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隨意對蔣方舟等貼標籤的人,知道當年的“蝸牛事件”後果麼

最近幾天,有人翻出了女作家蔣方舟等文化名人的陳年舊賬,他們於2015年12月中旬,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參加了學者訪問專案,在整個交流活動期間,日方邀請單位按照國際交流的慣例,給每一位在日參加交流活動者,支付了包括衣食住行的所有生活成本以及研究費(每個月2萬人民幣左右)。

此事被披露後,引起軒然大波,網路上一些激進人士,直接將此事定性為豢養公知,口誅筆伐紛至沓來。

蔣方舟作為其中知名度較大者,而且之前有許多所謂“前科”,因此成為眾矢之的,吸引了大面積的火力。

網上隨意對蔣方舟等貼標籤的人,知道當年的“蝸牛事件”後果麼

蔣方舟

在面對一些似是而非的尚無法定性的事件面前,作為普通網友,我們一定要保持客觀和理性,千萬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首先應該看到,這一活動是由國家官方組織的兩國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其目的和主旨在於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邀請方提供費用支出,既然符合國際慣例,就說明屬於禮尚往來,公開透明,沒有什麼見不得光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得了別人的好處,怎麼可能不為別人的利益服務呢?這種質疑當然有道理,不是有那句話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網上隨意對蔣方舟等貼標籤的人,知道當年的“蝸牛事件”後果麼

美國康寧公司

不過,如果出資者和受益人都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下,為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和相互瞭解,進行了正面的宣傳,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中日雙邊關係中雖然存在好多不和諧的音符,但究其根本,還屬於睦鄰友好的有著深度的經貿往來的國家。

換句話來說,只要這些名人宣傳的內容沒有逾越法律底線,沒有脫離客觀實際,他人就毋庸置喙,更遑論貼一些更為過分的標籤?

在當下的網際網路當中,有一種不太健康的氛圍,一些人動輒上綱上線,給人扣帽子打棍子,這種做法曾經氾濫的歷史還不曾遠去,當年在文革轟動一時的“蝸牛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網上隨意對蔣方舟等貼標籤的人,知道當年的“蝸牛事件”後果麼

蝸牛事件

在1973年的時候,彩色電視機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普及,面對這一趨勢,第四機械工業部為了發展中國電視工業,考慮引進一條彩色電視機映象管生產線。那個時候,中美領導人的會晤,促成了雙邊關係的解凍,於是有關單位經領導同志批准後,派出了一個技術考察團赴美國。

這一行人員在結束考察活動之後,美國的接待方康寧公司給每一位成員贈送了一件精緻玲瓏的玻璃蝸牛工藝品,作為紀念。

誰也沒想到,這小小的贈品,竟然引來了一場風波。在隨後開展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四機部第十設計院有人把這一情況向江青反應,江知情後,立刻將其上升為政治層面的高度。她認為蝸牛爬行慢,美國作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國家,此舉是侮辱我們發展緩慢。

網上隨意對蔣方舟等貼標籤的人,知道當年的“蝸牛事件”後果麼

彩色映象管生產線

她還攻擊引進裝置是“爬行主義”“賣國主義”“洋奴哲學”,一大串帽子全扣了過來。面對這含沙射影的攻擊,外事部門根據領導人指示,深入瞭解後查清事實:送蝸牛是美國社會常見的社交禮儀活動。康寧公司常以蝸牛工藝品作為禮品贈送客人,此次給中國考察團成員贈送蝸牛禮品並無特別用心。

這種草木皆兵的攻擊雖由此偃旗息鼓,在中國引進彩色映象管工業的程序卻被擱淺,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後,才重新提上了日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一些激進分子往往見風就是雨,時刻以“正義”的姿態去揪人辮子,殊不知,他們這種行徑不僅給他人,也給整個社會帶來更深層的危害。

TAG: 蝸牛蔣方舟彩色映象管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