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在史籍記載中,我國古代戰爭雙方動輒就能出動數十萬大軍。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比如發生在公元前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出動的軍隊就已經達到了百萬之眾;赤壁之戰中,曹操出兵二十餘萬;元末的鄱陽湖大戰中,雙方共出兵八十餘萬……

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卻一反常態,摳摳索索半天拉到前線的隊伍最終也沒超過十萬人,面對只有萬把人的英國遠征軍,清軍在一些區域性的戰鬥中投入的兵力甚至不如英軍多。

更別提清軍的軍事素養更是和英軍沒法比,在質被碾壓的情況下,量又佔不到壓倒性的優勢,最終敗北也就成了必然。

要知道,影響一國兵力多寡的最關鍵因素就是人口。清末中國人口已經高達四億,按理說,組織一支百萬大軍根本不在話下。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數量不多的英國侵略者,清廷手中為何就沒有可用之兵了呢?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首先,史料多有誇大不實

世界各國幾乎所有歷史書都有誇張、失實的記載,不同歷史官也有其不同的素養和個人的喜好厭惡,有時言過其實、誇大虛假是難免的。

就像在赤壁之戰中,曹軍只有20來萬,卻敢號稱80萬。這一仗曹操是打輸了,可如果曹操打贏這仗然後一統天下,史官會怎麼記載這段歷史?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說不定大筆一揮,再給曹老闆湊個整,百萬大軍橫掃江南就這麼出來了!

又如彭城之戰,在《史記·項羽本紀》裡,司馬遷說劉邦出兵56萬;而在《史記·黥布列傳》中司馬遷又說劉邦只有5。5萬人。

劉邦的真實兵力到底是多少?筆者更傾向於五萬五千人。

其次,兵員計算方法不同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行軍打仗,不僅需要衝殺在第一線的作戰士兵,還需要更多的人在後方為他們做後勤保障。餵馬的、做飯的、運糧的,如果將這些輔助兵種和民夫全都算進去,軍隊的數量自然會顯得很多。可是這些輔助兵種並不會直接參與作戰,他們的多寡並不直接影響一支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說,古代軍隊人數很多情況下都是“注水”的,很多雜七雜八有的沒的人都被算進去湊數了。再加上軍隊統帥和史官的添油加醋,很多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軍隊數字就被統計出來了。

而在鴉片戰爭中,我們看到的記載顯然沒有將這些輔助兵種給算進去。為什麼?因為敗得太慘了啊。

要是胡吹自己出動數十萬乃至百萬大軍,卻被區區一萬多人的英軍完虐,清廷的面子還往哪擱?

所以鴉片戰爭中,清軍的數量應該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最後,清廷雖然有調集和動員更多軍隊的能力,但英軍沒有給他時間

古代通訊和交通手段都很原始,因此一個國家要想集結一支大軍出來,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準備。

根據《漢書·王莽傳》記載:

莽將嚴尤諫曰……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

簡單來說就是,王莽想要集結一支30萬人的軍隊,花了一年時間都沒集合完畢……

所以說,古代要想集結大軍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預留足夠的時間。

可是鴉片戰爭之初,清廷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認為英軍來自蠻夷之地,數量又只有區區四千人,根本不具有威脅,也就沒有去勞民傷財地集結大軍。

可是,英軍的機動力和戰鬥力都遠遠超出了清廷的想象。等到清廷發現自己打不過的時候,英國軍艦已經開到了天津大沽口。

古代戰爭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可在鴉片戰爭中,清廷為何無兵可用

換言之,

英軍根本沒有給清廷時間。

清廷有兵嗎?當然是有的,但這些兵力都分散在全國各處。倉促之下,能拿來抵禦英軍的,也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這就像你在打王者榮耀,哪怕你方等級和經濟都不差,但偏偏隊友都分散在各處,打野的打野,帶線的帶線,但你的對手直接把你的水晶推了……

這才是真正的戰爭啊。

TAG: 清廷英軍軍隊大軍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