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這個被忽略的諸侯國就是公孫淵領導的燕國!

三國時期,除佔據北方的魏國,蜀地的蜀漢,南方的吳國,還存在著一股割據勢力,那就是佔據遼東的燕國。

東漢末年,董卓廢帝,天下大亂,各州郡有實力的地方官表面奉漢為正朔,暗地卻紛紛自立,積攢實力意欲在亂世中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就在這時,遼東太守公孫度(燕國開創者公孫淵祖父,左將軍公孫康父)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而後,公孫度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東萊諸縣,收夫餘國為屬國,雄霸遼東,奠定了後來的燕國疆土。

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承遼東的統治權。公孫康在位期間,遼東公孫氏雖在205年失去了其父公孫度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但是公孫氏的實力卻依舊強盛。209年,公孫康率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高句麗國王伯固長子拔奇率三萬餘人投降公孫氏。公孫康在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置帶方郡,揚威朝鮮半島。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曹操北征烏桓時,以承認公孫康對九夷的統治為代價,換取公孫康不主動進攻曹魏的盟約。在與曹操締結盟約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公孫康開始專心經略遼東地區,是西頂鮮卑,東踢高句麗,南抵曹魏,成為東北亞霸主。

公孫康死後,因其子公孫晃、公孫淵年紀尚小,遼東官員遂推立公孫恭為遼東太守。八年後,也就是228年,他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逼退位。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並置百官。

公孫淵所置之燕國,轄遼東郡(轄襄平、汶、安市、新昌、西安平、北豐、平郭、東沓、遼隊、望平10縣)、遼東屬國(轄昌黎、賓徒、徒河、無慮、險瀆、房6縣)、玄菟郡(轄高句驪、高顯2縣)、樂浪郡(轄朝鮮、屯有、渾彌、遂城、駟望、鏤方、臨浿7縣)、帶方郡(轄帶方、含資、海冥、裂口、長岑、提奚6縣)等四郡一屬國,人口約三十餘萬(據《晉書宣帝紀》載滅公孫淵後,曹魏清查戰亂後的遼東戶口“戶四萬,口三十餘萬”),兵力約十萬(據《三國志涼茂傳》載“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

可以說,公孫淵所建立的燕國,實力頗為強悍,與蜀漢、東吳相比並沒有弱上多少。在東北亞地區,燕國就是唯一的霸主,高句麗、三韓、鮮卑、烏桓等國皆或主動,或被迫地臣服於公孫燕,接受燕國的領導。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這麼一支不弱於蜀漢、東吳的割據勢力,之所以被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忽略,主要原因在與公孫燕自始至終都沒有參與到中原紛爭之中,他們一直都在與高句麗、鮮卑、烏桓等國互砍,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就是中原紛爭,而公孫燕這麼一個從未參與到中原紛爭的割據政權,自然也就失去了被詳細描述的意義。

其次,燕國的統治者公孫淵自始至終都未稱帝,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諸侯王,而一個諸侯國國始終是無法跟三個已經是稱帝的國家相提並論的。

最後,公孫淵的燕國自始至終都從未真正地獨立過,他一直都在曹魏、東吳兩國周旋著,或向魏稱臣,或向吳稱臣。比如233年,公孫淵為應對曹魏可能的進攻,遂向吳稱臣,以其為外應,而後孫權接受公孫淵的臣服,派張彌、許晏等,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但是,之後公孫淵又認為東吳距離自己太遠而曹離自己太近,害怕臣服東吳後,曹魏會立刻興兵討伐,所以又誘殺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明帝,以此示臣服之新。之後,明帝大喜,遂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遼東諸郡。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試想,一個從未真正獨立過的割據政權,它又如何能與魏蜀吳這三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相提並論呢?由此,三國演義不是四國演義,這完全就是一個可以理解的事情,燕國實力雖也是很強悍,但是他的名分卻讓他並不能與其他三國相提並論。

TAG: 公孫淵公孫康遼東燕國公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