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前言:

申媽總是批評教育我們,少說廢話,多幹實事,這個對於部分工作涉及語言文字工作的我,貫徹落實起來,著實有些難度,腫麼辦呢?那就少說點廢話,多說點有用的閒話吧。

什麼叫隨大流,什麼叫從眾心理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即使你不看《烏合之眾》,你也能懂,這個貌似心理學的理論,其實與進化論有關係。

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是一個進化的產物,負責高階智商的理性腦,又叫大腦皮層,進化的最晚,也最不成熟穩定,而且能耗還高,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懶得用它,都願意用進化最早最成熟穩定、能耗比較低的爬蟲腦(本能腦)和情緒腦,俗話說就是“不用動腦”。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網上的雞湯,乍一看有道理,仔細琢磨很無理,也是因為乍一看時,本能腦、情緒腦在起作用,真的要仔細琢磨了,理性腦就工作了。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我的理智腦,堅決反對我的情緒腦、本能腦對這個觀點的認同

牛人的牛波一之處在於,總能把自己自己吹的牛給實現了

這就是神奇之處,一般人在第一次吹牛的時候,總是渴望這個牛能變成現實,而牛人真的就幹了。這就是心理學的認知失調理論。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一種態度改變理論,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就會產生認知不和諧的狀態,即認知失調,並會導致心理緊張。

而為了解除緊張,他就會使用改變認知、增加新的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改變行為等方法來力圖重新恢復平衡。

也就是說,不經常吹牛的人吹牛後,還是會緊張,會有動力與意願去實現這個牛。

認知不同、思維正規化不同,著實很難對話

打個不好的比方,就是雞同鴨講,對牛談琴,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兩個人的管理思維、管理認知,壓根不在一個層面的時候,你就會非常崩潰,因為你認為天經地義的事,竟然還需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解釋、說服,而且這個動作還得反覆去做。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我們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可以做個賢人

我對賢的定義就是,懂事,是個社會人,但還有些精神追求,能為身邊的世界發發光、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眼見不一定為實

馬克·吐溫有一句名言:“對你造成傷害的並不是你不理解的東西,而是你所理解的東西並不像你所瞭解的那樣。”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相信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我們應該多一些理性的思考與判斷。也就是,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都得思考下。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我們會有一萬種理由,為自己的不努力、為躺平找到理由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從本能上講,我們都有個習慣:

對於失敗,喜歡歸因於外部的客觀環境,也就是說,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客觀環境不允許我努力。

對於成功,喜歡歸因於內部的勤奮、好學,也就是說,成功了,跟別人無關,跟環境無關,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一句話,成了是自己的功勞,敗了都找別人背鍋。

這種樸素的思想,就是一種固定思維,如果不能升級到成長性思維,註定一事無成哈。

秋論江湖:做不了聖人也做不了惡人,至少我們還能做個賢人

後記:

最近生物鐘有點小問題,總是凌晨2:00醒,還特精神,非得看會書寫點東西不成,難道……

TAG: 認知本能認知失調我們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