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百姓家的稱作家譜,也稱族譜、宗譜,而皇家家族的家譜則稱作玉牒。皇室的家譜之所以稱為玉牒,是取其“金玉之貴”的意思,區別於一般百姓的族譜、家譜。清代玉牒為清代皇室家譜,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家譜,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儲存至今的皇室家譜。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纂修玉牒是歷代封建王朝維護皇權統治的一種重要手段。清朝於順治九年(即1652)設立宗人府,每逢纂修玉牒年份,則成立玉牒館,皇帝欽派大員組織人力編修玉牒。清代玉牒首修於順治十八年(即1661),定製嗣後每十年編修一次。至1921年最後一次編修止,共編修28次。每次按22個名目編修,共形成44冊。每次編修均從頭起,生者朱字,歿者墨書,譜冊漸積累厚。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在宗室玉牒中,以帝係為統,按照輩分為序,每一輩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遠支。皇帝之名,必須避諱,玉牒中凡出現皇帝名字之處,必用小塊黃綾蓋住,以表敬重。多數情況只寫皇帝年號或廟號,而不直書皇帝名字。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玉牒修成之後,要選一個良辰吉日呈送給皇帝宣佈告成。《清實錄》中記載了乾隆九年(即1744)時的一次玉牒修成儀式。在選定的日子,太和殿前擺開皇帝出行時專用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車駕儀仗隊,朝廷裡的王公、滿漢文武大臣穿好朝服會齊等候。這時候宗人府的官員從玉牒館裡捧出玉牒,將它安放在玉牒彩亭裡面。負責編修玉牒的總裁大臣和各位纂修官身著朝服面向玉牒彩亭行禮。隨後,由皇帝專用的黃傘蓋引導,編修官員隨行,玉牒彩亭由專人抬著經由大清門進入天安門,朝中的王公、文武大臣官員在沿途道路兩側跪著迎接。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玉牒彩亭被抬到太和殿前,由纂修官雙手捧著玉牒送入中和殿,放在早已經準備好的黃色桌案上,總裁大臣和纂修官再次大禮參拜。之後,身著禮服的乾隆皇帝出場,他恭恭敬敬看了看玉牒,進入太和殿坐上寶座。這時,鐘樂齊鳴,宣告玉牒正式告成。在一系列君臣禮節中,禮部官員把彩亭抬到了乾清門前,等到玉牒由中和殿裡捧出來後,再安放回彩亭裡,然後經由太和門、協和門、東華門出,送至皇史宬尊藏。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最後一次修訂的清代宗室玉牒多達7000頁,玉牒最厚的一冊達85釐米,重約90公斤。其中僅詳實記錄的宗室男性就有10餘萬人,從這個角度說,清代玉牒堪稱世界上記載最豐富的族譜。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玉牒,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對於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以及人口學、譜牒學等,具有重要價值。而清代玉牒更是用滿漢兩種文字繕寫、裝幀華美、書法雋秀的清代玉牒,也是極具審美價值的珍貴文物。

百姓的家譜,皇室的玉牒

想要了解更多家譜知識,快來關注百家有譜吧!

TAG: 玉牒家譜編修彩亭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