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實戰覆盤:社群平均留存率77%,私域如何反哺實體門店到店率

編輯導語:目前門店商家普遍存在進店客戶少、促銷效果差、成本越來越高等問題,其實搭建自己的專屬私域流量,以及全渠道銷售是有效的破局方式。 本篇文章中作者從四個角度分析了私域反哺實體門店的方法論,推薦對私域流量感興趣的朋友們閱讀。

獨家實戰覆盤:社群平均留存率77%,私域如何反哺實體門店到店率

在本文中,我們會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享:

實際調研後門店流量的四種類型

線上社群、線下門店的同步留存

強化店長形象,完成品牌認知遷移

如何理解線上、線下「場」的差異

一、門店流量的劃分

私域的搭建,需要一定的使用者流量積累作支撐,而對於線下門店的私域搭建,我們首先需要解決一個問題:門店有哪幾類使用者?哪些適合匯入到線上私域中?

基於該茶品牌的線下加盟門店現狀,以及線上下實地調研,與門店店長、導購的深入溝通後,我們將可匯入私域的流量,劃分成四個主要部分與對應策略:

1。 門店自然流量

通常店長在加盟前都會預先做調研,不同門店的自然流量使用者群體差異性很大。

包括在使用者進店後的購買意願排程、以及匯入私域時,比較需要門店店長的主動性。

執行動作上,主要針對兩類(已購/未購)使用者,定向設計好邀請使用者新增企微、進入社群的話術。

以產品試用類活動宣發、茶葉知識類分享作為引導誘餌,強調新增後的深度服務價值。

2。 種子流量

種子流量泛指店內老顧客,或者回頭客,通常他們對門店品牌、產品有基礎的信任,或是相信店長及導購的人品。

這部分使用者在匯入私域時的難度較低,具體運營上,我們更多會以朋友圈宣發、1v1私聊關懷等常規形式觸達使用者,引匯入群,強化使用者的品牌與產品認知,提供更多高附加值服務,吸引他們二次到店或帶新使用者到店。

3。 轉介紹流量

由於線下門店本身的社交特性,實際調研過程中,我們瞭解到轉介紹、老客戶推薦的流量,佔比非常大。

他們都有潛在的消費需求,但對門店與品牌本身的認知還比較弱,通常抱著相信朋友、來試試看的心理。

這類使用者匯入私域後,有較高的機率發展為深度使用者,提高客單。

具體的私域策略會透過店長及導購,採用深度的 1v1 私聊、紅包、產品知識等鉤子的吸引,

邀請使用者到店品嚐試用,並提供與老客戶同等級別的服務權益。

4。 活動流量

活動流量相較於前三種流量,在手段上可嘗試的方法會更多,如門店舉辦的週末活動、節假日活動、店慶活動等。

通常我們會以店鋪海報、社群邀請等方式觸達使用者,同時可以引入裂變手段獲取更多流量,並以透過充值優惠、紅包等誘餌,將更多的流量匯入企微、社群。

同時,這裡的活動流量需要注意界定,區域內(門店附近)的流量到店機率會更大,區域外流量更多側重於讓更多人認識到品牌本身。

獨家實戰覆盤:社群平均留存率77%,私域如何反哺實體門店到店率

圍繞上述四類流量,持續擴大門店的私域流量池後,後續運營動作的前提就有了,私域模型的基礎就紮實了。

從大的框架來說,匯入後能採取的策略確實就那麼多,重要的在於具體 SOP 中儘可能多的細節。

過程中,我們也會針對各類門店的特性,持續篩選出一些影響因子,包括但不限於:

門店是否坐落於住宅區附近?與出於大型商超裡邊的加盟店運營重心差異有哪些?如何儘可能減少店長的負擔等等。

確保流量端這個模型在一家店跑通後,我們就可以考慮複用到其他門店。

二、如何透過社群留存提升到店頻次

根據過往的專案經驗,一些零售門店的私域,進群的使用者相比於沒進群使用者,

在 3 個月內的復購次數高了 3.6 倍、復購金額累計多了 7 倍。

道理很簡單,以前是經過門店才想起來買,現在哪怕是不經意看到的群資訊,也會被激發消費需求。

線上需要反哺到線下,尤其加盟連鎖店,店長的積極性一定是由實際到店的客流情況驅動的,於是我們後續的動作主要有 3 個前提:

不在社群內進行銷售行為,搭建主題性、內容型的社群

確保社群內的資訊價值與人情味,避免使用者對社群形成「與我無關」的認知

儘可能解放店長的時間,減輕店長的運營執行工作量和難度

只有出色的內容,能夠最大化確保社群的留存,以及使用者的開啟習慣養成,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確保流量是真的被我們有效承接並運營的,而不是一堆社群,虛假繁榮。

同時,我們的核心目的是到店率,該指標的好壞,

會直接決定加盟店長對社群重運營動作的配合度

,以及他們執行後接收到的「正反饋」。

所以我們的目的是打造「內容型社群」,避免在社群內進行逼單,並確保社群的開啟率。

於是在社群維度上,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兩件事:

首先明確品牌方能為門店提供的幫助,譬如在使用者福利上,進店消費滿 500 元后,就可以獲得由品牌方送出的禮盒。

又譬如針對進店充值的會員使用者,讓他的會員日折扣變得更加實惠,同時還不會影響到品牌方定下的價格體系。

這裡的福利,本質是為了減少店長的執行成本與門檻。

如果無法確保店長的執行力,後續一切自上而下的規劃都是空談。

同時,福利派發這件事情,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品牌對加盟商的扶持,以及面向市場的品牌行為,是一種雙贏的措施。

在這個基礎上,店長自身需要在社群中起到情感維繫、產品諮詢服務、互動活躍、製造話題、營造氛圍、增加信任等作用。

以我們過往經驗,該環節比較依賴店長自身的個人魅力,以及店長和周邊人群調性的匹配度。

而我們運營人員會準備好一套標準的 SOP 以及內容庫,便於店長執行時,在認知上的門檻是很低的。

實際過程中,店長在社群主要會負責到以下幾類運營動作:

第一,價值輸出。

如產品知識分享、養生知識等,目的是為社群人員提供專業知識內容,提高價值輸出,增加使用者開啟群聊的積極性。

第二,規律性動作。

圍繞使用者行為習慣,在早晨、晚上發資訊、科普等,目的是為社群人員提供最新新聞、激發活躍度、讓人養成定點開啟社群習慣。

第三,使用者抽取福利活動。

每週一到週五,不定時在社群做一些秒殺、發券的活動,用抽獎、小遊戲或紅包的形式找到幸運使用者,邀請到店,讓使用者養成習慣的同時,開始增加到店機率。

第四,組織線下活動如產品研討會等。

結合一些活動玩法(運氣王贈包間券、互動接龍等),確保店長線上下場景中,能給到使用者超越線上的體驗。

前兩條反饋鏈條比較長,後兩條通常能夠直接驅動使用者到店。

常規情況下,使用者最關心的點一定是產品價格,以及薅羊毛佔便宜的心理。

藉助紅包、優惠券的刺激,讓使用者感受到來自門店的誠意,給使用者到店充足的心智支援,這都是高頻日用品的到店邏輯。

茶品類的線下門店使用者,價格敏感度較低,店長本身也更看重高淨值使用者群的運營,因為這是最簡單有效帶動門店消費、推動儲值類業務的收益的辦法。

基於這個前提,我們需要更多考慮如何提供附加價值,讓高淨值人群感到新鮮、有意思、願意來看看,消磨空閒時間。

譬如,邀請他們擔任產品體驗官,當零售門店新進一些產品時,主動激發使用者到店,對產品進行品嚐體驗,

讓使用者感受到門店的關懷,有一種「一有好東西就想到你」的情緒體驗。

獨家實戰覆盤:社群平均留存率77%,私域如何反哺實體門店到店率

那麼到具體專案中,我們可以將動作分為兩類:

1)根據我們過往在高客單價產品的專案經驗,線上交流會是有效調動使用者參與度的運營手段。

這主要體現在基於產品相關的內容,店長透過交情或利益,邀請使用者到社群內,以圖片或文字的方式,分享自身的過程、經驗、感受。

讓使用者在無形中成為門店的 KOC,人帶人永遠是最高效的信任建立方式。

同時,在交流會社群活躍互動中,埋入引導使用者到店預設的鉤子,比如互動小遊戲,藉助使用者分享以及遊戲參與,店長隨機抽取幸運使用者。

這都是為後面與使用者 1v1 私聊準備談資,以及傳送紅包吸引使用者進店品嚐、聆聽使用者反饋、和購買產品。

線上交流會的結尾階段,就可以埋入線下交流會的引流線索了。

2)我們會根據零售門店的運營規劃,線上下透過設定品鑑會的活動形式,進一步推動店長組織社群內的使用者到店參與。

這是最直接提高使用者到店率的辦法,也有利於店長(含導購)更好的把握使用者喜好,增強店長(含導購)與使用者的對話溝通,助力轉化。

活動側重於選擇下午時段,內容通常會圍繞店長對某款茶葉的分享、講解、品茶會友等,或是邀請到相關背書的茶藝師到店授課。

後者可以由品牌方提供直接的資源支援,同步確保加盟商與品牌方的上下同心。

線下品鑑會過程中的話題互動、內容記錄也可以被整合,作為穩定的運營內容產出端,經由運營人員複用到其他地區的門店、社群內。

在品鑑會之外,店長還可以同步提供一對一的線下服務,即為高淨值使用者贈送包間,尤其是針對中老年消費群體。

包間對於門店來說在大多數時候的成本都是0,除了提高門店的留存,也極大地拉高客戶購買更多茶葉的機率。

此外,包間服務可以延伸許多服務鏈條。

比如,提供已購茶葉儲存在門店內的服務(類似居酒屋),累計消費、現有的線上積分體系與包間時長權益的繫結等。

目的就是讓使用者儘可能到店,在使用者心中搭建一個「休憩地點」的認知,為使用者打造一個專屬於使用者會友聊天的第三空間。

保證了高頻的到店、停留時長後,後續更多的活動、海報、小營銷手段,就具備有更高的落地機率,同時為品牌方、加盟店店長提供了更多營收潛力。

做個概括,我們要確保線上線下都能有良好的內容面向使用者。

讓操盤手和店長、社群助理打配合,其中社群助理負責整理使用者反饋、品牌內容宣發、以及日常社群互動的氣氛組擔當,為社群運營錦上添花。

好內容服務使用者,社交內容驅動使用者,店長魅力繫結使用者,為轉化提供基礎,為線上線下的留存提供支撐。

在工具上,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微信工具的各類功能,從社群、1v1的日常聊天內容、使用者到店行為中,逐漸加深對使用者的認知理解,為各類使用者進行打標籤的處理。

這個環節中,我們需要持續強化店長對「高淨值使用者標籤」價值的一個感知,讓他們認識到這件事真的能夠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而不是空談「長期主義」。

眾所周知,社群運營是一件很重、非標準化的工作,加盟店長一定會會仔細衡量其中的投產比。

沒有運營人員的支援輔助,讓店長對全部社群內使用者進行標籤處理是反人性的,因為他的核心營收源在於關鍵的 20% 人群。

在理解這件事的基礎上,減少店長執行範圍,提供打標籤的方法論,讓他基於使用者的產品喜好、消費金額、使用者性別、使用者年齡、購買用途、購買意向等多個方面完成打標。

一定要讓店長對頭部使用者產生清晰的認知,針對性的為其提供服務,設定新錨點吸引使用者到店。

隨後,讓標籤體系「向下相容」,將框架複用到 80% 的使用者,待後期與店長的協作關係更進一步時,再引導其從 80% 使用者中篩選出裡邊那 20% 的潛力使用者。

涉及線上的,由操盤手和運營人員確保 SOP 與操作門檻的極簡化,需要持續最佳化體系,以及內容庫的搭建,讓願意配合的店長都有內容可以直接傳送,提供「內容中臺」級的一個協助。

涉及線下的,需要充分考慮品牌與加盟商的利益一致,確保店長始終感覺到我們處在同一戰線,執行動作優先確保反饋及時。

三、強化使用者對品牌的記憶

對於茶葉這類自帶文化屬性的產品,店長共情的驅動、個人魅力的展示,在運營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貫穿引流、留存、線下全環節。

因此,加強店長人設的塑造、社群釋出話術尤為重要。

首先店長的包裝上,專業人設是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立起使用者對店長的專業度的感知,基於頭像、簡介、朋友圈動態等內容,讓使用者感受到店長的業務價值。

但是門店的互動,是人情式的互動,人設打造一定是基於我們的框架,去提煉各個店長的個人風格,協助他們呈現。

在這個基礎上,店長後續的動作諸如社群分享、1v1 答疑與轉化等,都會更加順暢。在我們實際操盤過程中其實會發現 2 個現象:

大多數使用者並不樂意在群內表現出自己“不知道某事”而直接詢問,更願意 1v1 交流

1v1 建立過連結的使用者,更願意在群內響應運營人員

現象 1 的高頻出現,通常可以側面印證大家對社群的開啟率、對話題的興趣度。

同時,不願意當眾暴露無知,參與公共討論,也是可以理解、但常被社群運營人員忽視的使用者心理。

現象 2 則為我們活躍社群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方向,也成為我們加強 1v1 的數字化、溫度感的有效論據。

獨家實戰覆盤:社群平均留存率77%,私域如何反哺實體門店到店率

具體到私聊,運營人員依然會依照我們的 SOP 推進回訪,同時可以更加靈活與人情味,更加從品牌維護、調性的程度出發。

我們線上端的核心目的,就是確保使用者能逐步將對店長的人情式信任,遷移到對品牌的系統性信任,完成一種「愛屋及烏」式影響。

回顧整個模型,可以概括為:

線上店長透過私域社群,向離店使用者傳遞活動資訊,進行日常種草線下

線下店長為進店的客戶提供面對面的針對性服務,邀請使用者進行拔草

從長期角度,無論是私域引流SOP還是店長社群運營SOP,都能被門店拿來複制、執行,並且在社群內為使用者推薦品牌產品,強化使用者對品牌的記憶度,增加使用者對門店及品牌的忠誠度。

四、線上與線下「場」的協同價值

線下零售門店的私域運營,並沒有超出「流量+信任+內容」的框,至少我們從該類加盟品牌中,沒有發現超出我們理解範疇的結論。

只是相較於純線上端的運營,我們需要更充分考慮如何利用好線下門店的「人情味」和「低信任門檻」的優勢

線上的場構建的再好,如果線下把控不到位,也會出問題。

對於門店來說,私域是一個降本提效的回訪促復購策略,讓使用者在店鋪外持續熟悉門店。

但最終,最核心的關鍵仍然是門店本身的運作需要到位,再加上店長對這件事的充分投入。

要想贏得使用者的長期支援,線上社群和線下門店,都需要更加出色的內容和活動進行支撐,並且像加盟店型別,還需要店長作為中間的橋樑連結起來。

「貨」是相同的,「人」是圍繞店長的。

運營人員只需要完成好實地調研,建立好機制,確保線上與線下的「場」可以順利遷移同步,最終帶動整體的轉化。

本文由作者@零一裂變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TAG: 店長使用者社群門店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