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吳蜀(漢)歃血為盟,決定平分天下!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也稱帝了,這是繼220年魏王曹丕稱帝,221年漢中王劉備稱帝后的的第三個獨立稱帝的勢力了,三國也因此才算真正拉開了大幕。

就在孫權稱帝的時侯,做為交好國,蜀國自然也要前來道賀。

於是,就在道賀的時候,兩國為了表示友好,歃血為盟,決定平分天下,這兩國除了自己各自的地盤不再互相侵擾外,提前把瓜分曹魏的計劃做好了。

在武昌,陳震代表蜀國與吳國簽訂了“參分天下”的協議:“權乃參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

在地圖上來看,就是這個樣子。

那一年,吳蜀(漢)歃血為盟,決定平分天下!

也就是說,對於魏國所佔據的北方9個州,吳國和蜀國各平分得4州,對於首都所在的司州,兩國以函谷關為界,各得一半。

在許多三國地圖上常見到的“雍州”,因為是後設立的,不在此範圍內,屬於涼州的一部分。劃給了蜀國。在分割司州時,最東邊的洛陽必屬東吳,而蜀漢向來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理想,所以長安必須要給蜀才公平。而函谷關歷來是關內、關外的重要分界 點,所以,吳蜀才以函谷關為界,兩大都城洛陽、長安雙方各得一個,但在司州劃分上,顯然蜀國更佔便宜。

同時,為了表示誠意,兩國還把遙領的刺史也都撤了。比如蜀國把李恢遙領的交州刺史撤掉了,吳國把劉循遙領的益州刺史撤掉了。

劉禪還將自己的兩個弟弟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改封為甘陵王和安平王,原因是根據平分天下的協議,劉永和劉理原來的封地魯、梁被劃入了吳國,為表友好,所以改封他處。實際上,不論是魯、梁還是甘陵、安平都由魏國掌控,這一行為同樣是“遙領和虛封”。

自此,兩國這才繼孫權在荊州攻滅關羽之後,再次真正結為同盟關係。吳蜀兩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互成犄角之勢,使魏國時刻處於兩面受敵的不利境地,其統一天下的程序被大大延緩。吳蜀兩國才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超長“蜜月期”。

這次平分天下以後,兩國還多次搞聯合行動。比如234年,諸葛亮出兵10萬,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戰,而孫權則讓孫韶進兵廣陵、淮陽,而他則自領大軍兵圍合肥。只是時運不濟,諸葛亮後來過勞死了,東吳也因為瘟疫而退兵。

孫登即位後,吳國權臣諸葛恪起兵20萬大舉伐魏,同時邀請姜維一起出兵。姜維當即答應,率兵數萬出漢中,從西路進攻曹魏。然而,時運還是沒在吳蜀這邊,只是,最終諸葛恪在合肥大敗,而姜維也因糧草不濟而退兵。

到了公元263年,魏國大舉伐蜀。劉禪馬上派人向吳主孫休求援。孫休派出丁奉等多路人馬營救蜀國。而當鄧艾天降神兵,突然攻到成都城下時,劉禪又動了逃亡吳國的心思。只不過,後來一想,逃往吳國和直接投降,似乎直接投降更合算一些。於是就投降了。

在魏國強大的情況下,吳蜀兩個弱國竟然已經早早盤算好了將來如何瓜分魏國的疆土,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笑話。然而,正是兩國的這個笑話,才使得兩個弱小的國家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合作“願景”,併為了自己可以看得見的奮鬥目標而開始有了實際行動時,吳蜀兩國的關係才算真正穩固起來。同時也讓三國的局勢變得穩定。延續了幾十年。

給我們現在的啟示,兩個小公司,面對大公司的圍剿時,就應該聯合作戰,共同禦敵。只有穩定的市場環境,才有多方共同獲得的可能。

TAG: 蜀國吳蜀魏國兩國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