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一個月,少年皇帝順治終於奪下了被封禁數年的皇權,成為真正的天子。

隨後,在孝莊太后的安排下,順治領著一隊人馬,踏上了親政後的第一次狩獵之旅。與以往不同,這次狩獵隊伍裡,多了幾個手拿羅盤的堪輿術士。

狩獵隊伍走走停停,全然沒有滿清八旗狩獵活動該有的迅速與快意。順治帶著這支隊伍兜兜轉轉來到了距紫禁城300裡開外的河北遵化豐臺嶺、馬蘭峪一帶。

原來,順治此行名為狩獵,實則是為自己擇選百年後風水吉穴,修建皇家陵園。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順治皇帝畫像。圖源:網路

登臨豐臺嶺之巔後,順治翻身下馬,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翠玉扳指取下,小心翼翼地投落山間。

之後,當著眾王公大臣的面,順治宣佈:

“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扳指所落,即為佳穴,可以興工。”

伴隨扳指的落地,豐臺嶺正式改名“昌瑞山”,成為日後大清帝國近300年的皇家陵園——清東陵的所在。大清入關後的第一座帝陵——清孝陵的營建,亦隨之進入籌備階段。

01

順治帝親選的豐臺嶺、馬蘭峪“吉地”,的確是當時京郊少有的風水寶地之一。

按照風水學理論,一座好的陵寢需符合前有照山、近有案山、後有靠山的標準。清孝陵後有燕山支脈豐臺嶺,前有影壁山,遠處更有金星山,三者連成一線,風水極佳。這裡早在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就進入了皇家陵寢的備選方案。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順治帝孝陵的風水示意圖。

只不過,豐臺嶺與綿亙的長城連為一線,隸屬京畿外圍,在明代的時候,這裡曾發生過多次戰役。考慮到皇帝身後的萬年太平,明廷最終放棄馬蘭峪,選擇京西的昌平天壽山。

等到了崇禎年間,十三陵區內可用的皇帝萬年福地已消耗殆盡。為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崇禎皇帝又將目光投向了京東的馬蘭峪。

當然,崇禎無緣等到陵寢開工,便被迫在煤山上吊死。

但這也說明了一塊好地方是絕不會走寶的。永樂、崇禎先後看中的馬蘭峪,最後還是成了清朝皇帝的百年安居之所,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選定了合適的安居之所後,順治並沒有著急給自己蓋大墓。

那時,各地戰爭頻發,清軍入關後四處圈地。親政後的順治進入了一個大刀闊斧改革的時期。

首先,根據實際情況,他推翻了自多爾袞時代就一直實施的圈地陋習,要求八旗子弟向漢族人學習,辛勤耕種,自給自足。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漢家天子,從小沒讀過什麼書的順治,開始像小學生一樣,瘋狂汲取儒家知識。

據史料記載,順治每天除了處理日常的軍國大事外,剩餘的時間都在研讀儒家經典。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他甚至取消了每天視朝的慣例,令官員以月內逢五之日再入宮商量國家大事,平常批覆奏摺即可。

持續高強度的學習,讓順治幾近嘔血,但經過幾年的惡補,他的漢文化水平已讓人刮目相看。

隨後,在儒家“文教治天下”的理念指導下,順治開始著重褒揚前明的忠孝節烈。他數次親祭明陵,為崇禎立碑,頌揚他的勵精圖治,憐憫他的施政無奈。

順治的自主表態,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滿、漢之間尖銳的矛盾,為大清帝國之後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順治卻不是什麼長壽之君。勘定好自己的萬年吉穴僅十年後,時年24歲的他匆匆駕崩。

關於他的人生結局,民間流傳最廣的當屬其在董鄂妃去世後,看破紅塵,上五臺山出家。因此,傳說斷定,在清東陵內的順治帝陵是空的。

根據考古研究,順治孝陵內確實僅有皇帝的骨灰。但這一切的安排,都來自於順治生前的交待以及滿族人傳統的習俗。

為了給自己的皇阿瑪歌功頌德,康熙皇帝在順治孝陵前立了塊“神功聖德碑”。碑文中特地提到:

“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孝陵神功聖德碑樓。圖源:圖蟲創意

順治駕崩時,清軍入關也不過18年,滿族人對薩滿教的信奉仍相當虔誠。薩滿提倡火葬,身為群臣表率的順治帝,又怎會不堅定尊重滿族上下傳承多年的這項習俗?

順治的駕崩,著實讓王公大臣們倒吸一口涼氣。當時,各地戰爭依舊持續不斷,軍資靡費頗多,修陵又是項大工程,開銷是個大問題。

清朝皇帝都講究個“

”字,先帝陵寢若是修不好,指不定就會給康熙戴上一頂不孝的帽子。於是,大家開始往如何“多快好省”的角度上思考設計修建帝陵。

距離順治帝的年代不算遙遠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是一位愛好煉丹修道觀的“術士皇帝”。在他的統治下,紫禁城乃至京城附近道教建築雲集。為了體現皇帝的尊貴,當初嘉靖帝修道觀時,多采用了高規格的金絲楠木。如今,這些材料正好被二次利用,成為修清孝陵的最佳原料。

好不容易木料湊齊了,清孝陵的石料運輸卻出現了問題。

修陵期間,永定河上發大水,沖毀了京城交通要道盧溝橋。儘管事後官方對盧溝橋加以搶修,但清孝陵所使用的石材,數量之巨,體積之大,仍超出盧溝橋的承載力。考慮到工期緊迫,清廷出現了“石料橋上過”與“石料橋下過”兩種意見分歧。康熙帝更傾向於橋下過的方案。可單憑水上運輸,靡費過重不說,孝陵工期又得延長。

這時,在清廷任職欽天監監正的比利時人南懷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經過實地考察,南懷仁認為,如此大規模的石料運輸可採取絞盤牽引。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絞盤與滑輪組配合,形成一條傳送帶,透過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相互作用,將石料運送到河對岸。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朝帝陵中的文武石像生。上:文官石像生,下:武將石像生。圖源:圖蟲創意

果不其然,在現代力學的幫助下,石料按時送達,孝陵得以如期完工。

康熙十年(1671年),隨著孝陵神道上的最後一尊石像生被安放妥當,順治帝的安身之所陷入了沉寂。

02

清孝陵完工後不久,在它的東邊,康熙皇帝的景陵也慌忙地破土動工了。

與父親相比,康熙擇選萬年吉穴的時間稍晚。不過,作為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有大把時間為自己修陵建寢。

儘管如此,工部負責營建皇陵的官員們卻不敢稍加懈怠。因為,康熙帝孝誠皇后赫舍里氏英年早薨了。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朝服像。圖源:網路

與順治帝一樣,康熙帝也是位少年親政的天子。在正式掌政前,康熙的“皇權”主要交由以索尼、鰲拜等四大輔臣看管。

隨著時間推移,正值壯年的鰲拜逐漸耀武揚威,越來越不把小皇帝和老太后放在眼裡。於是,在祖母孝莊皇太后的安排下,康熙適時娶了四大輔臣之首、赫舍裡·索尼的孫女為皇后,以此制衡鰲拜。

雖然這只是一樁政治聯姻,但年少的夫婦間卻沒有什麼猜疑。婚後,二人迅速誕下一子。藉助索尼家族的勢力,康熙也成功扳倒了鰲拜,重奪皇權。

後來,康熙大權在握,除元配赫舍里氏外,後宮又多出了惠、宜、榮、德等諸妃。可無論如何,赫舍裡皇后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仍無可比擬。

在康熙以前,清朝皇帝(大汗)也曾有髮妻薨於他們之前。按照以往的慣例,若皇后或其他妃嬪死於皇帝之前,則一概燒成骨灰,放於暫安處,待帝王百年駕崩後,再一起請入皇陵。

但康熙以為,用滿洲入關前的習俗安葬愛妻甚為不妥。滿族入關前以遊獵為生,居無定所,先人亡故,滿族人不忍遠離,所以才將先人遺體火化儲存,但這實乃不得已的折中之法。既然清軍入關已久,理應因時定製,恢復土葬。

康熙決定先將愛妻的棺槨暫厝於京北鞏華城。同時,降旨交待工部:

“著將地宮先行修造,其餘一應工程,侯國用充足之日,次第舉行,著即選擇吉期並應行事宜,詳議以聞。”

如此,帝陵先葬皇后之例,遂成了後世清帝依次效仿的祖制。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景陵隆恩殿。隆恩殿為奉安皇帝神位的大殿,清景陵隆恩殿供奉康熙皇帝及四後一貴妃的牌位。圖源:攝圖網

赫舍里氏死後,在孝莊太后的干預下,康熙又立了四大輔臣之一遏必隆的女兒鈕祜祿氏為後。陪伴康熙數年後,鈕祜祿氏也香消玉殞。於是,當景陵地宮完工後,原本孤單謝幕的赫舍里氏不再寂寞,在那座新建的景陵地宮中,她與鈕祜祿氏靜靜等待著與康熙的再度重逢。

這一等就是40多年。直到康熙六十一年,皇帝以高齡駕崩後,三人才在地宮重逢。在這40多年的時間裡,景陵摒棄了從前歷代帝王為防腐而設的入葬即落鎖的規定。在清代地宮九券四門的形制內,工部臣子們設定了幾道臨時關閉的木門,用以將幾個墓室臨時隔開,待康熙入住後,最後落鎖。

儘管工序複雜,但康熙的景陵從整體規劃和佈局上都遜色於順治的孝陵。孝陵在陵前神道上放置文武石像生十八對,康熙不敢逾越,便只在神道上給自己安排了文武石像各五。

為了讓後世帝王死不忘祖,景陵在建造時參考了《周禮》中

“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的說法,給景陵主幹道上修建一條分支神道與孝陵相連,取承繼孝陵之意。康熙的這種降階祭祀方式,給後來相繼安葬於此的乾隆、咸豐等皇帝提供了參考。在之後修建裕陵、定陵時,有司也有意識為清代皇帝延續昭穆建制,使整個清東陵陵區看起來脈絡清晰,秩序有別。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東陵景陵神道。圖源:圖蟲創意

03

但是,康熙之後繼位的雍正,並沒有將父親確立的墓葬規矩延續下去。

作為康熙的四阿哥,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是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大贏家。他即位時已45歲,歷史既沒給他更多的尋陵時間,也沒給他更長的壽命。可即便如此,近乎工作狂的雍正還是決定先將尋陵事宜先放一放。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過了五十大壽的雍正,才想起來要為自己的後事著想。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雍正皇帝的神功聖德碑。神功聖德碑主要記載皇帝的生平事蹟,上有皇帝的廟號、諡號。圖源:圖蟲創意

為此,他專門找到得力親信、怡親王胤祥,讓他帶著皇家堪輿術士及一眾官員到孝陵、景陵附近去尋找一處合適的葬地。

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雍正本來打心眼裡贊同康熙早年作出的陵寢制度規劃。可自從鬥贏眾兄弟,成為九五之尊,雍正也知道,必須要有足夠的震懾力才能使眾兄弟以及天下臣民信服。這種震懾力不僅需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以雷霆手段進行殘酷鎮壓,還包括在地下世界的神靈震懾。因此,如何在合理的帝王墓葬規範下,為自己修建一座驚天地泣鬼神的陵寢,就成了雍正皇帝的夙願。

有胤祥及大清皇家堪輿師的努力,雍正終於找到了一處相當滿意的風水寶地——九鳳朝陽山。

然而,就在陵寢開工之際,工部施工人員卻發現此地風水雖好,但穴中之土帶砂石,非常阻礙施工,且建成後易有塌方滲水事故發生。

從陵寢萬年太平的角度出發,雍正只能被迫放棄九鳳朝陽山,重新尋找吉地。

很快,在眾多備選方案中,胤祥及眾大臣又為雍正選出了保定泰寧山的天平峪。他們提到新的萬年吉地

“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

。雍正本人也頗為歡喜。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朝兩處帝陵與北京(紫禁城)的位置關係圖示。

但早些年康熙模仿漢人定下的昭穆制度即擺在面前,如果雍正以後要躺在這兒,則勢必要反對康熙定下的規矩。雍正為此相當頭疼。他急令身邊的大學士及九卿等儘快議出細節,讓其能繼續保持大清“孝治天下”的根本方針。

大臣們集思廣益、引經據典,很快便在眾多古籍中找出一條說法:

“歷代帝王營建之地……唐高祖、太宗、高宗、元(玄)宗分見於今三原、醴泉、乾州、蒲城等處,其間相去遠者四五百里,近亦二三百里。”

按照他們的意思,自古帝陵的距離並沒有明確的規範,只要有氣運相連之處即可。而泰寧山天平峪,雖與孝陵、景陵相去數百里,但它們都在京城周圍,

“同居畿輔,並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

有了大臣們的背書,雍正帝遂立即拍板,擇選天平峪修建泰陵。自此以後,在京城的西邊,清西陵為日後駕崩的大清帝王提供了又一處永享太平之所。

為了不給父親雍正添麻煩,乾隆在位期間便將康熙定下的昭穆制度做了小小的修改,即日後隔代之君共葬一陵區,以免

“孝陵、景陵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

按照乾隆的設想,在他之後的嗣皇帝們可以根據康熙訂立的昭穆制度,在東、西陵間切換葬地,不致日後背棄祖宗,更不會再出現當年崇禎皇帝因昌平天壽山無餘地,而需要在倉促間尋覓安身之所的亡國之象。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西陵泰陵。圖源:攝圖網

於是,乾隆自己的裕陵選在了清東陵,陪爺爺康熙;乾隆的兒子嘉慶則毫無選擇餘地,聽從安排到清西陵營建昌陵,陪爺爺雍正萬萬年。

04

乾隆的設想固然有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可王朝的命數並不由乾隆說了算。

歷經了嘉慶、道光兩代,清朝的國力每況愈下。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火中,遠在大西洋彼岸的日不落帝國用更為先進的武器,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從此,沉浸在盛世餘暉下的大清王朝進入了千瘡百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

作為此時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皇帝深受打擊,這是他執政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戰。

為了讓前線的大清將士們奮勇殺敵,身為皇帝的他在宮中大搞素食主義,令行節儉。史料也稱他喜歡在自己的龍袍上打補丁。如果有哪位大臣敢在道光面前穿新衣上朝,即被視為“大不敬”,不死也得脫層皮。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略顯狹窄的清道光皇帝慕陵神道。圖源:圖蟲創意

事實上,道光帝這種節儉只停留在表面上。對於自己的身後事,這位皇帝還是有著更加主觀的意識和崇高的追求。

在清代諸帝中,道光是最早確定萬年福地的帝王。根據昭穆相間的規矩,他理應在清東陵為自己建陵。但在看完所有陵寢位置的備選方案後,他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要在京郊西南王佐村給自己修墳。

原因是,那裡安葬著他的髮妻孝穆皇后鈕祜祿氏。

儘管道光的初心與康熙一致,但這種異地建陵的方案卻打動不了群臣的心。在各方的勸進下,道光最終還是接受了在清東陵建園寢的辦法。

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十七,拗不過大臣的皇帝只能安排大學士戴均元及工部官員前往東陵相地。

由於東陵位置事先已經規劃好,這群大臣僅用了不到一個月就相到了合適的吉穴。

為了滿足道光對王佐村的戀慕之心,戴均元等人在找到風水寶地之後,還不忘在奏摺中跟道光帝彙報:

“東陵界內之山為幹龍,王佐村福地為支龍。支龍吉穴縱然全美,總不及幹龍都會之區。”

或許是看到大臣在尋陵一事上盡心盡力,道光也不再固執己見,趕緊下令有司開工,並有序安排孝穆皇后遷陵事宜。

然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寶華峪道光皇陵剛竣工,就爆出了工程質量問題。

道光八年(1828年),在孝穆皇后梓宮奉安寶華峪地宮後不久,道光帝心血來潮,提出想要在生前先看看皇陵。按照慣例,在皇帝謁陵前,內務府官員應先行到皇陵準備一切拜陵事宜。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西陵的石五供。石五供為明、清帝后陵前常設的祭祀用具,也稱石五獻。圖源:圖蟲創意

當內務府官員準備就緒時,卻偶然發現皇陵地宮的牆根上有水痕。這種現象,在歷史上被稱作“皇陵滲水”。

在封建迷信的年代,陵墓被看作是帝王的最後歸屬。皇陵滲水,搞不好是殺頭的大罪。不敢耽擱的大臣,趕緊將地宮現狀寫成快報呈送道光帝。

道光帝極為重視,奏報一到,立馬啟程趕往東陵。

誰知,當道光帝命人開啟地宮後卻發現,情況比他看到的奏報還要嚴重。當時,地宮積水最深處已有一尺六寸,而孝穆皇后的棺槨也被泡水二寸。若不及時處理,假以時日,他們夫妻倆到了地下,就只能泡在水裡了。

這種情況,在清代帝陵中並不少見。以往乾隆的裕陵、嘉慶的昌陵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滲水。對於這些無法避免的地宮施工瑕疵,先帝們一般都是及時發現,及時補救。對於涉事的大臣,朝廷普遍的做法也是該降職降職,該罰錢罰錢。

道光帝這次卻一反常態,下手尤為狠重。

在給涉事大臣的聖旨中,他破口大罵辦工大臣“喪盡天良”。諸如帝師戴均元等,均被革職抄家,交部嚴加議處。即便有如莊親王綿課,在帝陵出事前便已身故者,道光帝也沒打算放過。

眾所周知,莊親王爵乃清朝鐵帽子王爵之一。按照清廷既定規矩,鐵帽子王爵世襲罔替,王若獲罪,只罪其人。道光帝不惜違背祖宗意願,愣是將已襲爵的綿課後人降為郡王,逐漸邊緣化。

所幸,在皇太后的勸說下,道光帝才沒將所有大臣逐一祭旗。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圖源:網路

鬧完這麼一出,該修的陵還得修,大臣們頂著壓力又向道光提出了補救的方法。但道光帝對這種言論已極度反感,在給大臣的批覆中反覆強調:

“尚雲設法修理者,是何肺腑之言,可笑之至!”

總之,按道光帝的意思,想讓他睡進原來的坑,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眼看皇帝有選新福地的意思,大臣松筠趕忙進言,孝陵、裕陵的東北角一帶,堪輿師們當初也曾將其列入備選方案,您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道光帝對此置之不理。

無奈,朝臣們只能根據道光帝給出的態度,在皇陵體系以外給他尋找合適的吉穴。然而,這些風水寶地在道光眼中皆不值一提。

除了王佐村,道光帝其實還看上了清西陵的龍泉峪。

在後來建成的清慕陵內,咸豐皇帝特地將老爹道光寫的一首詩刻成石幢,立於墓前。在這首詩中,道光寫道:

毋謂重勞宜改卜,龍泉想是待於吾。

人情可嘆流虛偽,天命難諶懍典謨。

鬱郁山川通王氣,哀哀考妣近陵區。

因時損益無非教,馭世汙隆漫道迂。

豈敢上沿諸制度,或能後有一規模。

心猶自慊增慚懼,慎儉平生其庶乎。

這首詩一開頭,道光就告訴世人,龍泉峪才是他命中註定的最後歸屬。正所謂“敬天法祖”,爺爺乾隆再大,也大不過天。身為天子,他必須遵從天意行事。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東陵神道上的石幢與石獅子。圖源:圖蟲創意

然而,實際上這也是一套說辭。在他交待大臣們具體落實建陵事宜時,他才道明原因:

“皇考仁宗睿皇帝(嘉慶)、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子臣依戀之忱,庶符夙願。”

搞了半天,皇帝原來是想“子隨父葬”。

遵旨辦事的大臣不敢稍加懈怠,立即組織人員前往西陵開工。

經過多方努力,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重新選址建設的清慕陵全線竣工。為了體現道光帝節儉的“意識”,營建者們費盡心思蓋了座外表看起來相當寒酸的皇陵。它沒有以往歷代皇陵中可見的明樓、方城,地宮外表也沒有采用清朝皇帝專屬建築套裝——黃琉璃瓦+紅牆,就連先帝們通用的功德碑,在慕陵也見不著。

不過,為了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道光帝也不是沒想過用其他方式彌補。

在擺放皇帝靈位的慕陵隆恩殿內,道光帝為自己準備了全金絲楠木架構的享殿。裡面配備了全金絲楠木方格雕龍天花板,以取“萬龍聚會”之意,彰顯其至尊無上的地位。這種奢華程度,即便是後來的慈禧也望塵莫及。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全金絲楠木結構的慕陵隆恩殿。圖源:圖蟲創意

為了徹底解決地宮滲水問題,道光的慕陵還採用了地下排水的形式,弄了條龍鬚溝,以保障皇陵萬年太平。

05

後面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帝陵的風水再好,也保不住大清江山的永世長存。而伴隨著帝王深埋地下的傳說與珍寶,則始終在勾起盜墓者的蠢蠢欲動之心。

清朝剛滅亡那會兒,北洋政府曾出臺《優待清室八條》,明確將東、西陵列入國家財產的範疇,由政府派專門的護陵大臣負責看管維護。

不過,在軍閥混戰、土匪當道的年代,政府守陵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就在慈禧太后入葬清東陵後的十餘年內,花了清朝9代帝王、200餘年心血打造的東、西皇陵群即遭“滅頂之災”。

大清帝陵簡史:風水再好,也逃不過洛陽鏟與炸藥

▲清西陵石牌坊。圖源:圖蟲創意

在一群群蜂擁而至的盜匪中,既有道貌岸然的大軍閥孫殿英,也有出生卑微的彈棉工人王紹義。更有甚者,連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也念起了祖宗的珍寶。

或許,要保證帝王們的身後太平,就應如漢文帝所言: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

否則,風水再好,陵寢再富,也逃不過盜墓者的洛陽鏟和炸藥。

參考文獻:

徐廣源:《皇陵埋藏的大清史》,東方出版社,2012年

於善浦:《清代帝后的歸宿》,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杜家驥:《清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TAG: 康熙皇帝道光帝順治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