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在西漢歷史上,先後發生過兩次“藩王入繼大統”事件;

它們分別是: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恆承襲父兄之位,成為一代聖主漢文帝的歷史佳話;以及公元前74年,昌邑王劉賀僅僅在做了二十七日大漢天子後,就被匆匆趕下臺的荒唐鬧劇。

一前一後,一個功揚千古,一個貽笑萬年。

古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今天,青史君就以這兩次非常有代表性的“藩王入繼大統”事件,來簡單聊一聊:什麼才是人君素養?為什麼同樣是藩王入繼大統,漢文帝可以築牢根基、開創盛世,而劉賀卻連龍椅都捂不熱就被趕下了臺?

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為了更具對比性,我們今天只比較漢文帝從入繼大統到真正坐穩帝位,昌邑王從被徵召進入長安,到被人趕下臺的這兩個時間內的、二人的所做作為。

思慮深遠、步步為營的漢文帝

背景:

公元前180年8月,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太后呂雉,突然駕崩;一個月之後,曾經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江山的那些“豐沛功勳集團”,懷疑呂后的子侄想要“謀反”,便毅然決然地發動了政變。

在誅滅諸呂之後,周勃、陳平等人急需另立一位天子,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幾經比較之下,一向不顯山、不露水的代王劉恆,成為了周勃等人最中意的代言人。

諸大臣相與陰謀曰:今皆已夷滅諸呂,而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

或言:“齊王,高帝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舅駟鈞,虎而冠。即立齊王,復為呂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

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補充一下:

在當時,可以繼位大漢天子的人很多,最具有競爭力的其實是,在誅滅“諸呂之亂”中出力最多的齊王家族(劉邦庶長子一脈、漢文帝的侄子輩);可是,周勃等人認為齊王家族不好控制,所以“一票否決”。

按照法理,還有一個人與代王劉恆擁有同樣的繼位權——劉邦最小的兒子,淮南王劉長。

總結一下重點:

1、在當時的大漢朝堂上,有著一股可以隨時廢立天子、顛倒黑白的可怕勢力;他們無疑是下一任大漢天子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2、代王劉恆之所以會被冊立為帝,最為主要的一點原因就是他勢力單薄、容易控制;

3、劉恆並不是大漢天子的唯一選擇,他上位之後,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自己與周勃等人的關係,則隨時都有被換掉的可能。

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那麼,劉恆在接到徵召之後,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和自己的智囊大臣商議,此事是否靠譜。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

注意,這很重要!畢竟,現在說著要擁立自己的人,剛剛才誅殺了自己的嫡母呂氏一族;畢竟,能夠繼承大漢天子的人選並不是他劉恆一人······

這個“天大的好事”,很可能只是一個別人想要殺掉自己的誘餌!

代王劉恆的前期斟酌、商議過程很繁瑣,青史君就不引用原文了,簡單歸納一下:

作為劉邦當時在世的年齡最大的兒子,劉恆對於天子之位肯定是有所期盼的;故而,在聽取了下屬正反兩方的意見後,劉恆先是和自己的母親商議,在猶豫未決之下,又前去“卜蓍(算卦)”。

在求得“大吉”之後,代王還是不放心,又派自己的舅舅前去長安探查實情,在確認無誤後,劉恆才最終起行。

青史君說:劉恆在猛然間得知自己將要成為大漢天子後,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步步為營、謹慎異常,說明其性格穩重,屬於“凡事謀定而後動”之人!

(青史君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寫這麼多,並不是在“充字數”,而是為了與後面那位仁兄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接著往下說:

代王馳至渭橋,群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答拜。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宋昌(漢文帝的智囊)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

在到達長安之後,面對功勳集團的迎接,劉恆很給面子,直接下車還禮;可是,當功勳集團想要進一步“拿捏”自己時,劉恆卻立馬嚴詞回絕,表明立場!

一個下車還禮,一個嚴詞回絕——劉恆“紅臉與白臉”的自然轉化,完美地表明瞭他處事的靈活性——既尊重功臣,又非常鮮明地表明自己才是老闆。

最終,文帝又經過五次謙讓,才“勉強”接受了眾臣的擁立,即天子位!

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周勃等人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個一向“仁孝寬厚”的代王會這麼難搞!於是,他們決定給其一點顏色看看:

在劉恆進入未央宮的那一夜,周勃故意使壞,給文帝來了一出“堵著宮門不讓其進去”的下馬威戲碼。

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曰:“天子在也,足下何為者而入?”代王乃謂太尉。太尉往諭,謁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

面對周勃的“挑釁”,漢文帝沒有遲疑,他立馬予以反擊——在正式進屋未央宮後,文帝一邊冊封自己的親信為“名義上”的衛戍司令、及野戰軍司令;另一方面又大赦天下,施恩於民,讓大家都知道大漢天子換人了!

漢文帝在“合法”的範圍裡,宣示了自己的主權(此舉周勃等人就是心裡不爽,也挑不出任何可以攻擊的地方)!

文帝的用意很明顯:朕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既然你們選擇了我,就得和我商量著來!

在政治鬥爭中,要適時地亮出自己的獠牙!這一點很重要,看來文帝是深得此精髓啊!

當然,漢文帝知道現在還不是翻臉的時候,於是幾天之後,他立馬給周勃等人的“政變”行為,予以合法性認證;並且,大肆封賞擁立功臣,讓周勃等人覺得這一票沒有白乾;為了拉攏其他劉氏血親,文帝又“順理成章”地將呂家人從劉姓諸王手裡奪去的土地,盡數賜還。

注意!這一步同樣極其重要的!

畢竟,共贏才是一個團隊能夠長久存在發展下去的根本!

漢文帝及時的分蛋糕行為,既穩住了周勃等人的心,也保住了自己登基為帝這個基本局不會翻盤。

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漢文帝的這幾番操作中所展現出的權謀手腕,讓秦末漢初之際第一“牆頭草”陳平同志,立馬意識到,這個主子不好惹!急流勇退,方是長久之道!

於是,幾個月之後,陳平稱病,表示自己願意將第一(右)丞相的之位,讓給在平定諸呂之亂中功勞最大的周勃。

漢文帝會心一笑,立馬錶示同意。

就這樣,漢文帝在不動聲色間,就讓周勃和陳平整兩個可以顛覆江山的“合夥人”,漸行漸遠。

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179年,漢文帝是大漢天子的這一事實,已經基本再無變更可能之際;

文帝又及時透過朝堂論辯的形勢,冊立自己的長子劉啟為太子,坐實了自己這一脈的已然擁有了大漢天子合法繼承權的這一事實。

現在,不管是誰,再想要把漢文帝拉下馬,另立天子,就是毫無疑問地造反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等著那些老傢伙一個一個歸西了!

稀裡糊塗、狂妄無知的昌邑王

背景:

一代雄主漢武帝駕崩之後,年僅六歲的皇子劉弗陵登基為帝,是為漢昭帝。

六歲的孩童肯定是治理不了這偌大的江山的,於是,一代權臣霍光閃亮登場——從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到公元前74年,年僅二十餘歲的漢昭帝早亡;大漢帝國的權柄一直掌握在大將軍霍光的手中。

在漢昭帝駕崩之後,按照繼承法理,其實是輪不到昌邑王劉賀的。

因為,按照輩分算,他是漢武帝的孫子,漢昭帝的侄子;在劉弗陵早夭絕嗣的情況下,當時最有繼承權的其實是漢武帝唯一在世的兒子廣陵王劉胥(漢昭帝的哥哥)。

可惜,霍光與他不對付,直接給否決了。於是,“孫子輩”的劉賀撿了個大漏!

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

總結一下重點:

1、與漢文帝繼位時的情況相似,劉賀在繼位之時,大漢朝堂上也有著一個可以改變天子候選人的權臣;這同樣是劉賀急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2、繼承權排位在後的劉賀,之所以能夠坐上皇位,與權臣霍光的“支援”有著莫大的關係(按照常理來說,劉賀應該向霍光“投桃報李”)。

3、如果霍光不支援劉賀了,劉賀隨時都有被取代的可能。

那麼,劉賀在接到自己被擁立為帝的訊息後,又是怎麼做的呢?

及徵書至,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其日中,王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

面對突發事件,沒有思索、沒有商議,聽到人家要擁立他為大漢天子,劉賀想都沒想,騎上快馬就出發了!

到了長安之後,面對前來迎接的大臣,劉賀也沒有任何的禮儀規矩而言;按照禮制,作為一個後輩臣子,在“國喪期間”(昭帝駕崩),只要是自己的車駕可以望見長安城,就需要大哭,以示臣子之禮。

可是,劉賀卻說,他嗓子疼,哭不出來。

最終,在禮部官員的幾經勸導之下,劉賀總算是哼哼了幾聲。

至廣明、東都門,遂曰:“禮,奔喪望見國都哭。此長安東郭門也。”王曰:“我嗌痛,不能哭。”

其實,這都不算事!

劉賀做得最出格的是,人家霍光還沒有給他下馬威呢,他自己先開始不把霍光放在眼裡了:

在登上帝位之後,劉賀對於霍光等人的擁立之功,不管不問,似乎這一切本來都是自己應得的。

他大肆封賞自己帶來的昌邑國屬臣,將他們安插在漢廷的各個重要部門,意圖透過一道道簡單的行政命令,就把權臣霍光趕下臺。

昌邑官屬皆徵至長安,往往超擢拜官。

看到昌邑王這麼的“作”,有人就看不慣了,對其說道:您這樣不把霍光放在眼裡,恐怕不妙啊!

昌邑王不聽!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27天后,霍光就立馬將這個不懂規矩的“海昏侯”趕下了臺)!

寫到這裡,青史君只想說:有的人,天生就是王者!而有的人,天生就是憨憨!

TAG: 劉賀漢文帝周勃天子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