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終於迎來了他的末日——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收拾不了關中殘局,只好在秦人的護衛下,周平王東遷雒邑。

經此變故,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有甚者,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

東周初年,周王室勢力衰減,遊牧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周王室應對不了,各諸侯國只好自己救亡圖存。在這過程中,諸侯們開始重視生產,發展經濟,鐵農具的出現也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諸侯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開始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平王東遷

這種局勢肯定不能夠適應生產發展以及應對外來入侵,因此就有一些國家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對各國發號施令,對那些公開和嚴重地違反周禮的國家進行討伐,對外部進行侵略戰爭或防禦戰爭,保衛華夏諸侯國的共同利益,或動之以武,或進行武力威懾,或進行經濟制裁和經濟封鎖,或誘之以經濟利益,採用各種方式來維護華夏體系的秩序。這種秩序的維護在一定時期內也給各諸侯國帶來共同的利益,周天子無力維持周天下的秩序,也對此表示認可,並封這些國家為“伯”,後來轉譯為“霸”。實際意思就是周天子承認了這個諸侯國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領導權。

有了這種領導權,除了能夠享受面子和榮譽外,還有很多好處,比如集中力量開疆拓土。可是,並非所有的諸侯國都願承認這種霸權國的地位並服從其領導。

因此,霸權爭奪越來越激烈。由於春秋初年,許多諸侯國的實力和基礎大體相當,沒有一個國家能長期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時的霸權國家還沒有發展到超級大國的地步,各國的實力懸殊並不很大,所以很容易出現新的後起的霸權國家,形成了春秋時期的霸權的輪換。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三小霸”時期,分別是鄭國、楚國、齊國。

齊桓公率先稱霸中原,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一時風頭無兩,成為中原首霸。然而,齊國的霸權受到楚國的強勁挑戰,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打算攻打楚國。楚國派出大軍應戰。齊桓公看到楚軍勢力強大,衣甲鮮明,擔心兩敗俱傷,在楚國稍微低頭認錯,也就坡下驢,撤軍回國了。

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齊桓公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因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很快也在周襄王十六年(前637年)在戰爭中受傷死去。結果此時的周王室又因為分封的問題爆發了“子代之亂”,周王室陷入危急狀態。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剛剛即位的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因為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軍隊趕走了周襄王。晉文公很快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頭功,被視為齊桓公再世,在諸侯中建立了威望。然而直到5年後,即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擊敗楚國才取代齊國成為霸主。

此後2年,晉、楚為爭奪鄭國大戰於邲。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突然進攻下,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這條命令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

周簡王三年(前583年),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國軍隊不僅擊敗了楚軍,攻破了楚國的盟國蔡國和沈國,侵入楚國本土,俘獲了楚國大夫申驪,俘獲沈國國君揖初,這標誌著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已完全佔據了上風。

周簡王八年(前578年),晉國在取得對秦的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晉國解除了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的後顧之憂,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至此,晉國的霸權達到頂峰。

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晉文公

此後,晉國與楚國作戰,一直都穩佔上風。在整個春秋中後期,一直到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弭兵大會前,晉、楚先後作戰11場,晉勝9場,而楚勝2場。楚國多次戰敗,甚至給後世留下了“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這11場晉楚戰爭先後為:城濮之戰、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邲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晉國獲勝9場為:城濮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皆在楚莊王時期。

晉國雖然多次獲勝,卻始終不能徹底征服楚國,楚國的附屬國眾多,即使被晉國瓦解了一部分,楚國依然是南方最為讓強大的國家。楚國為了避免與晉國直接衝突,就發明了“國家游擊戰術”。晉軍來了,楚軍就走;晉軍走了,楚軍又來。

因為宋、鄭等國都在中原,晉、楚每次爭霸都會被波及,因此小國非常希望能夠晉楚能夠緩和下關係,於是在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召開了一場“弭兵大會”。

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申包胥

但是晉國和楚國都沒閒著,他們發起了代理人戰爭。晉國在楚國的後方扶植起了吳國,楚國因為北進道路被晉國壓制得死死的,因此只好向東發展,直面碰上了民風彪悍的吳國,楚國就開始扶植吳國背後的越國。吳國當然不滿意楚國的做法,因此楚、吳兩國爭端不休。在半個世紀的拉鋸戰中,吳國攻取了楚國的淮河一帶的土地,並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發起了攻楚戰役,以三萬人長驅直入,攻破了楚都郢。申包胥哭秦庭,求來秦國救兵,這才得以復國成功。

不過楚國自此之後,國力大減,威風不比當年,已經從一流大國淪入了二流大國的行列,春秋後期及戰國初期的歷史,楚國都缺乏存在感。直到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吳起變法,楚國國力稍振,這才再一次用兵黃河。只是,當年的晉國霸主,早已不在,如今橫亙在楚國軍隊面前的是魏國軍隊。

然而,楚國的這一次復興,也只是曇花一現,在攻滅越國後,楚國國力短暫達到頂峰,結果楚懷王時期卻被秦國誘騙,客死秦國,楚國的上庸等地也被秦國攻佔。到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8年)後,楚國都城都被秦國攻下,疆域損失接近一半。楚國遠避江右,以江淮為主要領土範圍,戰國進入了下半場。

所以,在春秋五霸中,早期的“三小霸”霸權只及中原,當時的晉、秦、楚、齊等國還沒有發展起來。齊桓公首霸之後,因為繼承人等問題,齊國霸業一代而終。宋國的霸業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從來沒有過。秦國東出被晉國壓制,只能向西發展,稱霸西戎。因此,在中原長期爭奪霸權的,只有晉楚兩國。歷史上的很多成語故事都來自晉楚爭霸的戰爭。

如算上分裂後的魏趙,晉國的霸業幾乎貫穿整個春秋戰國

楚莊王

相對楚國“蠻夷”的身份,霸業長期是靠晉國來維持,晉國才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副其實的有力拱衛者。楚國的霸業只在楚莊王時,藉助秦晉之爭,晉國無暇爭霸,才能夠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的霸業只維持了不到20年,且晉國仍在中原維持有相當的霸主地位。

其實,晉國在周定王十年(前597年)邲之戰中失利之後,處境並不理想,齊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都與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襲不斷,然而晉國最終卻成功將三個大國全部壓制住,同時不斷向北兼併狄戎之國,最終實現了晉悼公獨霸中原。

在春秋時期,從出於抵抗遊牧勢力的需要,出現霸主國家的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開始算,齊國維持霸業36年,宋國勉力經營7年,秦國沒有確立過中原霸權,楚國維持霸權20年,晉國維持126年,直到公元前486年吳國會盟,霸主歸吳。實際上,那時候的晉國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國際事務,其內部的六卿的爭鬥已經逐漸白熱化。

在吳越爭霸的20年中,韓趙魏也完成了“三家分晉”,三晉之一的魏國率先強大起來,以晉國的三分之一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這也算是晉國霸權的慣性吧。

魏國跌落霸主地位後,“秦、楚、齊”三強格局開始形成,維持了70年時間,而後趙國再度崛起,成為戰國後期能夠獨當秦國的東方國家。

如果算上戰國時期的魏、趙之霸,晉國的霸業,可以說一直貫穿了春秋戰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進取心之強,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TAG: 楚國晉國霸權秦國晉楚