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大家的歷史觀和普通認知裡面,明朝在1644年崇禎皇帝吊死在那棵著名的歪脖子樹上面後就結束了。但其實,在很大的時間裡,南明控制了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紙面實力最大,按道理比成功穩住半壁江山的東晉和南宋都更有機會至少保住南方半壁。然而大家知道事實並不如此。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最後一個南明皇帝——永曆皇帝時期的最後一次中興機會的喪失。

永曆皇帝在洶洶亂世中即位時與隆武皇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爭立,雙方打得頭破血流最終清軍漁翁得利輕取廣東的故事繼續了南明內鬥內行的傳統,這些今天不作為本文的重點。

本文重點要說的是南明最後一次中興機會的來龍去脈。

大西軍和永曆的結合,形式壓迫下雙方不情不願的包辦婚姻

我們知道,張獻忠在四川戰死之後,他的四個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領殘部,在後有清軍追擊,前有南明阻擋的不利形勢下,取道重慶,進取貴州。後得到雲南土司沙定州叛亂的訊息,假裝以黔國公沐天波的妻子孃家人為沐天波報仇的理由攻入雲南。快速平定了雲南的亂局並取得了世鎮雲南的沐天波的支援。以“共扶明後,恢復江山”為口號,開始治理雲南作為抗清後方。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電視劇孫可望劇照

平心而論,孫可望的政治能力極為突出,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到1648年,雲南全境在以孫可望為首的三將軍(艾能奇戰死)治理下就初步恢復了平靜,並且已經可以以雲南作為後方支援抗清前線了。

這個過程中,

孫可望等人看到了明朝皇室這個虛架子對維護全國抗清決心的重要性。人心還是支援復明的,因此主動與永曆政權接觸。希望二者能夠合作。當然孫可望與永曆合作還有一層考慮就是希望永曆實封其為秦王好在名義上壓過他的幾個義弟,成為大西軍名副其實的一把手。

而當時的永曆政權,隨著清軍的不斷南下,已有地盤一塊塊不斷喪失,永曆帝不斷髮揮腳底抹油的功夫。直到無處可逃。這個過程中在雲南站穩腳跟的孫可望不斷派使者請求永曆加封,腐敗無能而又內鬥成性的永曆政權內部爭論不休,最終同意封可望郡王。而南明潯州守將慶國公陳邦傅居然利用永曆帝頒給的空白敕書,私自填寫,又暗中鑄造了“秦王之寶”金印,於1649年冒充朝廷使臣逕自前往雲南封孫可望為秦王。在陳邦傅偽撰的敕文中命孫可望“監國”,賜以“九錫”、“總理朝綱”、“節制天下文武兵馬”等等。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李定國劇照

由此可知,當時的永曆政權已經荒唐到什麼程度,地方大員居然敢假冒皇帝敕旨,中央政權在極端危急時刻還在內鬥不休,莫衷一是。

孫可望興高采烈接了假的聖旨,已經佈告全滇,接受了三軍將士慶賀,結果第二道敕書來到,告訴可望永曆實封其為平遼王。頓時使可望陷入尷尬,也讓大西軍與南明的合作一開始就陷入扯皮。

孫可望威福自操,野心暴露無疑

平心而論,大西軍和永曆政權的合作一開始確實是永曆君臣不對,孫可望反而是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那一個,即使鬧出封王那樣的大烏龍,可望為了抗清大局考慮也只表示“國姓豈敢冒,王封何敢承。臣等惟一意辦虜,功成之日,自聽公議”。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永曆政權的錢幣

然而形式比人強,

1649年李定國孫可望等出滇,開始收編一票內鬥內行的南明軍閥。到1651年基本完整的把貴州全境,四川南部納入大西軍直接控制之下。開始了直接與前線清軍接觸。孫可望把治理雲南的經驗複製過來,不一年大西軍控制下的貴州和四川秩序井然,成為穩定的抗清後方。而同時期的永曆中央政權一敗再敗。終至無路可走。

1652年,走投無路的永曆皇帝被孫可望的5000護駕官兵救起,同時也被迫承認封孫可望為秦王。到此時為止,雙方都知道合作其實是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

孫可望需要藉助明朝廷這一金字招牌使自己的行動具有大義名分。就好像曹操開始時要以恢復漢室為名號召一樣。而永曆是天下之大,已經無路可走。

所以,我們接下來會看到歷史上最沒有風度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可望從廣南把已經不掌握一兵一卒的永曆皇帝安置在貴州安龍——今天都還是黔西南下轄的一個小縣城的地方。自己卻在貴陽和昆明建造富麗堂皇的”國主“行宮和秦王宮室,野心昭然若揭。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平心而論,永曆肯定不是那個能中興大名的雄才之主,不但不是,反而是相當平庸,毫無能力。但至少永曆有大義名分,能團結全國抗清力量。孫可望要是建立功勳之後,改朝換代自是題中之義。但曹操也不可能剛接到獻帝就急不可耐的要自己上位吧。孫可望的猴急,不但讓其他抗清力量寒心,甚至連他自己的義弟李定國、劉文秀都看不下去,從而讓永曆看到了孫李之間的矛盾。

但不管怎麼說,開始階段,在孫可望為首的大西軍加入腐朽的明朝並掌握大局之後,南明抗清大局為之一新。1651年,明軍兩路由貴州進入湖南,很快就收復了除嶽州、常德之外的大部分湖南。1651年6月,李定國親率大軍南下圍攻廣西桂林。大清定南王孔有德無奈之下自殺殉清。南明收復廣西全境,一時間,明清鬥爭的形式有所轉換。

隨後清廷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南下支援,孫可望調李定國北上阻擊,李定國軍在衡陽擊斃尼堪,成就了兩蹶名王不世之功。

然而,李定國的不世之功居然引起了國主孫可望的猜疑與嫉妒,深怕深得大西軍軍心而且以前與自己地位相當的李定國影響自己的大計,於是定計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拘捕李定國。得到訊息的李定國帶領自己的直屬兵力放棄湖南好不容易收復的地盤,避入廣西,從此避免同孫可望見面。當時南明政權的兩大支柱孫可望和李定國正式決裂。剛剛好轉的湖南戰局曇花一現。

兩次廣東之戰,鄭成功失約致敗

此後的孫可望把重心放在篡位奪權上,而李定國卓越的戰略眼光分析全域性。同孫可望併力恢復湖廣然後東進的計劃既不可能實現,就轉而另闢蹊徑,聯絡鄭成功共圖復興大業。他的戰略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首先收復廣東,進而奪取埃建、江西、浙江、江蘇等省。如果這一計劃實現,全國形勢將大為改觀。然而,這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鄭成功的態度。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鄭成功圖片

在新的形式下和戰略構想指導下,李定國於1653年從廣西出發,進攻廣東肇慶,同時早就派出使者,聯絡東南延平郡王鄭成功的海軍力量,希望東西並進。但一直等到肇慶之戰結束,李定國兵敗,也不見鄭成功軍隊的蹤影。

所以1654年李定國再攻廣東之前,多次派出使者向鄭成功說明厲害,詳細商討了東西對進的細節和時間。李定國自己遵守信約,於1654年3月再攻廣東,約定在廣東新會與鄭成功會師,然而從3月一直等到8月,不見鄭成功一兵一卒,期間他和成功多次通訊,多有諄諄告誡和切切苦求之語。

終於李定國孤軍堅持到12月,還是不見鄭成功有按約出兵的打算,獨木難支,此次廣東之戰以失敗告終,南明的最後一次中興機會也就付諸東流。

南明的歷史,讀來令人可嘆亦可哀。孫可望可以說是明清易代之際南明最優秀的的政治家,其治國理政,治理地方可算是一把好手,大西穩定雲南和貴州,乃至李定國在湖南廣西的軍事勝利。都與孫可望維持穩定的後方和能夠有充足的後方補給關係密切。李定國是優秀的軍事家,兩蹶名王的戰績和因時因地的戰略改變都說明了這一點,甚至鄭成功也是青史留名的優秀人物。

南明的最後一次機會,被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自私毀掉

永曆皇帝在昆明的行宮

然而這一批優秀的人才聚集,卻反而在相互內訌和扯皮中牽扯過多的精力。孫可望在大敵當前要忙著謀朝篡位。鄭成功主要目的是要維護自己的獨立地位。唯有始終不忘初心的李定國一敗於孫可望的猜忌,再敗於鄭成功的遷延。讀史至此,深堪浩嘆。

參考資料:《南明史》顧城

圖片來自於網路,侵刪。

TAG: 孫可望李定國永曆南明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