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王莽代漢時,出現了比較奇葩的一幕:劉氏宗族二十八王,一百二十侯,只有三人站出來反對,其他宗室子弟要麼裝聾作啞,要麼成了王莽的擁躉,幫助王莽鎮壓起義。

王莽給了他們好處?哪有那好事,王莽登基後,先將劉氏諸王降為公,後又全部廢黜,列侯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肯定,除了個別搭上王莽政治快車的劉氏宗族子弟外,大多數是敢怒不敢言!

漢初的諸侯王數量大致維持在二十位左右,列侯(包括非劉姓列侯)一百五十位左右。到王莽代漢,劉氏宗族的王爺和侯爺,數量明顯增長一大截,為何面臨家族生死存亡的時候,膽氣卻矮了一大截?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其實不能怪他們沒血性,而是漢初的諸侯太兇悍,威脅到了帝國的生存安全,在歷經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四代君主的嚴厲打擊後,諸侯們成了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逐步被馴化成了小綿羊。和平年代他們吃草,戰亂年代他們被吃,毫無還手之力!

這個馴化過程,整整經歷了一百年!

異姓諸侯,歷史遺留的隱痛,漢高祖劉邦的第一刀:非劉不王!

劉邦正式登基稱帝前,他冊封了八位諸侯王:韓王韓信(後改封代王)、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臧荼反,以盧綰代之)、長沙王吳芮、齊王韓信(後徙楚王)、梁王彭越。

七位諸侯王,沒有一位姓劉,所以被稱作“異姓諸侯王”。劉邦命苦吶,年近五旬才開始創業,為了革命,連生孩子時間都沒有,等他登基稱帝,放眼一看,嫡子劉盈才八歲,除了庶長子劉肥,娃娃們都是吃奶和滿地打滾的年齡,誰也指不上。

兒子們太弱小,面對的可都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驕兵悍將,尤其是七大異姓王,劉邦頭皮直髮炸!

劉邦斬白蛇起義,到攻入關中滅秦,只用了三年多時間。二次革命楚漢爭霸打敗項羽,也只用了三年多,七年時間兩步跨越,他完成了從黔首到九五之尊的轉變。而剪除異姓諸侯王,他竟然也用了整整七年!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高祖五年,燕王臧荼造反,劉邦御駕親征,滅臧荼,改立發小盧綰為燕王;高祖六年,韓王信投降匈奴,第二年劉邦御駕親征,被圍白登山差點回不來。高祖十年韓王信被柴武斬殺;高祖六年,楚王韓信藏匿項羽餘黨鍾離眜,被劉邦出其不意逮捕,降為淮陰侯,四年後以謀反罪誅殺;高祖八年,受國相貫高謀反前連,趙王張敖被奪爵,改封宣平侯;高祖十年,梁王彭越被太僕誣告謀反,在呂后建議下,劉邦斬殺彭越;高祖十年,淮南王英布恐懼之下舉兵反叛,劉邦御駕親征,英布兵敗被長沙王誘殺;高祖十一年,燕王盧綰勾結陳豨、匈奴,被發覺後逃往匈奴。自此,八位諸侯王僅剩長沙王吳芮躲過劫難!

在誅滅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劉邦又不斷加封劉姓諸侯王,還與大臣們訂立了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都封了哪些劉姓諸侯王呢?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高祖六年,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高祖六年,封四弟劉交為楚王;高祖六年,封族弟劉賈為荊王(高祖十一年劉賈被英布所殺,國除);高祖九年,封皇三子劉如意(時年不到十歲)為趙王;高祖十一年,封皇四子劉恆(時年七歲)為代王;高祖十一年,封皇五子劉恢為梁王;高祖十一年,封皇六子劉友為淮陽王;高祖十一年,封皇七子劉長(時年兩歲)為淮南王;高祖十二年,封皇八子劉建為燕王;高祖十二年,封二哥劉仲的兒子劉濞為吳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同姓九王”(不含劉賈),其中七位是劉邦的兒子,一位是弟弟,一位是侄兒。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從分封情況不難看出劉邦的窘迫,七個兒子除了長子劉肥,在國相曹參的幫助下可以獨當一面外,其他六個兒子都是“掛名佔位”而已,無奈之下,連弟弟和侄子,甚至族兄弟都封王啟用。

問題是,劉邦為何要勉為其難,甚至逆潮流而動,恢復在秦朝就已經被廢除了分封制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劉邦不自信,希望以藩王拱衛皇權。這個說法有點偏頗。

首先,歷史環境決定了劉邦只能實行分封制。

秦末的起義就是打著“誅暴秦,復六國”的旗號,它是天下反秦武裝力量的精神動力,也是項羽後來要大封諸侯的原因。事實上,劉邦就是靠著這些諸侯王的支援,才完成統一大業的,分封制的結果,他只能被動接受,緩慢改造,除非他願意跟所有諸侯王為敵。

其次,廣立同姓諸侯王,從力量對比上壓過異姓諸侯王才是首選。

剪除諸侯王是一個相當兇險的過程,劉邦不大可能冒這麼大風險,他的第一選擇必然是安撫,從吳芮能生存下來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有人說,那是因為吳芮夠忠心。對了,劉邦要的就是忠心,而不是一鍋端。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最溫和的辦法就是,誰出問題就解決誰,以最忠心的同姓王爺替代。不替代行不行?把出問題的解決後,直接變成郡縣不好嗎?不行,太露骨!這麼做很容易讓人理解成,你的目標就是把所有諸侯王幹掉,廢除分封制。

所以,分封同姓諸侯王,其實也是告訴異姓諸侯王:分封制不會變,只要夠忠心,你還是王爺!以盧綰代替臧荼就是明顯的訊號。

以上兩條原因,導致分封制只能沿襲,只能廣泛扶立同姓諸侯王慢慢替代異姓諸侯王,想恢復秦朝的郡縣制,難度太大。

由庶變嫡,快樂並痛苦著,漢文帝劉恆的第二刀:眾建諸侯!

劉邦解決了一個問題——異姓諸侯王,卻遺留了一個問題——庶支諸侯王,這個問題隨著漢文帝劉恆的上臺,變得非常突出。

一是諸侯國的佔地面積達到三分之二,形成了強枝弱乾的局面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史記》記載:“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至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漢初六十郡,中央政府只控制了十五郡,還包括了很多公主和列侯的食邑。那時候的諸侯王有獨立的經濟、政治權力,甚至有一定的軍事權力。權力一大,就會失控,大地方小中央的政治格局,導致漢帝國中央政府處處受制於諸侯國。

二是漢文帝以庶系身份登基,引發了皇室內部的嫡庶之爭

除了強幹弱枝的政治格局,漢文帝的身份還受到諸侯王的質疑。我們知道,漢惠帝其實有六個兒子,但是在誅滅呂氏的政變中,都被功臣派殺光了,造成嫡系斷絕。

誰最有資格承繼嫡嗣呢?當時有三個備選方案:劉邦長孫齊王劉襄、劉邦第七子淮南王劉長、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三人各有所長,劉襄有兩個優勢:一是長孫,二是消滅諸呂貢獻最大;劉長有一個優勢:他是呂雉的養子,從法律上講他也是嫡子;劉長也有一個優勢:他是劉邦在世的兒子中年齡最長的。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客觀來講,劉襄是最有資格,也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中彩的是劉恆。這個結果讓齊王系和淮南王系很不服氣,大家都是庶系,平定諸呂你毫無貢獻,憑什麼由你摘桃子?且漢文帝違背承諾,從劉襄身上割地封給他的兩個弟弟,讓齊王系更加不滿。

結果,劉襄和劉章兄弟倆不久鬱鬱而終,老三劉興居憤懣之下直接舉兵造反。幾年後,劉長也不甘心地舉兵叛亂。

齊王系和淮南王系不滿,其他諸侯王恐怕也未必歸心,漢文帝在享受繼位的快樂同時,也承受著身份轉變而遭遇的痛苦!

面對諸侯王們的發難,賈誼給漢文帝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眾建諸侯少其力”!

意思是,諸侯王們已經坐大,不能跟他們翻臉,那乾脆就多封一些諸侯,蝨子多了不咬!怎麼封呢?從諸侯王身上割肉,分給嫡子意外的兒子,不損中央利益,讓諸侯王自損。

賈誼的這個建議非常重要,是在漢帝國中央政府弱小的情況下,解決藩王勢力最有效、最可行的策略。以文帝十五年,分齊為七國,逐步對勢力最強大趙國、梁國和淮南國開始實施“肢解術”。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到漢景帝七國之亂後,齊國被分為七國,趙國被分為六國,梁國被分為五國,淮南國被分為三國。諸侯王數量由漢文帝初年的十四個左右,迅速增加到二十二個。隨著勢力的衰減,王國的大老虎們,慢慢成了病虎!

國仇家恨,長痛不如短痛,漢景帝劉啟的第三刀:削藩策!

在賈誼提出“眾建諸侯”建議的同時,晁錯提出了“削藩策”,直接從諸侯王身上動刀割肉: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削與不削,藩王們早晚都是個反,與其如此,長痛不如短痛,晚削不如早削!晁錯的建議漢文帝沒有接受,年輕的漢景帝顯然更血氣方剛,他不願意鈍刀割肉,希望快刀斬亂麻。

漢景帝之所以如此急切,其中既有諸侯王們尾大不掉的政治考量,也有皇傢俬怨的因素。除了上文所說嫡系與齊王系、淮南王系的矛盾外,還有漢景帝當年私殺吳國太子,造成的與吳王的矛盾。國仇家恨,漢景帝希望一刀解決!

結果,一刀下去,麻沒有斷,藩王們先反了!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漢景帝雖然勇氣可嘉,但是沒注意到晁錯的話裡,包含一個結果:反!既然註定是這個結果,就得做好相應預案才能動手。漢景帝顯然準備不足,面對氣勢洶洶的藩王們,他竟然腰斬晁錯,企圖安撫藩王們的心,這件事讓漢景帝丟盡了人設。

好在漢帝國有一根擎天白玉柱——周亞夫,僅僅三個月,他就平定了七國之亂。藉著軍事勝利的威力,漢景帝開始發威,他將參與叛亂的吳國、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七國王室全部廢黜,又一邊對諸侯王大幅調動,一邊加封自己的兒子補位。

叛亂平定後的第二年,吳國、濟南國、淮陽國、汝南國、廬江國先後被廢國為郡,收歸中央。漢文帝和漢景帝嫡系藩王數量,由八個增長到十一個,藩王總數由二十二個削減到十九個。

漢景帝的“削藩策”以強硬的手段,達成了三個效果:一是扭轉了庶系藩王勢力蓋過嫡系的勢頭;二是藩王所佔有的郡國土地大幅縮水,增強了中央實力;三是從政治層面改革諸侯國管理制度,讓藩王對王國失去控制權。

從此藩王們成了籠中困獸!

一劑無痛安樂死,漢武帝劉徹的兩槍:推恩與酎金!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漢景帝之後,藩王們變乖順了,但諸侯國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治,這個歷史使命落在了漢武帝頭上,他連發兩搶,讓諸侯國來了個安樂死。

第一槍叫“推恩令”,發明人叫主父偃,原創人賈誼。

賈誼的“眾建諸侯”針對的是大國,結果將四個大諸侯王直接成二十餘個諸侯王,推恩令則打著皇恩的溫情旗號,將所有的諸侯王,割裂成若干個小的諸侯國,這是其一。

其二,賈誼的“眾建諸侯”誕生的是小諸侯王,他們的土地依然在中央政府管理範圍之外,推恩令產生的小諸侯國,大多是列侯,而不是藩王,列侯的土地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讓諸侯王的勢力範圍迅速縮水。

諸侯王們雖然不高興,但是有一群王室子弟歡呼雀躍,只能眼睜睜被溫柔一刀!

更厲害的是“酎金奪爵”!

“酎金”是始於漢文帝時期的一種祭禮,要求所有諸侯(包括列侯),在每年的宗廟祭祀時,必須進獻酎酒和黃金。向祖宗聊表寸心嘛,也是理所當然,諸侯們也沒理由反對,這點錢財對他們來說是毛毛雨,誰能想到,這會成為漢武帝的子彈!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元鼎五年,漢武帝“大發雷霆”,說有人心不誠,進獻的黃金成色不足,一怒之下廢黜了一百零六位諸侯!

成色足與不足咋衡量?還不是皇帝說了算,諸侯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封地,進了漢武帝的腰包,欲哭無淚!回頭一看,一半的諸侯都被“安樂死”了!

到這時候,諸侯國早就成了小綿羊,皇帝想哪天宰就哪天宰,想怎麼宰就怎麼宰,毫無反抗之力了!到漢武帝中後期,漢帝國中央政府掌握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諸侯王徹底淪為混吃等死的食客。

結束語

以上分析可知,西漢開國實行分封與郡國並行的制度,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異姓諸侯王的歷史現狀,是廢除分封制的重大障礙。

漢高祖劉邦在完成統一大業後,用了整整七年時間,直到生命終點,才解決了異姓諸侯王問題。付出的代價就是,庶系諸侯王未來的隱患。

四代皇帝的“三刀兩槍”,讓強悍的漢初諸侯王,退化成了高階食客

漢文帝採用賈誼的“眾建諸侯”策,將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肢解成若干個小國,痛苦地化解著他由庶變嫡帶過來的副作用。

漢景帝則採納晁錯的“削藩令”,以暴力手段,強行解決了以吳、楚為首的諸侯尾大不掉的局面,既改變了嫡庶力量的對比,又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漢武帝以“推恩令”和“酎金奪爵”雙管齊下,一面以溫柔一刀,大面積削弱諸侯國的勢力範圍,一面以兇悍的面孔,直接罷奪諸侯私產為己有,完成了對諸侯國的最後一擊!

自此,西漢開國強大的諸侯王勢力,在四代皇帝一手軟一手硬的打擊下,慢慢從一頭猛虎,被馴化成了溫順的小綿羊,由政治勢力蛻化成單純的高階食客!

TAG: 諸侯王劉邦高祖漢景帝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