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凌雲

摘要:二戰前期,德軍在歐洲所向披靡,閃擊戰的鐵蹄蹂躪了大半個歐洲,基本上沒有遇到對手。但是在俄羅斯廣闊的平原上,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抗擊。那麼在最為血腥殘酷的蘇德戰場上,一向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二戰時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二戰前期,德軍在歐洲所向披靡,閃擊戰的鐵蹄蹂躪了大半個歐洲,基本上沒有遇到對手。但是在俄羅斯廣闊的平原上,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抗擊。那麼在最為血腥殘酷的蘇德戰場上,一向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絕對是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之後!

德軍在蘇聯的第一次受挫,是在莫斯科城下。這一仗蘇聯人其實還是很肉頭,防禦戰略就是沒有戰略,跟幼兒園小朋友玩打仗一樣,拼命抽調兵力,組織民眾,把莫斯科用一圈又一圈的防線圍起來。平均佈置兵力,完全沒有重點,到臨開戰了,自己也覺得這樣不行,得預判德國人最可能的進攻方向進行重點佈置,悲劇的是蘇聯人判斷錯了!被德國人突破到最核心的防禦圈才總算頂住—— 這裡就產生一個後世軍迷圈爭論不休的話題:希特勒認為這時應該咬著牙不惜代價硬突進去。

但古德里安認為德國士兵不應該這麼消耗,應該退下來重新整頓一下,並戰場抗命吧部隊撤了下來,由此他隨後就被撤職調回國內。這是希特勒的政治視角和古德里安軍事視角的矛盾,這裡我們不討論誰對誰錯,只是從這個爭論看,這時的德國依然保持著主動選擇進攻時間和地點的權利,選對選錯是另一回事。

二戰時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接下來第二次受挫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一戰德國實打實輸了,但是可以讓保盧斯背鍋,每一個德迷粉絲都可以說這是保盧斯不行,而不是德國不行。當然軍事上的經驗總結,戰略戰術研討,可以以德國人的嚴謹,討論出這時德國兵力峰值擴張已達到極限,該收攏收攏,該縮短縮短,這是純軍事觀點。與斯大林格勒戰役政治、宣傳所需觀點不一樣,我們可以承認的無可爭議的一點,是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是知道自己會被包圍,他是有機會選擇撤退,但是他選擇服從希特勒的命令,沒有撤退,最終陷入蘇軍包圍。

而後希特勒答應他的後勤補給送不上來,援軍解圍打不過來,保盧斯沒有按希特勒的要求死戰到底,而是按西方傳統,彈盡糧絕時選擇投降。這個今天的軍迷圈同樣有第6集團軍到底還能不能打?有沒有必要打?是否在必敗無疑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慘烈,給蘇聯人一個更加慘烈的勝利?以此給蘇聯人以後的作戰加重心理負擔?這裡我們還是不爭論這些,只是以此說明保盧斯當時確實還有選擇突圍的機會。

二戰時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到了庫爾斯克會戰,戰前雙方物資積累階段,德國人已經知道時間拖的越久對蘇聯人越有利,然而高層已經心虛,明知對自己不利,還是寧可拖一點時間試圖多積累一點裝備物資。戰役開始後,各部隊屢屢打出教科書般的經典戰例,憑部隊過硬的軍事素養,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各種花樣百出,以少勝多。無奈蘇軍T-34坦克數量太多,猶如鋼鐵洪流,無窮無盡的打掉一層又上來一層,曼斯坦因用哈爾科夫這根同樣的棍子,打了蘇聯人兩次……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熬不下去的居然是損失了八百的自己?!

德國戰報坦克戰損失二百三十多輛,擊毀蘇聯坦克兩千多輛。蘇聯戰報損失六千多輛坦克,擊毀德國七百輛坦克,可是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國再也沒能組織起可以進行閃擊戰的裝甲叢集,損失更大的蘇聯人反而當時就還剩一千多輛坦克,可以組成裝甲叢集,就地反攻。關鍵是這一次德軍損失的官兵中,有三萬開戰以來就征戰沙場計程車官老兵,少了這批骨幹的德軍,士兵軍事素養上,被蘇聯迅速拉平並超越,此後的德軍,彷彿失去了靈魂。

庫爾斯克戰役之前的德軍,可以一個坦克師只剩下十五輛坦克的情況下,尤呼酣戰,還能主動進攻,尋找敵軍薄弱點,或自己突破,或給兄弟部隊製造戰機。庫爾斯克戰役之後的德軍,之前就以死硬狂熱著稱的黨衛軍裝甲師,居然會因缺編二十五輛坦克,交火之後就拼命四處求援。

二戰時趾高氣昂的德軍官兵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到無法戰勝蘇軍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庫爾斯克戰役,儘管蘇軍損失更大,戰術上德軍佔盡優勢,可是正因為如此,德軍上下都認為自己已經盡力發揮了,卻全無作用。還是被蘇軍用最笨拙的方式堆死,就是說蘇聯人都不需要多有腦子,就可以接著這麼平推過來,而自己卻不但已經沒有別的手段,連原來還能用的手段都越來越少……身邊原本都是樂觀積極,精神飽滿的老戰友,如今盡是一臉疲憊的老兵,慌里慌張的生瓜蛋子,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所以,從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就徹底喪失了主動權,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真正的拐點。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TAG: 德軍庫爾斯克蘇聯蘇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