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如嚼雞肋

成語故事:如嚼雞肋

如 嚼 雞 肋

雞肋:雞的肋骨。比喻對事情的興趣不大或少有實惠。

近義詞:味如雞肋、索然無味

反義詞:津津有味、有滋有味

出處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譯文: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雞肋這東西,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了又怪覺得可惜的。就如同現在的漢中,大王是想要退兵了。”

故事

成語故事:如嚼雞肋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實力相當,魏國實力稍強。三國誰也不能單獨消滅誰。曹操雄踞北方,三國中土地最廣。手下能人志士甚多。其中有一個叫做楊修的,才高八斗,十分有才華。楊修當時是曹操的主薄(相當於後勤部長)。

有一年,曹操出兵漢中,準備奪取漢中。因為漢中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非常多,是蜀國劉備最重要的產糧地,漢中地勢平坦。控制了漢中也就斷了劉備的根基。

當曹軍進駐漢中以後,與蜀軍對峙,雙方都堅守不出,等待對方先行進攻。但是對峙了許多時日後,曹操發現有很多情勢對自己很不利,自己遠道而來,糧草供應不足,前線士兵很難吃飽肚子。而且當時恰逢連日陰雨,地面泥濘不堪,走路都很困難,更別說糧草供應了。這時候變得很尷尬,進也不是,守也不是,曹操是十分好面子的人,此時退兵的話又很沒有面子,出兵一次什麼都沒撈到就空手而回,威信顏面就會掃地,但是士兵們都已經十分厭煩了,都非常想撤軍,只是沒人敢說。

身為隨軍主簿的楊修也看出曹操的想法,只是不敢直接進言退軍,怕曹操怪罪。一天晚上,就在曹操猶豫不決到底退不退兵的時候,廚房裡送了一盤燉雞進來,曹操邊吃雞的同時仍在思考著。這個時候下屬進來向曹操請示晚上的口令是什麼,曹操心不在焉隨口說了“雞肋”兩個字。

請示口令計程車兵出來後楊修連忙問士兵今晚的口令是什麼,士兵說是口令是“雞肋”。楊修聽後捋了捋鬍子,點點了點頭。於是楊修自作主張,就叫勤務兵把他的行李收拾好。旁邊的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道:“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在心裡面已經把漢中當成了雞肋,他留在這裡也覺得沒什麼味道了,所以我們很快就要回去了。”

不到一會,全軍計程車兵都開始收拾行裝,迫不及待的準備撤軍回家了,場面十分混亂嘈雜。曹操聽到外面嘈雜的聲音。出來一看,全軍計程車兵都在收拾行裝。曹操不解,抓住一個士兵就問:“蜀軍偷襲嗎?”士兵跪地說不是,是您說準備撤兵的,我們正在收拾東西。曹操氣的不打一處來,因為他從來沒說過要撤兵。於是曹操很快就知道是楊修擅自主張,導致軍心大亂。

曹操抓住楊修,問為啥擾亂軍心,胡亂釋出撤兵命令。楊修說:曹公口令“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在心裡面已經把漢中當成了雞肋,他留在這裡也覺得沒什麼味道了,這難道不是您想要撤兵的意思嗎。曹操大怒,下令將擾亂軍心的楊修砍頭殺掉了。

其實,曹操一直想要撤兵,但是顧著面子強撐著。楊修自作聰明,結果導致被殺頭的命運。曹操找到撤兵的藉口,那就是:楊修擾亂軍心。楊修就這樣為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傳送了性命。

果然,在殺了楊修後,曹操沒過多久就下令全軍班師回朝了。

後來,人們就借“雞肋”來比喻乏味,說是“如嚼雞肋”,或“味如雞肋”。

TAG: 楊修曹操雞肋漢中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