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中國古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皇位繼承方式上採取“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西周之後,歷朝歷代大多采用這種皇位傳承方式。依靠這一套傳承方式,皇位得到了延續。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立嫡長子不立賢明,實際上也有不少弊端。皇帝的眾多兒子,各個兒子才能和性格不一樣,嫡長子未必是最優秀的那一位,甚至有可能是能力較差的那一位。中國古代曾經出現過不少能力不夠的嫡長子。

晉惠帝司馬衷本來是司馬炎的嫡次子,兄長司馬軌去世之後,成了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不僅不優秀,而且還是一位有智力缺陷的皇子。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司馬炎最終還是確立司馬衷為皇太子。司馬衷即位之後,根本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最後出現了八王之亂。司馬衷在位期間,西晉逐漸走向了滅亡。如果司馬炎改立其他皇子為皇太子,西晉的國祚可能會更長。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嫡長子繼承製的缺點非常明顯,一不小心就將皇位傳給了能力不夠的皇子。既然嫡長子繼承製有缺點,為什麼皇帝不改變這種狀態,改立賢子呢。

其實古代不少皇帝在選擇皇太子人選的時候,會有多種考量,比如在嫡長子、賢子、愛子之間徘徊。劉邦晚年曾經出現“換儲事件”,劉邦在嫡子和愛子之間不斷徘徊,最終還是選擇了嫡長子劉盈。劉邦的“換儲事件”,間接導致戚夫人母子慘死。當然古代也有一些皇帝不立嫡長子,而立其他兒子,比如唐太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個兒子,最終即位成為唐高宗。

古代不少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文帝、漢昭帝、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既然古代有這麼多非嫡長子的皇帝,說明嫡長子繼承製並非牢不可破。那麼為什麼古代還要立“嫡長子”呢?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嫡長子繼承製固然有缺點,但是優點也非常明顯。總得來說,嫡長子繼承製的優點多於缺點,否則也不會成為古代最主要的皇位傳承方式。

嫡長子繼承製實際上是父死子繼的一部分。商朝時期,王位的傳承方式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兩種。西周時候,基本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建立之初,實際上與宗法制相輔相成。宗法制是嫡長子繼承製的理論基礎。宗法制度下,君主的后妃、兒子都做到了長幼有序。君主的眾多后妃中,皇(王)後的地位最高,相當於是君主的妻子;其他妃子只相當於君主的妾。

妻妾地位差距明顯,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有一定差距。皇后所生的兒子為嫡子,妃子生的兒子為庶子。嫡長子繼承製與宗法制相輔相成。西周確立嫡長子繼承製之後,歷朝歷代也基本上延續這種制度。儒家學說更加註重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從思想方面強化了嫡長子繼承製。隨著宗法制和儒學深入人心,嫡長子繼承製也深入人心,嫡長子繼承製度帶來的“正名”理念也深入人心。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人心所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王朝的命運,皇帝不得不考慮人心。嫡長子成為儲君名正言順,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皇帝為了後世皇位的穩定,自然也不會輕易挑戰嫡長子繼承製。選擇一個能力較低的儲君,總比選擇不被正統接受的皇帝要強得多。

擁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皇子可能是嫡子、賢子、愛子等。只要是皇后所生的兒子就是嫡子,皇帝生的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嫡子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母親是不是皇后。賢子和愛子的判斷標準就比較多,也比較主觀。愛子就是皇帝喜愛的兒子。這個兒子可以是嫡子,也可以是庶子。古代不少皇帝也想立愛子為皇儲,比如劉邦與愛子劉如意、明神宗與愛子朱常洛、道光帝與愛子奕訢等。愛子判斷標準非常主觀,而且也有可能隨時發生變化。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賢子的判斷標準也很多,也比較主觀,到底誰是賢子真不好說。有的皇子可能真得比較賢德,有的皇子可能是有意裝賢德。諸多皇子中,可能不止一個賢子。如果要是立賢子的話,到底立哪一個賢子呢?古人無法為“賢”評分,也無法知道哪一個皇子最“賢”。由於判斷“賢”的標準不一,而且也比較主觀,所以不少皇子都覺自己比較賢。有時候皇帝覺得“賢明”的皇子,大臣們不一定覺得賢明。

相對來說,嫡子的判斷標準最簡單,也最容易判斷。皇帝以嫡長子為儲君的時候,大家的參考標準也比較統一,更容易統一思想。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嫡長子繼承製最大的貢獻就是可以保持皇位傳承的穩定性。皇帝的權力太大,對於皇子的吸引力也特別強。如果皇帝選擇儲君的標準不是嫡長子,而是賢明皇子,眾多皇子就有可能發生爭奪。沒有多少皇子覺得自己不賢明,畢竟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皇子都覺得自己是最賢明的那一個,大臣們也都有自己心儀的賢明皇子。皇子們會為儲君之位展開爭奪,大臣們也會相互傾軋擁護自己支援的皇子。

康熙晚年的時候,廢黜了皇太子,眾多皇子都看到了爭奪儲君的希望,於是出現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康熙皇帝算是非常幸運的一位君主,自己可以安然離世。有些皇帝因為無法擺平皇子奪嫡,最終不得安享晚年。楊堅沒有擺平各個兒子,最終前太子被殺,自己也死於非命。李淵沒有處理好三個兒子的關係,最終出現了玄武門之變,自己也被迫讓位。楊堅和李淵之所以晚年不得安寧,很大方面因為沒有處理好嫡長子和“賢子”之間的矛盾。

古代為什麼立嫡長子不立賢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的確不容忽視!

如果賢子被立為儲君,並順利登陸,其他皇子也有可能挑戰他的權威。嫡長子繼承製有固定的標準,其他皇子不服氣也不行,頂多其他嫡子還有機會取而代之,庶子則沒有任何機會。大部分皇子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儲君,也就安心做一個太平王爺。嫡長子繼承製度保證了皇位安定有序的傳承,這種方式也保證了王朝長期延續和國家統一。

不少少數民族和國外政權,沒有采用嫡長子繼承製,導致皇位傳承次序不明確,最終出現了殘酷的皇位爭奪戰。由於爭奪皇位,統一的蒙古帝國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統一的查理曼帝國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皇帝無法處理好嫡子和賢子的關係,最終導致政權不穩定,甚至骨肉相殘、王朝覆滅。

TAG: 嫡長子皇子繼承賢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