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之一。

很多地名都有其特殊的含義,

有的富有文化底蘊,有的承載歷史風雲,

有的來源神話傳說,有的源於名人故事。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廬江,周瑜故里、溫泉之鄉

佔地2343。7平方千米,

下轄17個鎮,1個開發區,

230個村(社群)委員會,

境內有許多傳說故事,各個地名也是大有來頭

今天,小編就帶你瞭解廬江那些有故事的地名。

文昌路(廬城鎮)

1

“文昌”,星官名,又名“文曲星”,古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廬江縣乃“文翁故里”。歷代重教興學,自古文風昌盛。梁天監年末(519)改灊縣為廬江縣,其縣署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移於今所。”(宋《太平寰宇記》)並相繼於北門建文廟,創學宮,設書院。其元、明兩朝鼎盛時有毛公書院、崇文書院、潛川書院、崇正書院等八所書院匯聚四鄉之俊秀。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到了清朝,重教之風尤盛。為供奉“文昌”,康熙、同治年間,先後又在文廟西北建“文昌宮”“文昌閣”“文昌先代祠”,並大興縣學和學堂。僅縣城大西門內就有廬江中學堂(即今廬江中學)、廣益學堂,還有十餘家“師塾”和“經館”(即私立學校)。呈現出“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繁榮局面。此間,由文廟向西,其文昌宜、文昌閣、文昌先代祠和學堂、經館,形成一條“文昌”大街,成為廬江具文人學子講學、讀書和每年祭祀文置王(孔於)的集中場所,乃古老的廬江縣城人氣最旺的繁華之地。

馬廠村(廬城鎮)

2

馬廠,亦名馬場。據地方文獻記載,“馬場”得名始於東漢末。曹操駐軍舒縣(治今柯坦鎮城池村),南下討伐東吳,於巢湖南岸引水墾湖(即今白湖)操練水軍。時舒縣城距白湖旱路有30多千米,交通多有不便。走水路從白湖經黃陂湖有一內河(即今縣河),其河口彎道處有一丘陵低山岡(即今廬城南郊),於是曹操便令在此地建一馬場,用於養馬、放馬、訓馬,亦作為來往舒縣城與白湖之間的中途休息之地,後人稱為“馬場岡”。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其崗北側至今尚存大洗馬塘、小洗馬塘,即當年養馬飲水塘。至明、清兩代,官府在此設武場,置有馬廠箭道,故又得名“馬廠”“馬廠崗”。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鋪崗(冶父山鎮)

3

鋪崗,亦名鋪子崗。據地方文獻記載:此地乃冶父山脈向北綿延的一座小山岡。因山崗上野荊叢生,常有兔子出沒,故俗稱“兔子崗”。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鋪子崗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明初冶父山高僧在此風水寶地建地王廟,因此叫“菩薩崗”。古時此地是廬城通往白山的必經之路,為縣境南北交通要道,明清兩朝均在此設定鋪驛。鋪驛,即驛站,古時官府所設,為遞送公文者提供食宿和補給馬料的機構。有人看準商機,即在鋪驛附近搭棚開鋪,賣茶及小食品。繼而各種鋪子陸續開張,酒坊、豆腐坊、當鋪、鐵匠鋪、理髮鋪、雜貨店及澡堂等一應俱全,逐漸形成了小集市。人們便改稱“菩薩崗”為“鋪子崗”,簡稱“鋪崗”。

天井村(泥河鎮)

4

天井,系“天井圩”之簡稱。清康熙《廬江縣誌》(卷之五。水利)記載全縣“圩九十二”,“天井圩”名列其中。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天井村(新華社 攝)

關於“天井圩”之名的來歷,地方藝文札記和民間傳說有二:其一,闢圩之初,其東岸建有一幢帶天井的高大院(據傳,此院系元末進士吳之愷故居),圩成後,旭日東昇,天井院倒影圩內,構成一道靚麗的景觀,如是人們便稱此圩為“天井圩”;其二,此圩四周地勢較高,唯此圩區最低,遠看似“鍋底”,又好似一口井。初始人們稱之為“鍋底圩”,後嫌“鍋底圩”不雅,便改稱為“天井圩”。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天井村(新華社 攝)

龍廟村(郭河鎮)

5

村境內有小龍王廟自然村,《廬江縣地名錄》:“小龍王廟:清康熙二十年(1681)於此建小白龍王廟,廟毀建村,沿用其名。”

關於“小白龍王廟”,在民間另有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旱無雨,土地乾裂不堪,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便天天焚香禱告,祈求蒼天降雨。有一天,龍王的三太子——小白龍出來遊玩路過這裡,見此場景,很是感動,馬上返回龍宮,偷偷把老龍王的令牌盜出,帶著水族親自前往行雲布雨,以救一方百姓擺脫乾旱。誰知此事被巡海夜叉發現,立即稟告玉皇,玉皇盛怒,下令天兵天將將小白龍捉拿,以觸犯天條將其處死。小白龍死後,屍體從天上掉下來,老百姓見狀,知道小白龍是為了救他們才遭殺身之禍的,遂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並在墓旁修建了一座廟,取名“小白龍王廟”,四時祭祀。

二龍村(同大鎮)

6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二龍”原名“二龍街”。關於“二龍街”的傳說,民間版本很多,其主流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倆幼時為避戰亂,其父一擔籮筐挑著南下逃難,累了歇腳於此。趙國胤長大成人,投奔郭威,因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成為禁軍高階將領。趙匡胤逐漸在禁軍中形成自己的勢力,結“義社十兄弟”。

後周世宗柴榮病死,趙匡胤率大兵北征契丹,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建立大宋王朝,為宋太祖。稱帝后,堅持“重文抑武”的國策,開創了大宋輝煌盛世。公元976年10月,趙匡胤“駕崩”,其胞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於是人們便把趙匡胤、趙匡義當年到過的地方叫“黃道(皇帝到此)”;皇帝都是龍子龍孫,真命天子,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倆相繼稱帝,人們便將與黃道毗鄰的一條小街巷稱之為“二龍街”。

冶父山

7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冶父山,最早見於《魏書·地形志》:“潛(廬江縣於南北朝為潛縣)有野父山,春秋越國歐冶子為楚王鑄劍之所。”《吳越春秋》載:“歐冶子,春秋越人,善鑄利劍,曾為越王鑄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劍;又與干將共為楚王制龍泉、泰阿、工布三劍。”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山以人名為冶父,隋朝名冶甫山,唐朝定名冶山,,宋初更名鐵冶山。南宋寶佑《濡須志》、明《一統志》分別記載:“其山自麓至巔,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羅列居下。比眾山獨尊,巍峨壯麗,猶父立子群中。”“此山舊為冶鑄之所。登山大小諸峰皆居其下,為眾山之尊,故曰‘父’。”冶父山由此得名。

老和尚包

8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在民間,關於“老和尚包”之得名,存有二說:一說於清朝中葉,一位姓花的九華山高僧雲遊至此,發現這裡山高景秀,便在山頂建一廟宇,日老和尚廟。後老和尚“圓寂”,安葬于山之巔,其墳冢則被稱之為“老和尚包”,其山峰亦以此為名傳世。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但另一說則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王子騎著白馬雲遊天下,路過此山,發現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便被這裡的景色迷住了。恰在此時,有宛轉悠揚的歌聲從遠處飄來,聽得人如醉如痴。王子情不自禁尋著歌聲找去,終於在一泉水溪旁發現一位貌似天仙的妙齡少女。王子一見傾心,隨即尾隨少女到其家中,拜見其父母並求婚。豈知少女之父得知王子身份,婉言拒絕,並悄悄帶著女兒隱人深山。王子痛心欲絕,恰此地有一古廟,便當即削髮為僧,並於每天早晚於廟前山包上“禪坐”,為少女祈福。秋去春來,少年王子便成了老和尚。在一個風雨雷鳴之夜,兩道“白光”同時升空而去。第二日,老和尚和白馬都不知去向,只留下了一座高大的“墳包”,對面也忽然間出現一座昂首翹尾、形似馬狀的山嶺。如是,人們便稱此墳包為“老和尚包”、對面的山嶺叫“白馬嶺”。

百花寨

9

何謂“百花寨”?“百花”之地名何來?《廬江縣地名錄》:“百花寨,因盛產綠茶與野百花苗,太平天國時有人於此建寨,故稱。”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但是,民間藝文雜記及口口相傳,把“百花寨”的歷史上溯近千年:傳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黃巢起義,曾命部將柏文秀(女)夫婦帶兵扼守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馬槽群山,為大軍籌糧。柏文秀的老家就在此山下的柏村,她從小女生男性,隨父兄習文練武,習刀劍之術,練就一身好武藝。長大成人,有勇有謀,文武雙全,加之天生麗質,美若天仙,貌勝百花,人們讚不絕口,譽其為“百花公主”。後黃巢失敗,她便與丈夫率本部於此山紮寨為王,招兵買馬,劫富濟貧。而後人為紀念“百花公主”,便稱此山為“百花寨”。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還有一種說法是,五代十國時期,吳王楊行密有個女兒叫吳百花,人稱“百花公主”,長得花容月貌,生性活潑,吳王視若掌上明珠。一天,公主與丫環裝扮成農家女子,出廬州府遊玩,被山匪頭子包雲梟劫持。包雲梟少時喪父,因母親受到當地一財主欺凌,他一氣之下,提刀殺死土財主,投奔虎頭寨當了一名山匪。由於他力大如牛,有勇有謀,多次立功,受到擁戴,後來坐上了寨主寶座。包雲梟不知眼前女子是吳王愛女,他也沒強迫要與百花公主成婚,決定在相處中互相增加了解。包雲梟長相英武,重情仗義,百花公主漸漸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大婚那天,公主趁機暗中派丫環送喜帖偷回廬州府。自古婚姻都是父母做主,媒妁之言,吳王楊行密怎麼會把公主許配給一個山匪頭子呢?就在山寨張燈結綵之日,吳王親率三千精兵,把虎頭寨圍得水洩不通。包雲梟不甘示弱,與吳軍戰了三天三夜,雙方損失慘重,不分勝負。兩軍對峙中,百花公主急了,對著父王喊話,稱若不休兵,就拿手中寶劍自刎。吳王只好答應,但提出有個條件,巢湖一帶湖匪猖獗,只要包雲梟帶兵剿滅了湖匪,便將愛女許配給他。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百花寨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包雲梟當吳王面立下生死狀,在一個月內掃平巢湖匪患。他果然不負眾望,兌現了承諾,贏得了美人歸。後包雲梟隨吳王楊行密南征北討,屢立戰功,升任副將軍。天覆三年(903年),包雲梟率部於青州,在與中原軍閥朱溫激戰中不幸陣亡。噩耗傳到廬州,百花公主終日以淚洗面,悲傷過度而死。臨終之前,她囑咐家人,生同枕,死同穴,要求把自己與包雲梟合葬一起。出殯那天,漫山開滿了白色的小花。為紀念百花公主與包雲梟的戀情,當地百姓將虎頭寨改稱為“百花寨”。

香茶嶺

10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香茶嶺之得名,在民間另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十里長衝內有兩座比肩相連的山峰,其中一座山峰頂平如棋盤,山上有一棵古松,樹冠直徑兩丈餘,樹下散落大大小小的石頭。相傳當年呂洞賓與藍采和在此山下棋,沒完沒了的一盤棋下了三天三夜(仙人一天,地上一年)也不分勝負,兩人互不相讓,後來竟為一步棋發生口角,直至動武,倆人將棋盤上的棋子投向對方,棋子落在山頂上,便形成山頂上棋盤地和周邊的棋子石,後人便稱此山峰為棋盤峰。豈知棋盤對面山峰,何仙姑在靜坐觀棋,望著棋盤峰上的不歡場景,她為朋友間損傷和氣而黯然淚下,滴滴淚珠灑遍整個山嶺。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自始,凡是在這個山頂上採摘的茶,開水沖泡,就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當地茶農們說這是得益於何仙姑的眼淚。後人們便稱此山為“香茶嶺”。

雞鳴山

11

雞鳴山得名,傳說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淮河失利,便率兵馬南下,一路奔逃來到鳩尾山,時已人夜,加之兵馬勞頓,朱元璋便命宿住鳩尾山上。為了防止陳友諒追兵趕上,便同時下令只能小憩兩個時辰,雞鳴報曉就要起床。豈知辛苦奔逃一日的將士剛剛睡倒,不足一個時辰,便聽見山上有雞鳴,且聲音越鳴越響亮,朱元璋一下驚醒,便立即下令即刻拔寨啟程。等到全部兵馬剛剛撤離山下,就聽到陳友諒追兵的喊叫聲。朱元璋大為驚異,只要晚了半個時辰,,他們就會被圍困在山上,後果不堪設想。數年後,朱元璋奪取勝利,榮登大位,想起當年“聞雞鳴拔寨脫險”,認為是天意所致,便下詔改“鳩尾山”名“雞鳴山”。地名沿用至今。

石婆嶺

12

原來廬江的這些地名大有來頭!

岱鰲山馬鞍寨上有風洞巖,峰間有座石婆嶺,嶺上矗立著三座人形巨石,高約數丈,整齊地峭立在一條中軸線上。前似老翁;中似轎狀,坐一秀女;後似老婦。形象逼真,人稱石公、石婆、石小姐,是岱鰲山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

關於石公、石婆、石小姐的傳說,亦是多種多樣。其廣為流傳的主流說是:石小姐乃山神之女,自幼天生麗質,嬌媚可人。長大後許配給東海龍王的三太子。出嫁時,石小姐要求東海龍王從水路迎親,如這樣,必將是良田變滄海,生靈遭塗炭。玉皇大帝得到訊息後,龍顏大怒,拍案而起。立即派雷公菩薩帶領天兵天將來到石婆嶺。此時石小姐與父母已經盛裝站在山之巔,等待海龍王三太子前來迎親。豈知天空忽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只聽得一聲巨響,石小姐和她的父母被點化成三座巨石。後人便稱之為石公、石婆、石小姐,此嶺則名石婆嶺。

蓮屏山

13

《廬江縣地名錄》:“蓮屏山,此山原有樹木蔥蘢,峰嶺秀麗,形態似蓮破圖風,故稱。”

在民間,關於蓮屏山的地名來歷,卻另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此地臨近白蕩湖,山妖水怪狼狽為奸,相互勾結,興風作浪,使此地經常遭受水患,民不聊生。後玉皇大帝得知,便派遣蓮花仙子前來廬南治水,提拿山妖水怪。豈知這山妖水怪身手不凡,大戰幾百回合後,蓮花仙子一人難敵二手,寡不敵眾,眼看就要敗陣,深藏龍潭、在旁觀戰的黃龍便縱身躍出深潭,出手相助,與蓮花仙子聯手征服了山妖和水怪,並以身作為屏障,從此,此地再也不會遭受水患了。黃龍與蓮花仙子變成了蓮屏山,龍身的鱗片變成了萬頃良田,龍尾翹在樅陽縣境內的帽子山。千百年來“黃龍出洞”“黃龍護蓮”的佳話代代傳頌,蓮屏山也因此而得名。

廬江還有哪些地名是你認為非常有趣的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TAG: 百花包雲天井廬江縣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