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沒有給他們統帥諸軍的權力,而是由高祖親自排程,覺得跟武德二年劉武周入侵那次很像,屬於“後方遙控指揮失敗”的典型。如果真的要千里調李靖等大將前來抗擊突厥,就應該提早部署,以期戰果最大化。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如果還是打區域性防禦戰,就應該加強山西本地力量和關中派兵增援。結果代北防線和關中援軍一觸即潰,各地大老遠調來一堆名將也就是把敵人趕跑,這戰果……說實在的有點讓人看笑話了。我覺得這個時候唐軍是不能和突厥野戰的,都沒有把握能夠透過野戰戰勝突厥主力。突厥攻城又不行,所以雖然很深入,但是也不能把唐朝怎麼樣,也就是損失人口和財富。突厥折騰夠了,自然撤退,有點禮拜攻勢的意思。關鍵是,武德八年陣仗鬧得很大,戰果卻很小……如果就是防守戰略,像貞觀元年那樣李勣(幷州)、張儉(朔州)、張公謹(代州)守個“無戰事”足夠了。打個禮拜攻勢打得全國調救兵是要鬧哪樣。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到了唐太宗貞觀四年,唐朝發兵攻打東突厥汗國,並俘虜了頡利可汗。東突厥瓦解後,殘餘的突厥人除部分人北逃薛延陀外,其餘數十萬人投降唐朝。唐朝就如何安置這些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這一事件對唐朝的後來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種意見可以稱為“同化“。

這一派系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大臣的贊同。他們認為突厥投降唐朝只是著眼於形勢。絕不是真誠的,早晚會有叛亂,對唐朝構成威脅。只有同化為大唐人,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第二種是“邊境安置”。這一派人數不多,代表是溫彥博。

第三種是“孤立”。

這一派的人數也比較少,但是有很多重量級人物,包括魏徵和顏師古。魏徵認為不要接納,他認為,突厥人是極端不可靠的,把他們當作唐朝北部的屏障的想法是荒謬的。所以,將突厥放在邊境還是散佈在內部,都會帶來無盡的麻煩。魏徵直言不諱地稱突厥人有人的面孔和野獸的心,說他們只有在軟弱的時候才會服從唐朝。

一旦強大起來,就必須叛逆,永遠也不會考慮到先前恩典和道義。唐朝應成立都護,對其統一監督。這樣,突厥人就生活在遠離唐朝腹地的地方,同時內部無法統一,就不會對唐朝構成威脅。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溫彥博強烈批評了魏徵等人的理論。舉例說明東漢光武帝把南匈奴置於北部邊界之內。縱觀東漢時期,南匈奴都是東漢的屏障,從未動搖。魏徵立即反駁說,西晉時期大量的胡人進入了北大陸。西晉大臣郭欽與江統曾建議晉武帝將其驅逐到外面,但並未被聽取。

儘管唐太宗認為這三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是最後,溫彥博的意見被大體採納,突厥被安置在北部邊境地區,從東到幽州,從西到靈州。普通的突厥部落人居住在唐朝境內。大多數突厥貴族被安置在首都長安,許多人成為了唐代宮殿的守衛。

唐朝將突厥人置於領土內後僅幾年,便發生了結社率的混亂。貞觀十三年,結社率率領大批投降的突厥人。趁唐太宗出巡時,企圖殺死唐太宗,然後復國。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結社率的混亂很快得到解決,所有參與此事件的突厥人均被殺死。這一事件使唐太宗對將突厥人向內轉移的決定感到後悔。因此,唐太宗決定派突厥人回到漠北,任命突厥王室李思摩為可汗,並帶領突厥人回到北方。

出乎意料的是,從北方返回的突厥人遭到佔領漠北的薛延陀汗國襲擊。而突厥人沒有聽從李思摩的統治。因此,李思摩率領突厥人再次南下,並要求唐朝允許他們返回唐朝居住。

最後,唐太宗無視魏徵等人的勸止,決定將由薛延陀趕回的突厥人重新安置到唐朝北部邊境地區。唐高宗時期,大批突厥人發動叛亂。回到漠北建立突厥汗國後,終成唐代北部的亡國大患。其他土耳其人則成為安祿山叛軍的精英先鋒。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唐朝滅突厥用了三年,為何漢匈之戰打了百年

匈奴從一登上舞臺,就與中原為敵,直到被打怕了才臣服。突厥雖是草原遊牧民族,不過到那時候的遊牧民族已經不像匈奴那種更天然原始了,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懂得在自己弱的時候稱臣,狡猾了許多。所以不像漢與匈奴那樣打個沒完沒了,幾乎是持續狀態。相形而言,唐與突厥的大戰並不多,即便唐初也是區域性戰爭居多,稍微打打就停手了。

當時漢匈戰爭,漢武帝首先奪河套地區,然後斷匈奴左右臂,通西域,控遼東,在正面戰場雖然重創匈奴,漠南無王庭,但漢朝也暫時無力繼續北伐,雙方正面戰場暫時告一段落,轉而進入西域爭奪戰的側翼戰場,雙方在西域你來我往,如果坐看匈奴控制西域,聯西域之兵攻打河西走廊,豈不是匈奴要捲土重來?所以大漢必須要在西域立足。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此時大宛不僅僅不賣馬,而是多次劫掠大漢的商隊。如果你是漢武帝,你對於這個問題如何看?如果放任不管?西域其他國家怎麼看?匈奴本來就離得近,又是鐵鞭政策,漢朝離得遠,自己商隊被劫也沒辦法管。如果你是西域其他國家,看到大宛國劫掠漢朝商隊大漢預設,他大宛敢劫掠,我為什麼不能?匈奴不會對付,這個漢朝看起來很好對付,豈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群起而攻之,群雀殺鷹,大漢還能在西域立足嗎?今天敢劫掠你的商隊,你沉默,明天殺戮你的國民,你又能怎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漢國民在西域永遠將是二等,三等,四等公民……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你是漢武帝你會怎麼做?要麼乾脆放棄西域,拱手讓給匈奴,那一開始還不如和親,你何必打匈奴呢?要麼你就要揚刀立威,你就要告訴西域諸國,和平友好是我們希望的,大家一起對付匈奴,但是如果你以為我好欺負,只會友好和平,那你就試試看。

唐滅東突厥,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所以,契丹的這種制度雖然有其便利之處,但依然能夠找到漏洞。好比在北宋末期,在內外交困之下,遼國已失天時地利。假如宋朝真有個想法正常的皇帝和軍隊統帥,那麼彼時收復幽雲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總之,敵人的強大並不意味著不可戰爭,高明的軍事統帥都是會因己之利、乘敵之弊而作戰的。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李靖大破東突厥時,已經60歲了。破吐谷渾64歲,還身患足疾,剛剛因病辭去右僕射之職,李世民還特意賜給他一把靈壽杖。1400年前的寒冬,西北高緯度地區,大雪,急行軍,想想就可怕。

唐朝是乘東突厥的內亂而取勝的。但是,一方面,在戰爭開始之前,靈州都督張公瑾就已經上書太宗皇帝指出了東突厥正處於天災、人禍、內亂的局面中,只要迅速出擊定能一戰平定漠南;另一方面,對於軍事家來說,能夠迅速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本就是最傑出的能力。一個在敵人最虛弱的時候不下手,非得等他恢復了元氣才公平對決,那是宋襄公式的婦人之仁。

從戰爭的程序來講,在決定出兵之後,太宗一刻也未耽擱,迅速集結士兵。當時,頡利可汗本以為唐軍絕不會在天寒地凍的時候發動進攻,因此戰役可能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會開始。但李靖就是在寒冬時節冒雪出擊,追擊二十餘天,最終取得了勝利。換句話說,這仗打得並不輕鬆。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說起後來的草原霸主回紇,還有幾件有趣的事情。

說是吐迷度被刺殺後,回紇群龍無首,部眾就要離散,唐太宗派兵部尚書崔敦禮持節去回紇牙帳中宣撫,立吐迷度之子婆閏為瀚海都督,追封吐迷度。婆閏靠著大唐的支援才獲得了部眾的歸附。

婆閏死後,其侄比粟毒在部眾的擁戴下被立為可汗,在同羅、僕固兩個部落支援下對大唐搞事情。彼時已經是唐高宗龍朔年間。鄭仁泰、薛禮領唐軍對同羅、僕固進攻,同羅、僕固一次性被坑殺十餘萬人。回紇等鐵勒九姓大敗,向北逃遁,比粟毒逃難,亡命天涯。鄭仁泰率軍遇暴風雪,追之不逮。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眼看回紇群龍無首,就要部眾離散,唐高宗派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姜恪為副安撫使,領500鐵勒精騎馳入鐵勒九姓大帳,一次性誅殺叛唐的葉護、特勤等高官兩百餘人。

回紇、同羅、僕固等意欲反唐的高官們被誅戮一通,之後在663年,大唐冊封婆閏之子比粟為瀚海都督,其的部眾高官也皆為契苾何力所立的傀儡。回紇安分了很長時間,在後突厥叛唐崛起後,比粟帶領回紇部眾與後突厥拼死作戰,不敵被殺,被後突厥立為殺人石。

數十萬胡人投降唐朝,魏徵:不要接納!唐太宗無視,終成亡國大患

TAG: 突厥唐朝匈奴西域回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