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趙自武靈王改胡服騎射,聲威震及四方,國土往北擴充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還滅了中山國。

胡服騎射是相當有智慧的變革,但趙武靈王在立幼子為王的過程中,並未做妥善的處理,反而導致

自己

死於非命。

不過趙國因先前的改革,國力強盛,仍與秦、齊三強鼎立。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長成之後是個有為的國君,彼時趙國國富兵強,不斷攻取齊、魏兩國土地。

直至趙惠文王駕崩,秦唯一的大敵只有趙國。趙惠文王新死,即位的孝成王年幼,由趙威太后輔政。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趙武靈王劇照

《觸龍說趙太后》中的細節處理

值此權力交替之際,列強環伺,趙國危機四伏,尤其是秦國更是不願錯過這個大好時機。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提出的條件要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當人質。

戰國後期合縱、連橫的形勢極為複雜,例如齊湣王時就曾忽與趙發動合縱攻秦,又背盟與秦聯合攻趙,因此人質的性命是堪憂的。

趙太后不願送小兒子去當人質,那是愛護幼子的母性天職,若因此批評為溺愛孩子則似乎不近情理,過於苛求。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趙太后畫像

趙太后當下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亦是符合人性的。《戰國策》以短句呈顯其內心的不快、不願多說的心理狀態。從文中的一些細節描寫,也可看出太后的心理轉折。

左師觸龍徐趨入庭,先閒扯了自己腳不好的話題,再說擔心太后的身體,太后僅回答:“老婦恃輦而行。”這是一句不友善的答話。

接著觸龍再問太后飲食有沒有減少,太后回答更簡短:“恃粥耳。”《戰國策》雖無對太后的外形、表情多作著墨,但板著臉、“盛氣而胥之”的太后形象躍然於紙上。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觸龍說趙太后 畫像

左師觸龍不愧是人情練達的老臣,不正面勸諫,而藉口此次前來是替自己的小兒子請託,來引出為人父母者皆疼愛子女的話題,點醒趙太后“愛之適足以害之”。

關於本段的寫作技巧,《戰國策》採用特寫法來鋪陳,將對話的進展作極細緻的描寫,觸龍的遊說技巧固然令人稱道,太后愛子之情亦令人動容。

例如太后問觸龍:“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回答:“甚於婦人!”此時太后笑著說:“婦人異甚!”

“笑”字用的頗有含義,一是觸龍已順利卸下太后的心防,讓太后由盛怒到怒氣稍解,此時心情已緩和;另一是太后想到疼愛小兒子的情景,不免臉上洋溢笑容。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趙太后劇照

然誠如上文所言,太后因幼子當人質之事心煩不已,就語境上來看,雖“笑”,但不是心情愉快的笑。因為左師觸龍以讓幼子立功業說服太后,太后雖認同此看法,她仍是以短句“諾,恣君之所使之。”來表現內心的不愉快。

為什麼趙太后不願讓長安君去齊國為質?

中國的人質制度在《左傳》中即有記載,如周平王五十一年,鄭伯怨王,故周、鄭交質。

這種交換人質的方式,用來保障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事實上,還有一種“單方人質”的形式,是用以保障順從和忠誠的,如趙威太后的幼子即是。趙國要送人質去齊國,保障會順從齊國,齊國才要援救趙國。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鄭莊公劇照

戰國時代戰爭頻仍,人質已是極常見的手段。在戰爭時也設定質宮,專門拘執重要將領的家人,是大型的監督場所。

國君也有以人質交換賢士的,如秦昭王聞孟嘗君賢,使涇陽君質於齊。上行下效,在民間也流行因債務問題而產生以人質抵債的情況。

但是列侯國之間的人質交換物件一般是太子或公子,質押與國君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便是利用血濃於水的緊密關係,確保雙方的關係。

例如趙太后最疼幼子長安君,以長安君為質,趙國對齊國的關係就不容易生變。但因為這是單方人質,所以齊國握有主控權,雙方並不是平等的對位關係,長安君到齊國恐怕便得任人宰割。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趙太后畫像

在當時,兩國交戰不殺來使,可是兩國交戰卻是第一個殺人質,以示盟約作廢。可見,當人質是一件攸關性命之事,趙太后當然不願長安君去。

觸龍是如何一錘定音的?

觸龍的客觀分析,是一針見血的。

觸龍曰:“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戰國時代的劇烈變化,所實施的封君制和春秋實施的采邑制度已有些差異。

例如春秋時的采邑主對采邑內的土地享有佔有權,是屬於私有的財產。但戰國時代的封君並不是封地的主人,封地也不是封君的私有財產,他只是在封地享有某些經濟特權。

春秋的采邑基本上是世(席)的,戰國時封君的封地大多數不能世(席),尤其到了戰國晚期更是如此。

戰國初年魏國李悝的變法——“食有勞而祿有功”——便是不許卿大夫世(席),不許世代無功之人受國君封賞。

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三家分晉

尤其趙國更不允許有世(席)官吏的存在,因為當年三家分晉,就是導因於世(席)貴族得勢,一步一步擴大勢力,進而奪取晉國的政權。

所以,趙國對大臣及宗族的防範相當嚴格,左師觸龍便是從這角度切入,請太后自己思量。

試想,長安君在太后在世時雖然能得庇廕,享有封君的優渥生活,但若他沒有立功,那麼在太后百年之後,他的封地可能會被收回,他可能也會流落民間。

最終,觸龍說服了太后。但為人父母者,總是多方替孩子設想,希望孩子能遠離禍害,趙太后因在《戰國策》中呈現出柔性的慈母光輝,而千古留名。

TAG: 太后觸龍人質趙國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