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摘選自何兆武《上學記》

1939年秋天,我去昆明報到。一來就覺著天氣美好極了,真是碧空如洗,連北京都很少看見那麼好的藍天。在貴州,整天下雨沒個完,幾乎看不到晴天。雲南雖然也下雨,可是雨過天晴,太陽出來非常漂亮,帶著心情也美好極了。……

我現在也八十多歲了,回想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候,還是聯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

當然,那也是物質生活非常艱苦的一段時期,可是幸福不等於物質生活,尤其不等於錢多,那美好又在哪裡呢?……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新校舍只有一個院子,地方就那麼一點,房子不多,住也在那裡、上課也在那裡,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包括那些理學院的老師,雖然並不一定交往,可是大家都知道這是吳有訓、葉企孫,那是周培源、吳大猷,都是物理學的老前輩了。像數學系的華羅庚、陳省身,都是大名人,大家幾乎天天見面的。而且還老聽同學講那些老師的小段子,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做學生的有時對老師也不大恭敬。記得剛入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跟我講:“今年來了三個青年教師,才二十八歲,都是正教授。”不要說當時,就是今天怕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幾歲就做正教授的?一個錢鍾書,一個華羅庚,還有一個許寶騄,都是剛回國。許寶騄搞統計學,據說非常了不起,屬於世界級的權威,後來就在北大經濟系,但我不懂統計學,不知其詳。我還記得有人問:“華羅庚是誰?”有同學說:“就是那個瘸子。”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華羅庚

華羅庚那時候瘸得很厲害,不能直著走,有一條腿老在那兒畫圓圈,抗戰後到Illinois(伊利諾伊)大學教書,在美國治了一次才好一些。當時關於華羅庚的各種小道傳說很多,聽數學系的同學講,他在班上淨罵人,大家都說他對人過分苛刻,“人頭兒差”。不過我想,這大概跟他的經歷有關。華羅庚先天有兩個條件很不利的,第一沒有學歷,連中學都沒畢業,雖然剛從英國劍橋回來,可是也沒拿到學位。現在也一樣,非正途出身的人要吃虧很多。雖說錢鍾書的學歷也不高,像梁啟超、王國維幾位大師都沒有學歷,不要說博士,什麼“士”都沒有,但對於有些人來講,“非正途”的陰影的確很難擺脫。第二,華羅庚有殘疾,要出人頭地就必須有非常特殊的才能,而且要遠遠超過別人。華先生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腦子非常靈活,那是別人比不了的地方,但另外一方面,競爭的激烈可能會對他產生影響。這是我的心理分析,也不知道對不對。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朱自清

上面說的是理學院的老師,文學院的更是天天見面了。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常培、羅庸都是中文系的,我們都認得,當然他們對於學生就不一定都認得了。歷史系至少陳寅恪、錢穆在那裡,都是大師了。傅斯年也在,他是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但不教課,只是掛個名。還有雷海宗先生,後來在南開。像劉崇鋐先生、姚從吾先生,後來都去臺灣了。

聯大老師講課絕對自由,講什麼、怎麼講全由教師自己掌握。比如中國通史,那是全校的公共必修課,聽課的人多,錢穆、雷海宗兩位先生各教一班,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內容也大不相同,可都是講到宋代就結束了。《國史大綱》是錢穆當年的講稿,學期末的時候,他說:“我這本書就要出了,宋代以後的你們自己去看。”再比如二年級必修的中國近代史,老師只從鴉片戰爭講到戊戌變法,清朝滅亡、民國成立都沒講。實際上,中國近代史應該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20世紀40年代,正好一百年。可是老師只講五十年,等於只講了前一半。向達先生教印度史,兩個學期只講了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我愛人上過北大陳受頤先生的西洋史,一年下來連古埃及多少王朝還沒講完。我記得馮友蘭在回憶錄裡說,他在北大上學的時候有位老先生講中國古代哲學史,結果半年只講到《周易》,連諸子百家都沒涉及。可見當年的老師講課多麼隨意,但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不必照本宣科。

學術自由非常重要,或者說,學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自由。不然每人發一本標準教科書,自己看去就是了。老師成了播音員,而且還沒有播音員抑揚頓挫有味道,學生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啟發。比如學習歷史,孔子是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麼周遊列國等等,每本教科書上都有,根本用不著老師講。而老師的作用正在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啟發學生,與學生交流。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才十九歲,教政治學概論的是剛從美國回來的年輕教師周世逑,第一節課給我的印象就非常深。他問:“什麼叫政治學?”政治學就是研究政治的學問,這是當然的了。那麼,什麼叫政治?孫中山有個經典定義:“政者,眾人之事;治者,管理。”所以“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這是官方的經典定義。可我們那老師一上來就說:“這個定義是完全錯誤的。你們在食堂吃飯,有人管伙食賬。你們借書,有人管借書條。你們考試,註冊組要登記你們的成績。這些都是眾人之事,但它們是政治嗎?”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怎麼敢這麼說?比如現在,誰敢說馬克思的定義是完全錯誤的?我想沒人敢這麼說。不過,我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有些老師喜歡在課堂上胡扯,甚至於罵人,但我非常喜歡聽。因為那裡有他的風格、他的興趣,有他很多真正的思想。比如馮友蘭在課堂上罵胡適,說:“胡適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後再沒有東西了,也沒起多大的作用。”這是教科書裡看不出來的。

老師各講各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學生思路開闊了,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不一定非得同意老師的觀點,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開反對。記得有一次數學系考試,有個同學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可是數學系主任楊武之先生認為他做錯了。這個同學就在學校裡貼了一張小字報,說他去找楊武之,把雜誌上的新解法拿給他看,認為自己的沒有錯。後來楊武之很不好意思,好像還辭掉了系主任的位子,或者請了一年病假,這是今天不能想象的了。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錢穆

再比如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裡面很多見解我不同意,不但現在不同意,當時就不同意。錢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總覺得那些東西非常之好。有點像情人眼裡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對它不怎麼美的另一面絕口不談。我承認傳統文化裡確實有好東西,但並不像他講的那麼非常之好。人無完人,總有優點、缺點,文化也沒有完美的,也有它很黑暗、很落後、很腐敗的部分,比如血統論。封建時代科舉考試的時候,要寫三代履歷,曾祖父、祖父、父親必須三代清白。“王八戲子吹鼓手”,妓院的、唱戲的、搞演奏的都是賤民,凡這類出身的人都不準進入考場。這是傳統文化裡腐朽的部分,可是錢先生好像並沒有正視它,講的全是中國傳統文化里美好的部分,以為這才是中國命脈的寄託所在,這是他的侷限。另外,錢先生是舊學出身,對世界史,特別是對近代世界的知識瞭解不夠。可是在我看來,中國近代歷史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參與了世界,而且不參與不行,也得硬把你拉進來。這時候,中國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近代化,與近代世界合拍。所以閉關的政策行不通了,一定要開放,包括我們的思想認識,要有世界的眼光。錢先生對於這些似乎關注得不太夠,也是他的欠缺——這是對前輩的妄論了。不過我以為,學術上不應該論資排輩,不然學生只侷限在老師的圈子裡,一代不如一代,那就沒有進步了。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金嶽霖

再說幾件小事。邏輯學那時候是必修,我上的是金嶽霖先生的課。金先生講得挺投入,不過我對邏輯一竅不通,雖然上了一年,也不知道學的是什麼東西。只記得有一個湖北的同學,年紀很大了,課上總跟金先生辯論,來不來就說:“啊,金先生,您講的是……”我們沒那個水平,只能聽他們兩個人辯。我覺得這樣挺好,有個學術氣氛,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思想。如果什麼都得聽老師的,老師的話跟訓令一樣,那就不是學術了。還有一個理學院的同學,姓熊,他對所有物理學家的理論都不贊成,認為什麼都是錯的。周培源先生那時候教力學,這位熊同學每次一下課就跟周先生辯。周先生老罵他,說:“你根本就沒懂!你連基本概念都沒弄通!”可是這位同學總不依不饒,周圍還有很多人在聽。因為我們下一堂課就在理學院邊上,每次路過都看見他們站在院子裡辯,都成南區教室的一景了。

其他名人的課,因為好奇,我也偶爾聽聽,比如外文系陳福田先生的西洋小說史。記得那一年外文系的男同學都調去做美軍翻譯官了,所以班上七八個全是女同學。男生一共兩個,還都是去旁聽的,我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楊振寧。陳先生是美國檀香山的華僑,清華外語系主任,他的英文比中文還好。但他的課只從17世紀《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開始講起,按現在的教學方案來說挺沒章法的,不過這在當時沒人管。而且陳先生對戰局非常關注,後來還主持辦翻譯官的訓練班,所以他上課不是先講狄更斯、巴爾扎克的小說,而是一上來就把新加坡失守之類的戰局情況分析一遍,內容也挺豐富的。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沈從文

再比如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小說史。那個課人數很少,大概只有六七個人聽,我旁聽過幾堂,並沒有上全。沈先生講課字斟句酌的,非常之慢,可是我覺得他真是一位文學家。不像我們說話東一句西一句的連不上,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非常有邏輯性,如果把他的課記錄下來就是很好的一篇文章。沈先生非常推崇《金瓶梅》,我現在印象還很深刻。《金瓶梅》過去被當作淫書,不是正經的小說,一直到民國以後都被禁止。可是沈先生非常欣賞這本書,認為對人情世態寫得非常之深刻,《紅樓夢》在很多地方都繼承了《金瓶梅》的傳統。沈先生是非常用功的,可是沒有任何學歷,連中學都沒念過,並且當過兵。後來他到大學裡教書,還成了教授,所以往往受學院派的白眼。記得有個同學跟我講,劉文典在課堂上公開說:“沈從文居然也評教授了,……要講教授嘛,陳寅恪可以值一塊錢,我劉文典一毛錢,沈從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錢。”包括錢鍾書,他在一篇小說裡也罵過沈從文,說:有一個人,年紀輕輕的,可是他的經歷豐富極了,好像幾十年都幹不過來。不知這是哪一篇文裡說的,我都忘記了,可一看就知道是說沈從文。可惜我們現在看過去的人總是帶著諒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相互輕視、看不起的那一面,沒能把人與人之間的一些矛盾真正揭發出來。

劉文典大概是西南聯大年紀最大的,聽說他早年參加清朝末年同盟會,和孫中山一起在日本搞過革命,非常老資格。而且,他完全是舊文人放浪形骸的習氣,一身破長衫上油跡斑斑,釦子有的扣、有的不扣,一副邋遢的樣子。有一件事我想是真的。北伐時候劉文典是安徽大學校長,蔣介石到安徽時,照例要請當地的名流見面。蔣介石是很注重儀表的一個人,可是劉文典挺乾癟的一個老頭兒,還戴著副眼鏡。蔣介石看他其貌不揚,問:“你就是劉文典嗎?”他回了一句:“你就是蔣介石嗎?”一下把蔣介石給惹惱了,把他抓了起來。後來經蔡元培、吳稚暉等等元老保釋,才把他放出來。

劉先生當然非常有名了,而且派頭大,幾乎大部分時間都不來上課。比如有一年教溫李詩,講晚唐詩人溫庭筠、李商隱,是門很偏僻的課,可是他十堂課總有七八堂都不來。偶爾高興了來上一堂,講的時候隨便罵人,也挺有意思,然後下次課他又不來了。按說這是不應該的,當時像他這樣的再找不出第二個,可他就是這個作風。後來因為出了點事,據說是接受了什麼人贈的煙土,學校把他給解聘了,他就去了雲南大學。抗戰勝利以後,其他人都走了,劉文典卻留在雲南不出來。第一,雲土好,劉文典吸鴉片煙,這在聯大是絕無僅有的。第二,雲腿好,他喜歡吃雲南的火腿,所以不走。有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二雲居士”,解放後做了政協委員,1957年也弄了個右派。好多年前,雲南大學教授、老學長李埏給我講了一個劉文典的故事,挺好笑。反右的時候有人揭發劉文典,說他有一首黑詩,就拿出來唸。詩的前面是一段序,說他有一個姬人非常可愛,怎麼明媚、怎麼窈窕,溫存又體貼,總而言之好得不得了。可惜短命死矣,弄得他晚上十分感傷睡不著覺,於是寫了一首詩懷念她。那詩寫得確實纏綿悱惻、哀婉動人,怎麼成黑詩了呢?揭發者說,劉文典根本就沒這麼一個姬人,實際上寫的是他那杆煙槍。解放後不準抽大煙,他就只好懷念他那杆煙槍。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聞一多

聞一多的《詩經》、《楚辭》,還有朱自清的課我也去聽,不過朱先生講課不行的,較為平淡。外文系卞之琳先生屬於晚一輩的教師,作為詩人、作家,當時就非常有名了,可在學校裡還不是正教授,講課也不行。卞先生是江蘇海門人,口音非常之重。我有一個同班同學上了一年卞先生的英文,回來就說:“卞先生的課呀,英文我聽不懂,中文我也聽不懂。”這一點我非常理解,因為我趴著窗戶聽過他的課。他那中文實在是難懂,我想他那麼重的口音,英文發音也不會太好。不過,一個人說話是不是清楚和他的學識沒有關係,這是兩回事。我們一年級學英文都去聽潘家洵的課,潘先生五四時候就翻譯了易卜生的作品,教我們的時候總有五十來歲了。因為潘先生的專業課是語音學,所以他的發音非常標準,而且說得又慢又清楚,幾乎每一個字都能聽進去,我們都喜歡跑去聽他的課。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錢鍾書

錢鍾書先生名氣大,我也跑去聽。他的課基本都用英文講,偶爾加一句中文。不過他有時似乎有點喜歡玄虛,不是很清楚明白地講出來,而是提示你,要靠你自己去體會。所以非得很聰明的人才能夠跟上他,笨的就對不上話了。

華羅庚、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 | 我在西南聯大遇見的那些老師們

陳寅恪

另外,當年清華四大導師裡我趕上了陳寅恪,他教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不過那時候我還是工學院一年級的學生,沒有資格選這種專業課。陳先生的課正式上的人很少,大概就七八個。但是陳先生名氣大,大家都知道他是泰斗,所以經常有人趴到窗戶那兒聽,我也夾在其中。上課了,陳先生夾一個包袱進來,往桌上一放,然後開啟書。可是他基本不看,因為他對那些材料都非常熟悉,歷歷如數家珍,張口就是引什麼什麼古書中的哪一段,原話是什麼什麼。如果按照解放後的標準來說,沒有任何教學大綱,完全是信口講,他的那種教課方式是不夠格的,但解放前允許這種講法。陳先生說話有口音,講得不是很精彩,不是靠口才取勝的那種教師。而且他講的那些東西太專門了,引的古書我們都沒看過,所以完全不懂。陳先生第二年就走了,本來是去英國任牛津大學的講座。因為德國剛佔領了法國,馬上就要打過海,英國岌岌可危去不了了,只好留滯在香港。

TAG: 劉文典先生非常老師華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