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愛新覺羅·溥儀

一個時代的起起伏伏

光影中的傢俱

以人的角度,看歷史的興衰;以物的角度,觀新舊的更替。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幼年溥儀小像

一把龍椅的傳奇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影片開頭,幼年溥儀在蹣跚學步中,懵懵懂懂的坐上了這個代表至高權利的寶座;到結尾處,成為一名普通公民的溥儀在風燭殘年之際,又再次以遊客的身份坐上了這把椅子。

朝陽與夕陽,舊朝廷與新世界,物是人非。

不變的只有這把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修復後的太和殿寶座

由於電影是非常難得的實景拍攝,片中出現的龍椅也是經過特批後入太和殿內拍攝。

而這把椅子能出鏡還靠了一個人——朱家溍先生。

1959年的時候,朱老在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舊照片上看到了從前太和殿內的原狀。根據這張照片進一步查詢,在一處存放殘破傢俱的庫房中,發現了這個殘破的髹金雕龍寶座。

963年,故宮決定修復這把寶座,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總計用了木活、雕活、銅活共用766個工人才修復完成,重新陳列到了太和殿上,與雕龍髹金屏風再次成為搭檔。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電影中還閃現了另外一張寶座,遠觀則比較接近於清乾隆時期的御用剔彩雲龍福慶有餘紋寶座。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皇帝出行的排場:

我(溥儀)到宮中的御花園去玩一次,也要組成這樣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在這後面,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

有捧馬紮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在這些御前太監後面是御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面是御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

在最後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面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這個雜七夾八的好幾十人的尾巴,走起來倒也肅靜安詳,井然有序。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即使到了一個王朝最衰頹的時期,皇帝的架子還沒落下:羅傘、馬紮、衣箱、提盒、轎子……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乾清門舊影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滑稽的是,當袁世凱成為新任的民國大總統後,坐著汽車出行,也不忘讓後座的人給他舉起給皇帝御用的華蓋,腦袋後的辮子剪了,心裡的辮子還牢牢長著。

明式傢俱的身影:

對於書房,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是這樣描述的:

“這兩間書房,和宮裡其他的屋子比起來,佈置得較簡單:

南窗下是一張長條几,上面陳設著帽筒、花瓶之類的東西

靠西牆是一溜炕

。起初唸書就是在炕上,炕桌就是書桌,後來移到地上,

八仙桌代替了炕桌。靠北板壁擺著兩張桌子,是放書籍文具的地方;靠東板壁是一溜椅子、茶几。東西兩壁上掛著醇賢親王親筆給光緒寫的誠勉詩條屏。

比較醒目的是北板壁上有個大鐘,盤面的直徑約有二米,指標比我的胳臂還長,鐘的機件在板壁後面,上發條的時候,要到壁後搖動一個像汽車搖把似的東西。”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影片中,洋師莊士敦在毓慶宮給溥儀上課時,出現的便是明式的桌椅,一腿三牙的羅鍋棖方桌上,溥儀與溥傑這兩兄弟對桌而坐。雖本為親兄弟,但是世事弄人下,地位早就有了本質的差別。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溥儀坐的是四出頭的官帽椅,而溥傑坐的則是帶了方凳。君與臣,尊與卑,就在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中體現。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明 黃花梨裹腿雙圈卡子花方凳

這兒出現的明式傢俱,並不是什麼謬誤。而是明式傢俱作為中國古典傢俱的典範,自明朝中後期至清代甚至民國,在宮廷、王府乃至富賈之宅,一直都承載著室內重要陳設和實用器的功能。

並不是說,一過渡到清代或者清代某個特定時期後,明式傢俱就再沒使用了,全用的清式;清式與明式,頂多是“東風壓倒了西風”,而不是完全的“取而代之”。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像恭親王奕訢在恭王府的留影裡,所坐的也是明式風格的圈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但電影畢竟只是電影,是造夢的工具,也是導演自身觀念的一種探尋與表達。貝魯奇作為一名義大利人,天然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兒有著難以逾越的隔閡,反應在電影裡,自然也會有很多無法與史實一致之處。

比如影片中的轎椅,是將獨立的圈椅、交椅或者官帽椅放在有底座的臺子上。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然而在清代的陳康祺《郎潛紀聞》載:

乾隆五十五年上諭:‘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用資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嗣後已經賞馬之大臣,因有疾艱於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坐椅,旁縛短木,用兩人舁行入直。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轎椅是在椅子旁綁縛短木,並無承座。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當時朱家溍先生就曾經寫信評論過《末代皇帝》中的場景與佈置:

從這次長談,我感覺這位導演的設想和要求與我的設想距離很大,簡直是

南轅北轍

。不過,他請我去現場看看,我還是答應了,但我宣告是以來賓身份去的。在此期間,老友盧燕女士來談她在影片中演太后的事,她說,

在這部影片裡讓西太后臥病在一個有許多泥塑神像的大殿裡,這是可能的嗎?我告訴盧燕,這是不可能的,無論帝、後、妃、嬪、太后,無論在紫禁城內,或苑囿如中南海、頤和園,凡是寢宮,儘管室內裝修陳設多麼華麗,但必然是住宅式。例如現有的紫禁城內西六宮,或頤和園的樂壽堂、宜芸館等等,都是可以作為寢宮用的,絕不可以睡在太和殿,因為那是舉行典禮的場所。例如太和殿,室內都是銀硃油柱,貼金彩畫棟樑,頂有天花藻井。西寢宮的室內必然細木雕飾裝修,不著油漆,頂棚糊紙等等特點

。這兩種型別的房屋尚且不能相混使用,何況廟宇中有神像的大殿呢?

廟也不是不能住,例如北京西山大覺寺內西院四宜堂、憩雲軒等,都屬於廟內的行宮,雍正和乾隆都曾經住過,有御製詩為證。但雍正和乾隆住的四宜堂都是寢宮式的裝修陳設,和高階住宅是一樣的,他們在大覺寺決不能住在天王殿或羅漢堂。

幾天之後,這個攝製組在北影廠開拍,導演接我去現場,果然有一座搭的佈景好像石窟的塑像群,這就是盧燕女士所說的那件事,我向導演提出:“清代皇宮的生活方式,沒有睡在這種環境裡的。”又看見一座很奇怪的大門,導演說:“這個佈景,就是醇王府的府門。”我聽了立刻告訴他:“醇王府就是現在後海北岸中央衛生部的房屋,格局並沒有什麼拆改,要搭景就照現存實物仿做,怎麼弄成這種怪樣呢?”導演說:“那個真的醇王府不夠偉大,所以設計這樣一個佈景。”我又告訴他:“府的建築,沒有進了大門迎面便是一座樓的格局,應該大門裡面的第二個建築是儀門。”他說:“根據劇情需要一座樓在這裡。”那天是第一次開拍,我看見府門院落迎面這座樓上出現了許多劇中人女性角色,這也是當時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因為當時一個大家庭是內外有別的,不能一進大門便看見許多內眷。

他們陪著我又看服裝、化妝。我認為處處有問題,不過當我舉例提出一個問題時,他們就拿出一本書裡面某一個圖來當根據;姑且不論圖片的可靠性如何,因為引用一張圖片,即使是真實可靠,同時還要對這張圖片深入理解。譬如有一人著某一裝束的照片,如果沒有徹底明瞭它的時間、地點、特定環境而引用仿效,就很可能發生錯誤,更何況根據的來源不可靠呢?據我接觸到的上述幾個鏡頭和服、化、道的部分,根本談不上藝術真實和自然真實,也可能整部影片很好,只是我所接觸的小部分不好,那就不得而知了。

正如朱先生所提到的那樣,影片開頭中,慈禧出場的那一幕,宮殿之中煙氣繚繞,本是皇宮居所的大殿,卻被豎著一排排羅漢像,離奇又怪異,更接近導演的東方情景臆想。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歷史上真實的溥儀

提到溥儀,就一定會提到這個影響他一生的老師——莊士敦。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莊士敦眼中的紫禁城:

紫禁城的建築不論它們的大小與功能如何,其結構全都類似。石頭地板上鋪著絲毯。雕刻精美的屏風安置在柱與柱之間,為每座大廳和宮殿創造出各自的隱密空間。房屋裡都是精雕細刻的木製頂棚,門框和牆面同樣也裝飾華美。許多雕刻品塗著油彩或鍍著金,隨處都可以見到皇帝的象徵——龍。多彩而陰鬱,構造簡單而裝飾繁瑣,這些建築物就像皇帝的身份一樣處於自相矛盾之中。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養心門舊影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翊坤宮內景

也正是老師莊士敦的影響,溥儀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西化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幾乎全部向西方看齊。

溥儀作為一個至少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對於中西之別居然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外國人的東西,一切都是好的,而對照之下,我覺得在中國,除了帝制之外,什麼都是不好的

。 一塊留蘭香牌口香糖,或者一片拜耳的阿司匹靈,這幾分錢的東西就足夠使我發出喟嘆,認為中國人最愚蠢,外國人最聰明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玩兒了一次“二次曝光”的溥儀

坐具上已經是非常明顯的西洋風格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西式庭院中的溥儀

日常的西裝、不離身的眼鏡、玩玩相機汽車桌球這類時髦玩意兒,和西方的貴族子弟別無二樣。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在飲食方面,溥儀同樣被英語老師莊士敦打開了新世界大門,從此愛上西餐一發不可收拾。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儲秀宮後殿 麗景軒

在故宮的時候,溥儀就設了做西餐的“番菜房”。還把麗景軒改作了西餐廳。

1922年大婚典禮後的第三天,溥儀還專門派人到北京飯店買了糕點和香檳舉行西式酒會招待各國駐京使節。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他還特意為西餐寫過一首打油詩,大家可以一起來欣賞一下:

明日為我做西菜,

牛肉扒來燉白菜;

小肉捲來烤黃麥,

葡萄美酒不要壞。

在居住上,不論是建築還是傢俱,溥儀也頗鍾愛西式。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溥儀在天津租住的張園,就是一箇中西合璧的院子。

園子主人是張彪,當時年近七旬,內心裡作為一個遺老依舊尊溥儀為君,不僅特意免費提供了園子,還按著溥儀的喜好定製了英國恵羅公司的豪華歐式傢俱,裝潢宅內西洋式的建築。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後來居住的靜園,也是以西式為主,只點綴了部分的中式傢俱。如果不說,很難想象這是一名中國皇帝流亡時的居所。

會客廳裡的屏風: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書房裡民國味的褡褳桌和博古櫃: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後來溥儀到了長春,偽滿宮廷裡自然也全按西洋那一套來。

自然也設了西膳房,1934年7月,溥儀的父親載灃帶著溥儀的弟弟妹妹們到這兒,“皇帝”大擺家宴。但此宴早已和以前的宮廷宴飲相聚甚遠,吃的是西餐,座次排列用的也是西式規矩,還學了洋人安排了西洋的宮廷樂隊在餐時伴奏。

末代皇帝:永遠找不回的龍椅

如今留存的偽滿皇宮的賜宴廳

溥儀回憶錄裡原話是這樣寫的“

他們愛奏什麼就奏什麼,反正喇叭一吹起來,我就覺得夠味。

食不醉人、酒不醉人,而人自醉。

讓最好的傢俱傳承有序

明清傢俱研習社

TAG: 溥儀傢俱明式太和殿莊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