:“我竟然見到了龍!它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翔乎陰陽,我這個凡人在那條龍面前,口張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訊,又哪有資格規諫人家呢!”

孔子兩次用對比的手法說出了老子不是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河裡的游魚,而是來往宇宙天地之間的龍,說明孔子認為老子及其學說對世事人間發展變化料事如神,揭示宇宙天地發展規律猶如神明。

另一則故事是《莊子》上面記載的: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孔子回答說:“我這五個弟子,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

老子聽後感嘆說:“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它的首、翼、背、腹和膺分別有德、順、義、信、仁這幾個字,就和你一樣啊!”這是老子將孔子比為鳳。

孔子用龍比老子,是取了龍昇天潛淵、靈異善變的神性,來比老子的靜動自如的神采和縱橫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辨才能。

老子用鳳比孔子,則是取了鳳的親德嘉仁的神性,來比孔子的智善和悅的品性,及仁愛為本、律己惠人的聖德。這大概是文獻中最早的有關龍鳳配合、對應的記載了。

大約從秦漢時期開始,龍和鳳的關係有了變化,有很多出土的文物都表現了對應、結合這種文化。如秦代的“鎏金龍鳳紋銀盤”、漢代的“四神紋”瓦當、陝北榆林出土的漢墓石門上的龍鳳紋、北魏仙人乘龍跨鳳的石刻墓誌邊緣裝飾畫、隋代的青瓷鳳頭龍柄壺、唐代的龍鳳紋銅鏡等等。這樣的對應與結合,一直延續到當代。

另一方面,龍的身上開始有了象徵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們都說自己是“真龍天子”,如秦始皇稱“祖龍”;漢高祖是其母感蛟龍而生,而且生得“隆準而龍顏”;王莽要“當仙成龍”;漢光武帝“夢赤龍”等等。

既然帝王們稱龍比龍,作為對應,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帝王要穿“龍袞”,帝后便戴“鳳冠”;帝王住“龍邸”,帝后便居“鳳樓”;帝王有“龍火衣”,帝后便有“鳳頭鞋”等等。

這樣一對應,鳳便有了一個大的變化,即由“陽”轉“陰”。因為,帝王們絕大多數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著至高無上、威力無邊的權力,加上龍呼風喚雨的威力、飛舉變化的能量,正和屬“陽”的男性相吻合。

鳳由於其外表美麗,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屬“陰”的女性相接近。因此,雖然鳳本是鳳凰的簡稱,雖然鳳凰是分雌雄的,才有所謂“鳳求凰”。但在和作為帝王的龍對應之後,就雌雄不分,整個地女性化了。

龍與鳳配合、對應的情形,不僅出現在帝王左右,也廣泛地流行於民眾之間,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陰陽合諧,婚戀美滿,求吉祈福。

總之,沒有鳳,龍就是孤單的龍;沒有龍,鳳就是悽清的鳳。龍因力而生,鳳因美而活。龍的力為鳳的美提供著支撐和歸宿,鳳的美為龍的力提供了目標,增添著特別迷人的魅力。

TAG: 龍紋鳳凰鳳紋司馬相如龍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