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三國時期,曹丕的兒子曹叡登基之後,一向臣服在北方的公孫淵自立為燕國,暗中與孫吳勾結,企圖蠶食曹魏的邊境城池。

為了對付公孫淵,曹叡派大將軍司馬懿到遼東,司馬懿也確實了得,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拿下了公孫淵的首級。

大軍即將回師的時候,遼東天氣已經非常寒冷了,魏明帝也提前給司馬懿送來了一批冬衣禦寒。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然而,當看到士兵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時,司馬懿卻沒有將魏明帝送來的冬衣分發給士兵,任由大批士兵被凍死,反而做了另外兩件讓眾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人臣無私施”

東漢末年,雖然形成了曹魏、孫吳和蜀漢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遼東地區一直被公孫氏佔領,公孫氏雖然表面臣服於曹魏,但是私底下卻和孫吳來往密切。

公元237年七月,公孫氏的首領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王,取國號為燕國。

自立後的燕國常常騷擾魏國邊境,幽州刺史毋(音“慣”)丘儉率兵討伐,雙方激戰之後,毋丘儉沒有討到任何便宜,只能退兵。

為了剿滅公孫淵,魏明帝曹叡特地將一直應對蜀國的司馬懿召回,讓他率兵前往遼東討伐。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出發前,魏明帝問司馬懿能用多久拿下公孫淵,司馬懿想了想回道,算上大軍一來一去的時間,一年之內,他就可以回來了。

領了魏明帝的詔令後,司馬懿立即從京師帶領四萬精兵,歷時四個月的時間到達遼東。

到達遼東之後,司馬懿使出一招“調虎離山”,將公孫淵的主力牽制在遼河,自己卻帶領精兵直奔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公孫淵知道中計後,又急忙帶兵馳援,誰知這也在司馬懿的預料之中,他預先在城外埋伏好人馬,以逸待勞,打了公孫淵一個措手不及。

損兵折將的公孫淵被司馬懿圍困在襄平城中,眼看城中彈盡糧絕,遼東卻突然下起了大雨,遼河水漲,形勢對司馬懿開始不利。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司馬懿手下的將官紛紛出言,建議遷營,司馬懿卻認為此時的公孫淵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如果在這個時候撤出,將會前功盡棄。

果然在堅持到雨停後,司馬懿立即對襄平城發起了攻擊,很快就拿下了襄平城。城破後,公孫淵父子被司馬懿擒獲斬首,困擾了曹魏數十年的遼東局勢得到了解決。

戰事結束的時候是8月,但遼東天氣寒冷,很多士兵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得瑟瑟發抖。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手下人建議司馬懿,將魏明帝送來的一批短襖,發給士兵禦寒。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要求非常合理,但是司馬懿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襦者官物,人臣無私施也。”

這些短襖都是皇上御賜的,並沒有說明是給士兵禦寒的,我身為人臣,怎麼能私自分發這些短襖,為自己收買人心呢?

因為司馬懿的拒絕,軍中有許多士兵都被凍死,司馬懿不但毫不動容,反而上奏朝廷,將軍中年老士兵盡數遣返還鄉。

拒絕分發短襖,已經讓司馬懿在軍中大失人心,遣返老弱士兵,更是讓這些剛剛跟他出生入死的軍士怨聲載道,然而這正是司馬懿想要看到的結果。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遼東之戰勝利後,司馬懿的軍功已經累積到了頂峰,在朝中的威望也越來越大,這勢必會引起皇帝的猜忌,招致不好的結果。

所以,一直謹小慎微的司馬懿才不惜以這樣“自汙”的手段,降低在軍中的影響力,從而也讓皇帝和魏氏掌權者放下對他的戒心。

除了這兩件事情外,在拿下公孫淵之後,司馬懿還在城中大開殺戒,將襄平城15歲以上男子屠殺了7000多人,又斬殺了公孫淵的手下2000多人。

這自然也是司馬懿“自汙”的手段之一。

司馬懿之所以打了勝仗還這麼謹小慎微,使手段貶低自己,其實也跟他在曹魏集團的“上位”經歷有關係。

謹小慎微,從小吏做到輔政大臣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今屬河南焦作),家族是當地的世家大族,祖父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也做過京兆尹。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生於亂世中的司馬懿從小就智謀過人,當時以知人善任著稱的河間太守楊俊,就曾斷定司馬懿不是尋常之輩。

因為才能突出,司馬懿於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被當地官員推舉為計掾(古代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當時任司空的曹操也想徵召他作為自己的屬官。

但是司馬懿卻看不上曹操,藉口自己患有“風痺”症,拒絕了曹操的招攬。

七年之後,曹操再次徵召他,為了逼他就範,曹操讓使者告訴司馬懿,如果再不應召,就把他強行綁過來,並殺掉他的家人。

司馬懿迫不得已才來到曹魏集團,被曹操任命為 “文學掾(音“圓”)”,主要職責就是陪伴曹操的兒子們讀書。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因為這個職務,司馬懿結識了曹丕,並在曹丕爭奪曹操繼承人的事情上出謀劃策,由此獲得了曹丕的信任,成了曹丕身邊的“四友”之一。

後來司馬懿又被調到曹操身邊,做主簿一類的參謀文官,但是當時曹操身邊還有郭嘉、荀彧等謀士,司馬懿在曹操身邊不僅沒有得到重視,反而引起曹操的猜忌。

據說曹操最信任的謀士郭嘉去世之前,曾向曹操建議,司馬懿這個人用計深遠,這一點連自己都比不上,如果不能為曹操所用,就一定要殺掉消除後患。

曹操聽了之後,就把司馬懿叫來,故意在司馬懿背後叫他的名字,結果發現司馬懿回頭的時候,身體不轉,頭卻能轉180度看後面。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這樣的“狼顧”之相,讓曹操很忌憚。

恰好曹操做了一個噩夢,夢見三匹馬在一個食槽內吃草。醒來之後,曹操認為這不是個好兆頭,所以就決定聽從郭嘉的建議,除掉司馬懿。

因為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密切,曹操就叫來曹丕告誡他,司馬懿這個人面相兇惡,以後肯定不會一直甘心做個臣子,讓曹丕離他遠一點。

但曹丕此時卻對司馬懿非常信任,不但沒有聽從曹操的話,反而在曹操想對司馬懿下手的時候,處處維護司馬懿。

司馬懿覺察到曹操的殺意之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更加忠於職守,對曹操又特別恭敬,讓曹操慢慢放下了戒心。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魏王,作為幫助曹丕繼任的功臣,司馬懿被封為河津亭侯,後來又被任命為丞相長史。

後來漢獻帝禪位,曹丕登基為帝,又封司馬懿為安國鄉侯,並先後任命他為尚書、督軍和御史中丞,對他委以重任。

曹丕去世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成為三位輔政大臣之一,成了當時除曹氏之外,官職最高的人。

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對司馬懿也委以重任,而司馬懿確實沒讓曹叡失望。當諸葛亮不斷北伐時,司馬懿不驕不躁,堅守城池讓諸葛亮無功而返。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後來遼東公孫淵叛亂,魏明帝這才將司馬懿從魏蜀邊境調到遼東,司馬懿再次不負眾望,很快就將遼東收復。

經過這幾次軍事行動,司馬懿在魏國的聲望已經達到巔峰,儼然有超過曹氏輔政大臣曹真和曹休的意思。

而司馬懿之所以能從當年一個小小的“計掾”,成為曹魏集團排名第三的掌權人,都是因為他謹小慎微,不強行出頭得到的。

所以,在聲望達到巔峰的時候,因為還沒有和曹氏集團抗衡的實力,司馬懿才藉口“人臣無私施”,一面標榜自己對曹氏的尊重,一邊利用這種手段,讓曹氏掌權人放鬆警惕。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韜光隱晦,一朝得權

正是因為司馬懿在遼東之戰的那三個“自汙”的手段,魏明帝曹叡也徹底對司馬懿放下心來,仍然對他委以重任。

遼東之戰結束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他急切地希望司馬懿趕回京城,主持大局,所以在三天之內給司馬懿連下了五封詔書。

司馬懿收到詔書後,也預感到魏明帝不久人事,趕緊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回到京城去見魏明帝。

彌留之際的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把自己的兒子曹芳交給司馬懿,又指定了司馬懿和曹爽作為輔政大臣。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曹芳當時只有8歲,因此,和司馬懿共掌朝政大權的曹爽,就成了司馬懿唯一的對手。

為了排擠司馬懿,曹爽也沒閒著,他先是明升暗降,讓皇帝任命司馬懿為太尉,又將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關鍵職位上,排擠司馬懿的心腹。

在曹爽的緊逼之下,司馬懿顯示出高風亮節,拒絕讓自己的子弟進入朝中做官,自己也偽裝成一副病得快死的模樣,以此向曹爽示弱。

曹爽這邊自然不肯輕信,就派了即將上任的荊州刺史李勝前去探望,司馬懿也早已經做好準備。

李勝到了之後,發現司馬懿老態龍鍾,和人說話時,也是答非所問,侍女餵飯時,司馬懿的嘴巴都合不攏,稀粥順著嘴角往下流。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李勝把這個情況回報給曹爽,曹爽也徹底放下戒心,放鬆了對司馬懿的監視。

於是在曹爽的眼皮底下,已經70多歲的司馬懿讓自己的兒子豢養了3000死士,只待時機成熟,便對曹爽發起攻擊。

與司馬懿的隱忍相比,曹爽卻表現得非常囂張,他主動伐蜀卻大敗而歸,消耗魏國國力卻毫不在意,又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自己兄弟幾個在宮中作威作福,許多大臣氣得跑到司馬懿面前抱怨。

司馬懿卻依然不動聲色,直到遼東之戰11年之後,也就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逮到機會的司馬懿終於出手了。

那一年正月初三,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著曹芳去拜祭陵墓的機會,假借太后的命令關閉了京城洛陽的城門,並掌握了禁軍,將曹爽兄弟圍堵在洛水橋外。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之後,司馬懿又假意誆騙曹爽,稱只要曹爽交出軍權,自己一定會保證讓曹爽做個富家翁。

天真的曹爽輕信了司馬懿的謊言,交出軍權之後,被司馬懿滅了三族,從此之後,曹魏的大權徹底到了司馬氏的手中。

儘管大權在握,司馬懿卻並未稱帝,三年之後他因病去世,被追封為相國和郡公,諡號“文宣”。

根據他的遺願,司馬氏後人辭掉郡公和朝廷賜予的其他超過規格的殊榮,將他葬在河陰首陽山,實行薄葬,並沒有設明器祭奠。

他的後人辭謝朝廷給的禮遇,並不是因為臣服之心,而是彰顯自己對曹魏盡忠的名聲,司馬懿去世沒幾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就被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殺害。

五年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同樣用禪位的手段,從曹氏手中奪過政權,成立了晉國。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新成立的晉國陸續滅掉了蜀漢和孫吳,完成了三國的統一,而這“三分歸晉”的局面,也是司馬懿之前打下的基礎。

結語:

司馬懿的堅韌隱忍,讓他從曹魏集團中慢慢得到了大權,雖然很多人讚許他的“韜光隱晦”,但是也有歷史學家因為他在遼東之戰時,為了“自汙”的目的,坐視士兵凍死的舉動,對他有許多負面的評價。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司馬懿的堅韌陰毒,不是同時期的儒家之士所能比的。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眼睜睜看士兵凍死也不發,11年後才知用意

不管他的手段有多冷血,但是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隱忍,才給他的後代子孫打下基礎,有了後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這對於社會程序來說,也有積極的意義。

TAG: 司馬懿曹爽公孫淵曹操魏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