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騰訊於7月21日晚釋出的《一個救命文件的24小時》成了朋友圈的“爆款”,此文透過再現網友如何從無到有地建立並共同編輯一個“待救援人員資訊”的線上文件,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細膩地展現了河南水災中民間自救、互助的種種細節,讀起來讓人深感鼓舞,也為

“科技究竟應如何向善”

的話題給出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文件中有各種各樣遇困的細節:

“幾百名學生被困,水已經淹到胸部”

“懷孕30周的孕婦被困車內超5小時,沒有食物和水,出現身體不適”

“有一百多個人被困住現在什麼都看不清,我們現在站在橋底下唯一能站的地方,四周全是河根本走不出去了”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也有不斷有“已成功救援”的資訊更新,讓人感到災情雖險,但社會並未崩潰,有人在行動,在解決問題。在文件創立的第6個小時,出現了第一則“已成功救援”的資訊,此後,“問題已經不大”、“我們的救援隊到了”、“製氧機來了”、“發電機有訊息了”等讓人能感受到希望與信心的訊息湧現。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正如《一個救命文件的24小時》一文所指出:我們無法確切統計一個文件到底幫了多少人,但當看到了困境正被劃去、“已成功救援”越來越多,災情正在轉好,看到愛與希望在傳遞,這就夠了。

救命文件“待救援人員資訊”最大的價值在於動態、精準地反映了待救援人員資訊,並在眾多網友的交流中營造了公共討論的空間,最終激勵、促使大規模有能力的公民作出行動,提升了社會自救、互助的效率。

在文件建立的第12個小時,文件上的《孕婦生產指南》更新到2。0版本;第16小時,針對海量“手機沒電”的需求,大量 “鄭州可充電地點”的資訊也在出現;第21小時,民間自發提供的避險地點接近100個,有超市,有大學食堂,有4S店,等等。

這些需求的確認,以及對需求的迴應在“看不見的手”的調配下湧現、迭代、生長,這在傳統“調查——決策——調配資源”的工業化流程裡是不可想象的,“上傳——交流——行動”的資訊化流程部分取代了傳統的方式,在災害救援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救命文件演化的過程像一個有機體,也像一個藝術品,細細去看,既能看到宏觀的社會圖景,也能看到微觀的救援細節,甚至能看到人在面臨洪災時的情緒、思路和信念。

此前人們對“科技向善”的概念多有誤解,敘述主體往往是科技公司,講起來就像是科技公司大發善心做了一件好事,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說辭往往難以服眾,在很多時候也不是事實。

我們知道,科技公司在推出一項技術,或是一個產品的時候,一般沒有太明確的價值導向,也不太可能從一開始就想清楚一個科技產品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被大規模應用的科技產品會同時產生對社會的“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光說好的不說壞的,甚至不說正外部性的侷限性,那只是一次並不高明的公關宣傳。

事實上,科技是中性的,為善為惡是人類的事情,而且往往不取決於一個科技產品的發明者或者提供者,而取決於這一產品真正的使用者,也就是說,

科技是否向善,取決於使用者,取決於社會。

這在《一個救命文件的24小時》裡體現得很明顯。這一旨在收集災區待救援人員資訊的文件,每個人都可以編輯,創下了數百萬次的訪問量。

建立、編輯這一“救命文件”的顯然不是哪個偉大的設計者,而是無數不知名的網友(建立者manto是名在讀大學生),他們沒有領袖,沒誰給他們指令,各人根據自己對網際網路技術的瞭解,本著一種樸素的公益精神完成了這一壯舉,這是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描述的蜂群現象:

蜂群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它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渡到叢集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它們能夠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階段,當複雜度達到某一程度時,‘叢集’就會從‘蟲子’中湧現出來。

人畢竟是比蜜蜂更高智慧的生物,在“救命文件”中呈現的,不僅僅是一種生物叢集求生的本能,還展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文關懷:在文件創立的第5個小時,一位鄭州的網友特意“躲”到文件最下面寫了一段因為工作而喪氣的話,網友很快發現了他並自發地用粉色的“加油”把“他”團團圍住。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人的主動選擇,讓這一誰都可以編輯的文件出現了“熵減”趨勢(在物理學中,熵代表一個能量的混亂程度,熵增,代表混亂程度加劇,熵減則意味著系統的有序性在提升)。隨著文件資訊的不斷增加並滑向資訊過載的邊緣,有人出來維持秩序,用紅色大字提醒大家“別亂搞檔案”,並將一些已解決的資訊劃去,將雜亂的資訊進行歸類,讓文件得以持續煥發活力。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科技在這過程中主要扮演了一個聯結器的角色,使得大量人群在線上聚集在一起,並使他們能相互交流。

在文件演化的過程中,科技公司不是主導者,但也並非什麼都不做。在文件建立的第12小時,因訪問人數越來越多,“可編輯的人數已達上限”,文件不能被編輯了,騰訊文件團隊介入,並對文件進行了緊急擴容,讓這一“蜂群現象”繼續捲入更大的人群。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同時,科技公司也可以試圖引導“蜂群”。事實上,在災情緊急的24小時內,遠不止《待救援人員資訊》一個文件在流轉。7月21日晚,騰訊文件上線“救援互助資訊登記模版”後,截至今天晚上9點,已建立了超1800個模版文件。

“救命文件”的啟示:科技向善的核心是人作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科技公司不能左右一次社會行動,卻可以為行動的出現創造更多的便利。

共益資本論觀察:

科技應用的持續創新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小的壓力,每次看到老年人使用智慧手機搭乘公共交通,或是進行移動支付時,你會確認這一點。《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一篇文章指出,技術變革的速度可能超過了人類成功適應和修正這些變革的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為這些新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人類還是很有可能贏得這場競賽。

當然,情況也有可能變得更糟,關鍵看人們會做出什麼選擇。

假如,這個社會選擇跟不會使用智慧手機的老人說,你要準備好被淘汰了。那科技應用就帶來了很壞的結果;而如果我們投入更多資源去培育人們的技術素養、公民意識,讓更多人像“救命文件”裡的編輯者一樣,利用新技術連線社會,協同行動,照顧彼此。這樣,社會就會呈現出一幅“科技向善”的圖景。

TAG: 文件科技救援救命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