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最是無情帝王家”。在帝王家,為了登上權力的巔峰,父子反目,兄弟相殘的事並不少見。

唐初,李世民殺兄奪嫡,武則天殺子奪位,韋后殺夫奪權……權力爭鬥下,親情淡漠。在這樣的氛圍下,唐王室的幾個兄弟卻用真情書寫了一段世間罕見的手足情深的故事。

現在的西安有一座興慶宮,在那裡曾經矗立著一棟“花萼相輝樓”。這棟樓是唐玄宗為他的兄弟們修建的,樓的名稱來源於《詩經》中的: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光亮),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意思是,兄弟之間的情誼就像這花與萼一樣,相互輝映,沒有什麼可以替代。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身居高位的唐玄宗確實也做到了,他閒暇之時,他常攜兄弟們在此登臨,兄弟五人在這裡奏樂,吃飯、喝酒,共敘兄弟情誼。

酒酣之後,兄弟五人甚至同床而臥,彼此之間沒有君臣之禮,只有兄友弟恭。

後來,四個兄弟都在玄宗之前去世,玄宗追封三人為太子,一人為皇帝。無論是生前的尊榮,還是死後的榮耀都見證了皇室中這段難得的兄弟情誼。

為什麼五個在宮廷鬥爭中長大的孩子能夠遠離權力鬥爭,兄友弟恭,共同譜寫一段皇室兄弟情深的佳話呢?

我想,這大概與他們童年的經歷和父親李旦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幽閉深宮七年,父子兄弟抱團取暖

690年,武則天稱帝,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遷居東宮。

這一年,李成器11歲,李隆基5歲。

天威難測,李旦看著諸多李唐宗室子弟悲慘的下場,內心恐懼。雖然身為皇嗣,但他卻如履薄冰。

他小心地揣測聖意,低調地當一個聽話的兒子。但是,厄運還是降臨。

女皇身邊有一個婢女叫韋團兒,深受女皇寵愛,每日侍奉在女皇身側。一日,李旦照常向母親請安,離開之時,韋團兒向他傾訴衷腸,表達內心無限地仰慕之情,並借勢倒在了李旦的懷裡。

李旦慌忙推開韋團兒,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團兒。

韋團兒惱羞成怒,誣告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用巫蠱之術詛咒女皇。武則天將劉妃、竇妃秘密處死,沒有人知道她們埋在了哪裡。

李旦在東宮焦急地等待,可是再也等不來她的兩個愛妃了。自己失去了至愛,孩子們失去了母親,他的內心悲痛不已,但是他卻什麼都不能問,不能說。依然神色如常地去面見母親。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他看著還未成年的孩子們心如刀割,再大的痛苦,再多的憤懣與不平他都要忍耐,此時,在他心中孩子們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就這樣惶恐不安地過了一年,女皇懷疑李旦私見大臣有不愧之心,一怒之下限制了李旦和其子女的人生自由。規定他們不得踏出宮門,孩子們甚至不能到院內玩耍。

愛熱鬧,貪玩時孩子們的天性,看不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孩子們心中自然苦悶,所幸有書籍和音樂為伴。

在父親的引導下,幾個孩子在一處讀書、奏樂,嬉戲玩鬧。這段艱難歲月中,他們相互給予溫暖,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這樣與世隔絕的日子過了七年,這七年,他們的靈魂在書籍和音樂中找到了寧靜,他們一家人深厚的情誼在這裡建立。

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溫暖,就是踏實。有什麼比家庭和睦更重要呢?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互讓太子之位,皇三子成為“天選之子”

公元699年,14歲的李隆基和他的家人們終於結束了幽閉深宮的生活。飽經風霜的一家人在隆慶池邊相聚,久違了的綠水青山讓他們心曠神怡,內心滿足且快樂。

好景不長,唐中宗景龍三年,一個風水師經過隆慶池時說:此地常鬱郁有帝王之氣,比日尤盛。

一向謹小慎微的相王李旦內心恐懼,但是流言還是在長安不脛而走,自然也傳到了皇帝李顯的耳中。

四月,中宗李顯遊隆慶池,在此泛舟嬉戲。為了助興還牽出大象在隆慶池邊繞圈踩踏,據說是為了驅除此地的帝王之氣。

相王李旦的安分守己打消了中宗的疑慮。只是,他萬萬沒想到,開創大唐盛世的真命天子竟然是那個他此時並沒放在眼裡的少年。

李隆基自從出宮後就暗中結交智勇之士,打造自己的政治勢力。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公元710年,25歲的李隆基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擁立相王為皇帝。

就這樣,並不熱衷爭權奪利的李旦再次登上至尊之位。

時局漸漸平穩,這位仁厚善良的皇帝又有了新的擔憂:立誰為太子?

按照禮法制度,應該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但是皇三子功勞最大,能力最為出眾,兩個都有資格立為儲君,該怎麼辦?他擔心如果處理不好,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上演。

李旦左右為難,夜不能寐。就在他備受煎熬之時,李成器站了出來,他對皇帝說:

陛下,儲君者,天下之公器,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臣誓死不能居於平王(李隆基)之上。

嫡長子主動讓出太子之位,這在這個帝國是從來沒有的事情。李成器的決定一下子引起了軒然大波。

李隆基表示不能接受,李成器卻一連數日上書死請。

李旦幾番權衡並與百官商討之後,終於決定立皇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但是李隆基以李成器為嫡長子應該立為太子為由再次拒絕太子之位。

李氏皇族因為權力爭鬥持續了近百年的內訌與殺戮之後,這種兄弟謙讓的畫面格外溫馨,格外難得。

看到他們兄友弟恭的樣子李旦也倍感欣慰,最終他以“挽救社稷,居功至偉”為由立第三子李隆基為太子,入主東宮。

兩年後,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興建花萼相輝樓,始終不忘兄弟情

為了感激兄長的恩惠,登基後的李隆基在隆慶池五王宅邸之上大興土木,修建了聞名於世的興慶宮。在興慶宮的西南專門為兄弟們修建“花萼相輝樓”。

花萼相輝樓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橋樑。

在這裡,玄宗與他的兄弟們暢快彈奏音樂,談天說地。登上樓,還可以看到四王的宅邸,聽到兄弟們宅子裡傳來的陣陣音樂。

有兄弟們同在,他不是“孤家寡人”。

可是,很遺憾,玄宗的這四個兄弟都在他之前離開人世。

開元二十八年冬天時,大哥李成器(此時已改名李憲)臥病在床,李隆基專門派人給他治療,聽說大哥的病有好轉,打心眼高興,甚至賞賜為大哥治病的僧人緋袍魚袋。

這個時候,他的兄弟中只有大哥在世了,所以他給予了大哥更多的關懷。四方進貢的美食美酒,只有自己吃了覺得好的,馬上就會賞賜一部分給李憲,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

過了兩年,李憲去世,玄宗嚎啕痛哭,下詔追封他為“讓皇帝”,以皇帝之禮發喪。

大唐皇室中的這一段手足相愛的故事到這裡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寫在最後

在爾虞我詐,刀光劍影的皇室爭鬥中,玄宗的眾多兄弟姐妹皆得善終,為什麼?

首先,父親李旦的“不爭”,厚道與仁慈深深影響著他們。

有一個強勢而有野心的母親,李旦大半輩子都過得戰戰兢兢。看到自己的至親一個個的在權力鬥爭中死去,聰明的他悟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他謙恭,忍讓,遠離各種派別鬥爭。在音樂、書法、讀書中尋求內心的充實與安定。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一時之長短,淡泊淡泊無為,致虛守靜,他在腥風血雨之中保全了自身和家人。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有人說,李旦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是因為他性子軟弱,逆來順受,對皇權沒有威脅。

但我覺得懂得示弱正是他的大智慧,他進退有度,寬厚而愛人,是真正的睿智。他無愧於他的廟號中的“睿”字。

他重視親情,懂得退讓。這樣的人生態度深深的影響了他的子女們,這是他的孩子們能夠在無情的帝王家相親相愛的根本。

因為他的智慧與仁愛,才有了一段兄弟相愛的皇室佳話:

睿宗有聖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贈太子,天與之報,福流無窮,盛歟!

五兄弟,兩帝三太子,誰說帝王家無情?

其次,10年休慼與共的艱難歲月加深了兄弟之情。

從武則天稱帝李旦退位開始到走出東宮一共10年的時間,李旦和他的子女們一直生活在東宮之中。中間有七年他們被幽閉,生活中甚至只有父親和兄弟們。

這10年是孩子們成長,建立感情的關鍵時候。10年裡,他們朝夕相伴,他們一起讀書、玩耍、奏樂,感情在時間的流淌中越來越深。

在那段灰暗的歲月裡,給他們安全感,照亮他們生活的就是溫暖的親情。

在互助互愛中長大的人,往往顯得更加寬宏大量,在他的心中愛心會多於怨恨,信任會多於猜忌。

我想,李成器讓出太子之位一方面是他能敏銳地把握政治局勢,有順應時勢的大智慧;更多的是他珍惜兄弟間的情感,不願因此兄弟之間生出嫌隙,也相信權力不會淹沒手足之情。

TAG: 李旦兄弟李隆基太子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