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學刊;變被動為主動,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

圖文整編:王松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三十六計”中的第三十計:“反客為主”!反客為主,原意是指在日常生活裡,客人與主人位置倒置,客人的行為、舉止儼然是主人,而主人反而就了客位。比喻要化被動為主動,掌握主動權。此計在軍事戰略方面,往往反映在同盟軍中,起主導地位的主盟者,反被頗費心思的從盟方所支配、戲弄,從而達到從盟者所設計的圈套之中。

兵法學刊;變被動為主動,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

其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譯文:

找準空隙插足進去,影響或控制對方的首要的人物、核心部門、繼而逐漸發起攻勢,就有可能實現預定目標。歷史典故:

兵法學刊;變被動為主動,三十六計之反客為主

春秋時,宋襄公因平定齊國內亂、成功地扶助齊世子昭為齊君侯,於是就有了主盟稱霸的企圖。他先約滕、曹、邾(音:朱)、鄶(音:快)等小國盟會。

第二年,又召集齊、楚盟會,楚成王十分看不慣宋襄公自以為霸、自不量力的高傲行為,但為了給宋襄公還以顏色,而答應參加盟會。

宋公子目夷對襄公進諫道:“楚成王存心不良,他突然答應會盟,其中必有詐,君王你一定要嚴加防範為好。

襄公怒色地說:“我是以仁義、守信為準則的,我是主盟者,如果我首先違反了同盟規定,那我以後還有什麼臉面去面對眾諸侯國呢。”宋襄公屢次不聽從目夷的良諫,簡裝前去赴會。而楚成王卻事先安排一千名兵士假裝文客,悄悄地尾隨而行。等到眾諸侯國國君一齊拜壇會盟時,只見楚成王一聲號令,其一千兵甲脫掉外服、露出全身的作戰鎧甲,又紛紛拿出暗藏的刀劍,齊剎剎地從兩旁殺出,令在場的君主們驚恐萬分。

楚成王下令捉住宋襄公,列數其數大罪狀,反而奪了他的盟主之位,眾諸侯君主迫於他的淫威,只得唯唯是婼。

後來,幸好宋大夫公孫固同公子目夷等設計,才迫使楚成王釋放了毫無價值的襄公。

此戰運用的就是此計,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可謂兩全其美!

反客為主可以理解為由被動變主動,慢慢地將主動權掌握到自己手裡,需要循序漸進,切記不可急於求成,洩露機密,否則只會把事情搞壞。古人使用本計,多是借援助盟軍的機會,先站穩自己腳步,然後步步為營,最後取而代之。

古人說,主客之勢常互相變化,有的變主為客,有的變客為主,而關鍵在於要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主動權。意思是善於發現和利用機會,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奪取主動權,從而才有取勝的把握,常見於各種外交政策中。

反客為主要懂得利用對方的弱點和機會,能夠參與其事,就可以逐漸地抓住大權而成為主人,所以反客為主的局勢演變第一步要徵得課為第二部要善於發現主方的弱點和有利的機會。第三步就要趁機插手進去。第四步就是要抓住他的主動權。第五步就是變成主人做了主人之後,當然也要接管他的軍隊。都是循序漸進的謀略。本季側的含義一共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喧賓奪主,在自己處於被控制,被支配的,可為什要在對方不備的情況下,間插進一隻腳大,自己站穩腳跟之後再把後腳跟一樣的去擠進去,然後讓自己取而代之成為主人。

第二種含義就是先發制人,在兩軍對壘的時候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先採取行動,居於主動的地位,及時暫時的力量弱小,也會逐漸變弱為強,反敗為勝。第三種含義就是轉攻為守。一般來說,發動進攻者是客在陣地上迎戰著事主,敵人大兵壓境,遠道而來,我方不如積極的防守,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擊敵人,這樣最終的勝利一方一定是屬於我們。其實在使用反客為主這一計策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聚於克為被動的狀態下,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必須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趁虛而入,達到反客為主的目的。

TAG: 反客為主楚成王宋襄公主人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