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孫權暗戰荊州?諸葛亮大哥神秘出手,單刀赴會或非武聖關羽!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荊州的歸屬一直以來是孫、劉兩家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劉備“借荊州”已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面對長期佔據荊州不思歸還的劉備,自詡是荊州所有者的東吳在催討荊州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小說《三國演義》中,東吳曾四次遣使向劉備集團催討荊州,其中,魯肅任催討使者三次,諸葛瑾任催討使者一次。只不過東吳催討荊州的過程十分艱辛,面對劉備和諸葛亮,東吳不是計謀落敗就是理屈詞窮,催討結果皆不盡人意。而在歷史上,東吳在催討荊州上似乎與小說中描繪的情形並不相同,一者,歷史上東吳方面催討荊州的次數並不似小說中描述的那樣頻繁。二者,歷史上東吳催討荊州並不似小說中那樣唯唯諾諾,曾一言不合即動用了武力,一度與劉備集團劍拔弩張。本篇,筆者將梳理東吳催討荊州的經過,以期闡明歷史和小說中這段恩怨的不同之處。

劉備孫權暗戰荊州?諸葛亮大哥神秘出手,單刀赴會或非武聖關羽!

魯肅第一次催討荊州

小說中,魯肅第一次為使找劉備和諸葛亮說理並討要荊州其背景是劉備和諸葛亮坐收漁利,在東吳和曹仁爭鬥之際趁勢攻取了南郡等地,讓東吳空費軍力。面對魯肅,劉備和諸葛亮指出荊州之地原屬劉表,現劉表之子劉琦尚在,劉備輔佐劉琦復奪荊襄是名正言順的。最後魯肅只得給出條件:“若公子(劉琦)不在,須將城池還我東吳。”劉備和諸葛亮也表示同意。

歷史上,據《資治通鑑》記載:“(建安十三年)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建安十四年)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程普領江夏太守,治沙羨;呂範領彭澤太守;呂蒙領尋陽令。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資治通鑑》的記載與小說描繪的這一時期的情節不盡相同,首先,劉備並未得到南郡,而只是佔據了荊南四郡。按照饒勝文先生《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揚振與沉墜》一書中所言“此時的荊州版圖上,曹、劉、孫三家自北到南呈現出三個層次。曹操佔據北面的南陽郡和南郡的部分地區,孫權佔據中間的江夏郡和南郡大部,劉備佔據江南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長江一線連同它的幾處重要據點都控制在孫權手中。劉備雖然在荊州佔據了較大一些的地盤,但劉備控制的地域與曹操控制的地域並不接壤,最重要的是,他沒有出口,因而其發展受到限制。”其次,劉備南征四郡並非是在曹仁撤離南郡之後。時間順序上,歷史並沒有像小說描繪的那樣分明,即先是東吳與曹仁交戰,爾後是劉備等趁勢攻佔南郡,再後是劉備等攻取荊南四郡。

實際上,小說中魯肅第一次催討荊州的情節歷史上並無記載。小說中魯肅第一次催討荊州對應的歷史時期劉備尚未著手“借荊州”(實際上是借南郡),故而劉備和諸葛亮以劉琦為藉口拒絕歸還荊州則是小說所虛構。在筆者看來,該情節的設計大抵是借鑑了劉備歷史上在南征荊南四郡前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讓荊州士民知有所歸的政治章法。

劉備孫權暗戰荊州?諸葛亮大哥神秘出手,單刀赴會或非武聖關羽!

魯肅第二次催討荊州

小說中,魯肅第二次催討荊州其背景是劉琦逝世,按照先前孫、劉兩家的約定,劉備和諸葛亮理應歸還荊州。但此次諸葛亮先是對魯肅一頓呵斥,爾後又提出取了西川便還荊州的主張,魯肅無奈,只得與劉備、諸葛亮立下文書並簽字作保。第二次催討荊州還引出了周瑜的計謀,即周瑜還借劉備喪妻之由,設下美人計,欲誘使劉備到東吳幽囚以此換回荊州。

歷史上,劉備此時亦未佔領荊州(實際上也是南郡),而只是開始著手向東吳“借荊州”(“借南郡”更為貼切)。《三國志先主傳》載:“(劉)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資治通鑑》亦載:“(建安十四年)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權以妹妻備……(建安十五年)劉表故吏士多歸劉備,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所謂“南岸地”按照饒勝文先生《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揚振與沉墜》一書的看法當指“南郡在江南的一部分土地”,油口為長江支流油水自武陵郡注入長江的出口,劉備自此有了一個從荊南四郡面向長江的出口。可是,饒勝文先生也指出“但長江一線的一系列佔領要點——如夷陵、江陵、巴丘、陸口、沙羨等——卻都控制字孫權的手中。這樣,劉備的發展仍受到江東勢力的這筆。劉備想要謀求下一步的發展,無論是向北還是向西,都必須改變這種態勢。”

可見,劉備至京口其主要原因並非政治聯姻,而是求東吳“借荊州”(借南郡)。故而,小說中魯肅第二次催討荊州的時段對應歷史上則是劉備剛剛著手求取“荊州”(南郡)的時段,小說中的情節及衍生故事,也並非都是歷史所記載,而是嫁接了幾段歷史故事(劉備喪偶、孫權招親、劉備至京口、周瑜勸孫權軟禁劉備等)重新改編而成。

此外,還要特別說明的是,歷史上,劉備至京口後,魯肅力排眾議,極力勸言孫權“借荊州”(借南郡)給劉備,從而才使得劉備正式在荊州有了發展的空間。

魯肅第三次催討荊州

小說中,魯肅第三次催討荊州其背景是程昱獻計讓曹操封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欲使孫、劉兩家反目。周瑜既領南郡,愈思報仇,故而魯肅再次為使前往催討荊州。而劉備和諸葛亮推辭以劉璋為劉備同宗不忍取之為由搪塞魯肅。魯肅無奈只得回稟周瑜,周瑜於是設下假途滅虢之計,欲借取西川之名趁勢奪取荊州。

歷史上,東吳方面確有攻取巴蜀的計劃,該項計劃魯肅、甘寧都有提及,周瑜還曾著手實踐,只是由於周瑜中道逝世,計劃未能如期進行。但歷史上並未提及東吳攻取巴蜀還附帶假途滅虢之計。而劉備方面,《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了劉備曾經聽取主薄殷觀的建議,拒絕讓孫權的人馬借道取川,但也未說明是為了防止東吳假途滅虢之計。

因此,小說中魯肅第三次催討荊州以及東吳假途滅虢之計大抵也是借用了歷史上東吳曾經謀劃的攻取巴蜀但未能成功的計劃同時融合了殷觀對劉備的勸說以此演化成魯肅第三次催討荊州的全過程。

劉備孫權暗戰荊州?諸葛亮大哥神秘出手,單刀赴會或非武聖關羽!

諸葛瑾催討荊州

小說中,諸葛瑾作為東吳使臣催討荊州其背景是劉備已攻佔益州卻不提歸還荊州(依據是魯肅第二次催討荊州立下的憑據),於是張昭獻計讓諸葛瑾去催討,並建議孫權拘押了諸葛瑾一家老小欲以同胞之情阻卻諸葛亮的行動。劉備起初答應先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留守荊州的關羽深知劉備之意,嚴詞拒絕了諸葛瑾,並驅逐了孫權派往三郡上任的官員,最終,在劉備、諸葛亮和關羽的周旋下,諸葛瑾空跑幾個來回,只討得了劉備取了東川、漢中再還荊州的允諾。孫權聞言大怒,責令魯肅討還荊州,由此引發了魯肅請關羽赴宴,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同時,小說中劉備最終派遣伊籍為使歸還給東吳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是因為曹操取了東川,對西川形成了壓力,故而為了分散曹操的注意力,諸葛亮設計歸還東吳三郡並讓東吳攻打合肥,以此牽動其勢。

劉備孫權暗戰荊州?諸葛亮大哥神秘出手,單刀赴會或非武聖關羽!

歷史上的荊州角力

相比於歷史上並無魯肅三次催討荊州的情節,諸葛瑾催討荊州的情節歷史上卻有相關記錄。如諸葛瑾為使者、劉備以取涼州後再還荊州為由推辭、孫權派遣官員前往赴任、關羽驅逐孫權派遣的官員這些情節都有歷史明文記載。但也有部分內容或為小說虛構、或為小說嫁接,或為小說修改,與歷史記載並不相同。

首先,歷史上沒有記載東吳方面派遣諸葛瑾去催討荊州是為了利用同胞之情來限制諸葛亮的行動,也沒有記載孫權聽從張昭建議拘押諸葛瑾一家老小為質。其次,沒有記載諸葛瑾前往荊州向關羽請求交割三郡的情節。再次,歷史上,關羽驅逐孫權派遣的官員後,孫權馬上動用武力,一度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並與關羽對峙,劉備聞報親自率軍趕到前線,雙方的關係變得十分緊張。而不是小說中所言責令魯肅再去催討荊州(筆者按:而歷史上真正的“單刀赴會”主角大抵是魯肅。)。最後,劉備最終讓出三郡主要是迫於自身受到來自曹操方面的壓力,需要急急回兵對抗曹操,而並未明確有記載劉備意欲讓孫權襲擊合肥以牽動曹操的內容。

由此可見,小說在描述諸葛瑾討荊州這一情節時,是有意選取了歷史的部分內容,同時隱去了重要的東吳方面動武的記載,把諸葛瑾催討荊州的情節仍舊塑造為文戲,以東吳方面催討無果的方式結局。

綜上所述,小說中魯肅三次催討荊州,於史皆無明確記載,諸葛瑾討要荊州於史有載,但其結果小說和歷史卻並不相同。實際上,在筆者看來,歷史上東吳催討荊州的頻率並不似小說中那樣頻繁,但既有催討,定然附有相應的軍事行動。而東吳每每催討荊州卻又無果的無奈形象是小說所塑造的,在歷史上,東吳在對待荊州問題上態度要比在小說中強硬得多,若不是劉備因自身利益問題及時做出退讓,孫、劉兩家之間很有可能因荊州的歸屬問題引發一場大戰。

TAG: 荊州劉備催討魯肅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