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考生抱著裝著饅頭的麻袋參加殿試,康熙看文章後你是狀元了

徐州李氏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望族必定是書香門第,書香門第必然注重讀書,因此培養出明清時期蘇北的唯一狀元——李蟠。

清代一考生抱著裝著饅頭的麻袋參加殿試,康熙看文章後你是狀元了

其父親祖父都透過科舉入仕,康熙名臣李衛也屬於徐州李氏家族,可惜李蟠的仕途卻不如李衛那般順利,主要是因為李蟠剛直不阿,因而得罪權貴。這段辛酸史後文詳述,我們先說說李蟠的成名史。

一、“餑餑狀元”名天下

李蟠自幼苦學,一目十行,在其母的教育下更顯大才,然而學途坎坷,一直到了四十三歲才被康熙帝擢為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

明清時期,有志於科舉入仕的讀書人先要在當地參加縣試、府試,透過以後取得童生資格,這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有了入場券以後接下來還要參加院試,透過以後成為秀才(生員);秀才再參加省一級的鄉試,透過以後成為舉人;舉人再參加中央舉行的會試,透過以後取得進士資格,已經有了做官的資格。

通過了會試以後還有最後一關,就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但是殿試不淘汰人選,只劃分名次,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第一方為狀元,李蟠就是扛著餑餑被康熙帝欽點為狀元的。

清代一考生抱著裝著饅頭的麻袋參加殿試,康熙看文章後你是狀元了

李蟠身體魁梧,飯量也大,殿試一考就是一天,這才想著多帶點乾糧上殿。

終於排到了四十多歲的李蟠,安檢卻發現此人竟肩扛麻袋、手提水桶準備進入保和殿考試,一搜檢,發現麻袋裡竟裝有三十六個“餑餑”(饅頭),一問方知,全都是作為殿試過程中所需乾糧而備下的。

雖說攜帶乾糧進場合情合理,但此舉也讓康熙皇帝對李蟠有了關注,在他看到李蟠的文章之後,對李蟠大為讚歎。不僅如此,在殿前策對之時,康熙問李蟠吏治、邊防、民生方面的問題,李蟠都一一奏對,可見此人確有真才實學。

於是最終康熙欽點李蟠為狀元。

有人會疑問,殿試不就是回答皇帝的問題嗎,需要那麼長時間嗎?實際上科舉制度裡,殿試主要考策論,即對當朝的時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是要落實到紙上的,一篇策論可能就是洋洋灑灑幾萬字,並且要提前打好草稿,反覆斟酌方能下筆,畢竟是要呈給皇帝御覽的。

下圖便是某位士人殿試時書寫策論的草稿,連草稿都到了可以當做正體字印刷的地步。

二、主持科考遭貶斥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本以為拔得頭籌的李蟠今後會平步青雲,可是沒曾想,剛直不阿的性格使其仕途剛剛起步便遭腰斬。

明清時期,進士科考上一甲者一般會先去翰林院待一段時間,翰林院始於唐朝,設翰林院學士,相當於皇帝官僚集團的預備役。

清代一考生抱著裝著饅頭的麻袋參加殿試,康熙看文章後你是狀元了

李蟠奉命擔任翰林院修撰以後沒多久就被康熙叫去主持順天府鄉試,順天府即清朝都城所在,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來參加考試的多是京城貴胄。

而李蟠初出茅廬便接過這個燙手山芋,其中緣由要不是康熙格外看中於他,要不是有人從中作梗,故意給這位“餑餑狀元”出難題。

果不其然,很多李蟠得罪不起的官員來找他通路子,李蟠生性正直,不願收受賄賂,不願意與紫禁城下的這些蟲蟲同流合汙,可結果呢,還是被人中傷,謠傳李蟠主考期間徇私舞弊,受賄萬兩白銀。

本來讀書人實現階級躍升的唯一通道便是科舉,而這條唯一道路都腐敗了,等於數十載的寒窗苦讀全都付諸東流,這是普通讀書人以及其背後的家族所難以容忍的,也是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所難以容忍的,如若手下官僚集團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會逐漸僵化,導致皇權被相權所侵奪。

李蟠受賄的訊息不脛而走,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參加考試的考生紛紛舉報。

順治十四年便發生過類似的舞弊案,當時主考官連同副考官、監考等20名官員全部被殺,參與作弊的舉人或被殺或被流放,牽連甚廣。這次主考的李蟠和副考姜宸英可謂被卷至風口浪尖,御史臺上疏彈劾李蟠,康熙當即決定二人撤職查辦。

於是康熙親自過問,再行鄉試,結果李蟠和姜宸英在鄉試中錄取的舉人再次上榜,事實證明李蟠並無徇私。事後也查明,李蟠受賄之事也是被人誣陷,但是民間早已認定李蟠等人受賄舞弊,這是科場舞弊之事為民心所繫,極為敏感所致。

清代一考生抱著裝著饅頭的麻袋參加殿試,康熙看文章後你是狀元了

三、歸隱山林著書說

經歷舞弊案以後,李蟠心灰意冷,明明自己秉公辦事卻遭貶黜,明明自己沒有收受賄賂卻遭流放,這位天子門生心中難免不暗自抱怨皇帝的不公,但又怎能表露出來,於是打算揹著冤屈終老山林。

這時李蟠也五十多了,就算皇帝於第五次南巡之際再度啟用他,他也知道不會有多大成就了,於是繼續選擇歸隱。

期間著有《偶然集》《東坡放鶴亭記》《金剛經》,雖有大才卻無處施展,剛直不阿卻落得如此下場,這難道不算是科舉制度下又一悲劇嗎?

TAG: 李蟠殿試狀元康熙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